由於兩國的需求條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封閉條件下,兩國供給方麵的差異將造成兩國相對價格差的存在,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也是相同的。在A、B兩國在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由社會無差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決定。無差異曲線I與A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於A點,與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於B點。無差異曲線I代表了無貿易條件下A、B兩國所能達到的最高福利水平,點A、點B則反映了兩國在無貿易發生時各國生產和消費的均衡點。同時,A、B兩點還分別確定了無貿易時兩國各自國內的相對價格。A國的商品相對價格為PA,B國的商品相對價格為PB。由於PA<PB,這表示A國在商品X上具有比較優勢,B國在商品Y上具有比較優勢,即資本豐富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勞動豐富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開放以後,兩國將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A國將增加X產品的生產,B國將增加Y產品的生產。A國的生產組合點將從點A沿著其生產可能性曲線向X軸方向擴展,B國的生產組合點將從點B沿著其生產可能性曲線向Y軸方向擴展,這一過程將持續到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相等時為止。於是,在進行專業化分工以後,A國的生產均衡點將由A移動到A′,B國的生產均衡點將由B移動到B′,因為在A′和B′,A、B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剛好與同一條相對價格線Pw相切,這時兩國的商品相對價格恰好相等。

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A國將出口商品X到B國,並從B國進口商品Y,其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上的點C(國際相對價格Pw與社會無差異曲線Ⅱ的切點);B國則相反,B國將出口商品Y到A國,並從A國進口商品X,其最終消費組合為與C點重合的C′點。由於C點和C′點在較高的無差異曲線上,因此,貿易後兩國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4.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以上根據要素稟賦理論說明了兩國由於資源稟賦的不同進行貿易所需要的條件,並在此基礎上決定了兩國貿易的走向。那麼,兩國發生了貿易以後,其各自資源的稟賦情況會發生什麼變化?

假設有甲、乙兩國,甲國勞動力相對豐富,而乙國資本相對豐富,兩國發生貿易後,勞動密集型產品由甲國出口到乙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由乙國輸入甲國。隨著貿易的深入和擴大,甲國的勞動力愈來愈多地被雇用來生產出口貨,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使它逐漸變成比較稀缺的要素;而資本密集型產品輸入量的增加,使得對資本的需求得到緩和,資本逐漸成為甲國國內數量比較豐富的生產要素。於是勞動這種本來是豐富的要素變得比較稀缺時,它的價格上漲;資本這種本來是稀缺的要素變得比較豐富時,它的價格下降。對於資本相對豐富的乙國來說,國內發生的情況與甲國恰恰相反。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可表述為:在滿足要素稟賦理論的全部假設條件下,國際貿易會使得各國同質生產要素獲得相同的相對與絕對收入。這樣一來,國際貿易就代替了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這個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基礎上,並由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發展,所以,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簡稱赫-俄-薩定理(H-O-S定理)。

5.各國要素比較及比較優勢

上麵的分析基於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實際生產中可能有多種生產要素,多種生產要素下仍可利用H-O定理預測各國的比較優勢以及貿易模式。列舉了世界上主要國家各項生產要素在世界上的比例。可以看出,在美國,除了低技術工人以外,所有這些生產要素在世界上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我們說美國是所有這些生產要素都充裕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實物資本密集型產品、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可耕土地密集型產品以及森林土地密集型產品等方麵具有比較優勢。

注:中國技術級別分類有別於其他國家,但是2002年技術工人人數為7000萬(其中,初級:中級:高級=60:35:5),按照全世界60億人口的5%為高技術工人計,中國的高級職稱技術工人占世界的比例大概為1.2%。

比較2003年美國的幾個行業進出口額,可以發現,美國的這些行業進出口形式基本符合H-O定理。顯示美國為可耕土地豐富的國家,因此在可耕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我們又看到美國出口大豆、玉米和小麥,而這些產品的進口微乎其微。

從中我們又可以看到美國在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上不具比較優勢,可以發現,美國基本上進口紡織品和家具等必須密集使用低技術勞動力的產品。而美國又是高技術工人和實物資本豐富的國家,因此密集使用這些生產要素的行業具有競爭優勢,從中可以看到,美國雖然也進口半導體和民用飛機,但是這兩個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同時,美國在半導體、醫療設備和民用飛機這幾個行業,既有出口又有進口,我們稱之為產業內貿易。這個問題在後續章節還要進行討論。從中我們還發現,加拿大森林土地占到全世界的27.3%,根據H-O定理,加拿大是森林土地密集型行業,例如,木材業、木材加工業等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加拿大向美國和其他國家出口木製品。

中國的可耕地麵積占世界的7%,這一比例雖然遠遠低於美國,卻比加拿大和其他國家都高。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造成人均可耕地麵積很少,所以雖然中國地大,卻並不屬於可耕土地豐富的國家。因而根據H-O定理,中國的農業總體上是不具有比較優勢的。

鮑恩(Harry P。Bowen)等人利用1966年部分國家的數據,用三種生產要素的三個不同的相對量來分析了各個國家的要素稟賦狀況。以上數據表明,不同角度的衡量,結果不一。美國是資本擁有量最多的國家,但是如果以資本/勞動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資本要素比美國更豐裕,如果以資本土地的比率來衡量,香港地區的資本豐裕度遠遠高於美國。

“相關鏈接”要素稟賦與貿易結構

沙特阿拉伯是一個石油大國,石油資源豐富,在其領土範圍內,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2615億桶,約占全球總儲量的25.2%。沙特阿拉伯現共有8座大型煉油廠,日提煉能力約158萬桶,實際日產量約40萬桶至150萬桶,其中60%左右供國內消費,其餘供出口。

沙特阿拉伯經濟結構單一,石油是其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對外貿易在其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石油收入占其國家財政收入的60%~80%,石油和石化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90%左右。進口中,機電設備、食品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自20世紀70年代起,沙特利用其豐厚的石油資金大力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進行了為期五年發展規劃,經過20年的努力,使沙特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舉世聞名的現代化石油大國,而且成為中東最大的商品和承包勞務市場,並擁有大量的海外資產。依靠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對外經濟援助數量可觀,共計向全世界7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700億美元的援助。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使沙特阿拉伯深受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高攀時,給沙特阿拉伯帶來了可觀的貿易收益,使其一躍成為世界人均高收入成員,而80年代以後的石油價格萎靡不振,也給其帶來了不利影響。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都與其要素稟賦密切關聯。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肯尼亞、埃及、委內瑞拉等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給國,讚比亞、紮伊爾、智利是著名的銅出口國,哥倫比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巴西、科特迪瓦、危地馬拉是聞名的咖啡供應地……

馬來西亞在1957年獨立時,基本上是單一經濟結構,橡膠出口占其出口收入一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4.錫是其第二大出口品,占全部出口收入的10~20%。獨立後,馬來西亞繼續投資於初級產品出口,並在製成品出口上進行投資。結果,其出口逐步多樣化,保持了快速的增長。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為維持其咖啡出口,加強了投資,同時,象牙海岸還增加了對可可、木材和其他初級產品的投資,出口不斷增長,國內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

也有相反的例子。象牙海岸的鄰居加納在1957年獨立時,大概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當時的加納,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經濟結構單一,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獨立後,加納將投資從出口基地急轉到進口替代產業。結果,到1980年,可可的出口量僅為1960年的一半,而其他出口產品並沒有彌補這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