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思考:1.如何用要素稟賦理論解釋上述各國的出口經濟結構?
2.試比較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象牙海岸等國的經濟發展與變化,並進行原因分析。
5.2.2 裏昂惕夫之謎及其不同的解釋
H-O理論是國際經濟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在從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時間裏,要素稟賦理論被公認為是經濟學中的一顆“明珠”,經濟學家驚異於其邏輯的嚴謹、模型的精巧,以及對諸多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隨著經濟學家對要素稟賦理論所做的實證檢驗工作不斷深入,這一理論的一些不足也開始暴露出來了。在眾多的實證研究中,美國經濟學家瓦西裏·裏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對要素稟賦理論適用性進行的檢驗,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他的研究工作對要素稟賦理論的後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對要素稟賦理論的檢驗:裏昂惕夫之謎
裏昂惕夫深信要素稟賦理論,他想通過美國的數據來檢驗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的正確性。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一國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國豐富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人們普遍認同美國是個資本豐富而勞動力稀缺的國家,因而裏昂惕夫期望能夠得出美國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結論。
為了檢驗要素稟賦理論,1953年裏昂惕夫在美國《經濟學與統計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運用自己首創的“投入—產出”分析法,並利用美國1947年的數據測算了美國200個行業進、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試圖證明H-O模型的正確性。他把生產要素分為資本和勞動兩種,然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攬子出口品和一攬子進口替代品,計算出每百萬美元的出口品和每百萬美元的進口替代品所需要的國內資本和勞動量及其比例。裏昂惕夫的測算結果如下。
裏昂惕夫的計算結果令人震驚。由此可知,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例是13991美元/人·年,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勞動比例是18184美元/人·年。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度是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的1.3倍。這意味著,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一結果與H-O理論恰恰相反,這就是著名的裏昂惕夫之謎(Leontief paradox)。
由於裏昂惕夫之謎的出現,使H-O理論處於一種頗為尷尬的境地。問題究竟出在哪裏?這吸引了許多經濟學家試圖從各個方麵來解開這一令人困惑的現象,這種探索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巨大發展。
2.對裏昂惕夫之謎的不同解釋
對裏昂惕夫之謎產生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裏昂惕夫的統計方法及統計資料的處理提出不同的意見;另一類是對H-O理論本身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下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解釋。
(1)勞動者技能水平的差異。這個觀點最早是由裏昂惕夫本人提出的。裏昂惕夫曾反思自己沒有認真評估美國的要素稟賦,想當然地認為美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對此,他從有效勞動(Effective labor)的角度作出了如下解釋:由於勞動素質各不相同,在同樣資本的配合下,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比他們的外國同行要高得多,因此若以他國作為衡量標準,則美國的有效勞動數量應是現存勞動量的數倍。從有效勞動數量看,美國應為(有效)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而資本在美國則成為相對稀缺的要素。這樣一來,矛盾現象似乎就不存在了。但若此觀點正確,美國就無所謂劃分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了。這一解釋沒有被廣泛接受,裏昂惕夫自己後來也否定了它。
(2)人力資本說。受裏昂惕夫有效勞動解釋的啟發,後來一些學者在要素稟賦理論的框架下引入人力資本這一因素。由於質量上的差異,一般勞動可區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兩類。其中熟練勞動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勞動,這種技能不是先天具備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培訓等手段積累起來的。這種後天的努力類似於物質資本的投資行為,所以我們稱熟練勞動為人力資本。這樣一來,資本的含義更廣泛了,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質資本,又包括無形的人力資本。美國在人力資本上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這就意味著美國勞動力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這使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要大於進口商品的資本密集度。但這種解釋的困難在於,人們很難準確地獲得人力資本的真正價值以及相關的數據。
(3)自然資源說。該種解釋認為,在H-O理論中,隻考慮了兩種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而忽略了自然資源要素,如土地、礦藏、森林、水資源等。許多貿易產品都是資源密集型的,自然資源要素與資本要素之間存在相互替代關係。如果生產某種商品的自然資源不足,就必然要投入較多的資本(先進設備等)。阿拉伯半島石油資源豐富,開采方便,所需要的設備簡單,因此投入的資本相對較少。而在石油稀缺的地方,即使投入大量的資本,也隻能生產出成本較高的石油。研究表明,美國的多數進口商品正是美國資源稀缺的商品,作為進口競爭品在美國生產,必須投入較多的資本。而對於出口國來說,這些產品是資源密集型的,所需投入的資本相對較少,生產成本較低。在考慮自然資源這一因素後裏昂惕夫之謎也可得到解釋。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實際上美國進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不是資本。
(4)貿易保護說。H-O理論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競爭的假設之上的,而現實的國際貿易中存在著大量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美國的貿易政策是:限製高技術產品(一般是資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礙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事實上,美國政府為了解決國內就業,製定對外貿易政策時有嚴重保護本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傾向。一些研究表明,美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受到更嚴格的進口壁壘限製,特別受到保護的是技術落後的產業和非熟練、半熟練的勞工集團。另一方麵,別的國家也可能對其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進行較高的保護,這樣會使得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的影響。
(5)要素密集度的逆轉。在H-O理論中,我們曾假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X與Y的要素密集度的關係都是不變的,即X總是勞動密集型的,Y總是資本密集型的。但在現實中,要素密集度可能發生逆轉。要素密集度逆轉(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種商品在勞動豐裕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資本豐裕的國家又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情形。例如小麥,在美國由於資本相對豐裕,可以用資本密集(機械化)的方式生產,在中國由於勞動力相對豐裕,則可以用勞動密集(手工作業)的方式生產。這樣,美國的進口品在其國內生產時,屬於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其出口國,則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從要素密集度逆轉的角度同樣能解釋裏昂惕夫之謎。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在1962年對19個國家的24個行業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有5個行業存在著生產要素密集度的逆轉。邁克爾·霍德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和英國的雙邊貿易中,兩國出口的商品在本國都是資本密集型的。然而,要素密集度逆轉隻存在於少數行業中,不具有普遍性,否則的話,整個國際貿易的經典理論就要重寫了。
至此,我們可以說,裏昂惕夫之謎已經解開,也可以說謎還保持著。因為每一個解釋都有一定說服力,但同時又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或缺陷。因此新的探索還在進行,新的理論在不斷形成。
3.裏昂惕夫之謎引發的啟示
裏昂惕夫之謎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引發了人們對要素稟賦理論的完善和修正,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使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更接近現實。上述有關裏昂惕夫之謎的種種解釋彌補了要素稟賦理論的不足,增強了要素稟賦理論的現實性和對戰後國際貿易實踐的解釋能力。
“謎”及“謎”的檢驗告訴我們:要素稟賦理論已不能對戰後國際貿易的實際作出有力的解釋,因為該理論對國際貿易模式的解釋僅僅依靠各國的要素稟賦或隻有兩種生產要素的觀點是不夠的,戰後科學技術、熟練勞動力在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已經構成國際貿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戰後,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特別是大量興起的產業內貿易現象是所有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國際貿易理論需要有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