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國家,產業內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比較高;經濟上愈是不發達的國家,產業內貿易愈不發達。
與產業內貿易相對應的是產業間貿易。為了分析的方便,現假設世界上隻有A、B兩個國家,其中A國為勞動密集型國家,B國為資本密集型國家,兩國都共同擁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並假定有兩個產業——X和Y,其中X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而Y為資本密集型產業。
如果Y不是一個具有差異性的產業,那麼這種貿易模式可以用來表示,其中箭頭的方向表示貿易方向,箭頭的長度表示貿易額。X與Y的貿易中,比較優勢是貿易的主要動因。貿易模式使資本豐裕的B國成為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淨出口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淨進口國。
假設Y是一個產品具有異質性的產業,那麼,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該產業會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本國和外國的生產廠商將生產具有異質性的資本密集型商品Y。雖然B國仍然是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淨出口國,但由於A國廠商生產的商品與B國生產的商品具有不同之處,而B國又不可能生產每一種消費者偏好的產品,從而導致在Y內部形成產業內貿易。這樣通過產業內貿易,實現了生產的規模經濟並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需求。這種Y內部產生的產業內貿易並不反映比較優勢。即使兩國具有相同的資本/勞動比率,各國的廠商仍然會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來生產差異性的產品,因而規模經濟本身也成了影響國際貿易模式的一個因素。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的相比具有以下差異:第一,根據要素稟賦理論,產業間貿易是建立在國家之間要素稟賦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之上,而產業內貿易則以產品的異質性和規模經濟為基礎。因此,國家間的要素稟賦差異越大,產業間貿易的機會就越大;國家之間的要素稟賦越相似,經濟發展水平越接近,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產業間貿易反映的是自然形成的比較優勢,而產業內貿易反映的是獲得性的比較優勢。第二,產業間貿易的流向可以憑借貿易前同種商品的價格差來確定,而產業內貿易則不可以簡單地憑貿易前同種商品的價格差來確定貿易模式。因為在產業內貿易發生之前,價格是由於規模不同造成的,一個大國可能由於國內市場容量大而生產成本較低。但發生產業內貿易之後,各國都以世界市場作為自己的市場,因而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所有國家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的機會是相同的,所以很難事先預測哪個國家將生產哪一種商品。第三,按照要素稟賦理論,產業間貿易會提高本國豐裕要素的報酬而降低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而產業內貿易是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所有的要素都可能從中受益。這可以用來解釋歐盟的形成和戰後製成品的貿易開放都沒有遭到利益集團的阻撓,而發達國家向新興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卻受到了來自勞工力量的強烈反對。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後一種貿易模式是產業間貿易而不是產業內貿易,這會引起工業化國家某些產業的完全崩潰和大批勞動者的失業。第四,產業間貿易是由各國要素稟賦之間存在的差異引起的,要素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是貿易的一種替代品。但是在一個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世界裏,要素流動帶來了作為產業內貿易載體的跨國公司的興起,從這點上看,產業內貿易與要素流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關係。
6.1.2 成因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分析
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及主要製約因素涉及麵比較廣,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產品差異性、規模報酬遞增理論及偏好相似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理論說明。
(1)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同類產品的異質性具體表現在質量性能、規格型號、使用的材料、色彩及商標牌號、包裝裝潢等方麵,即使是同樣產品,也可能由於信貸條件,交貨時間,售前、售後服務和廣告宣傳、企業形象與企業信譽等方麵的差異而被視為異質產品。同類產品的異質性差別正是產業內國際分工和產業內國際貿易的基礎。例如,盡管都是小轎車,但是有的國家如美國,生產的汽車相當多的是豪華型的大轎車,有的國家如日本,生產的汽車相當多是小型的節油車。同是小轎車,但是有著不同的特性,決定了美國、日本等國既出口汽車,又進口汽車的現象。這種同類不同質的產品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心理、消費欲望和消費層次的消費需要,從而導致不同國家間產業內貿易的發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