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條件的差異是造成產業內貿易的直接原因。地球上的不同地區,在同一時期有著季節的差異,導致一些地區在某一個季節出口這一產品,而在另一個季節又進口同種產品。一些國家國土麵積比較遼闊,國內貿易運輸費用常常比國際貿易的運費要高,因此,通過國際貿易可以節約運輸費用和時間。
(3)企業內部規模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原因。產業內貿易是以產業內的國際分工為前提的,產業內的國際專業化分工越精細、越多樣化,不同國家的生產廠家就越有條件減少產品品種和規格型號,從事更加專業化的生產。生產廠家之間分工越精細、越多樣化,那麼一個企業生產一個品種或者一個規格的產品,來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要,這有助於減少生產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程度。生產廠家之間的國際專業化分工越細,越有利於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充分實現企業生產的內部規模經濟效應。
企業內部規模收益遞增作為產業內貿易的直接利益來源不是無條件的,它必須具備四個前提條件:每一個產業內部存在著廣泛的差別產品係列;每一個產業內部存在著不完全競爭的國際市場條件,即差別產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壟斷競爭關係;每一個產品品種的生產收益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遞增;國際市場必須是開放的和一體化的。
(4)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樣性是產業內貿易的內在動力。產品的差別性隻是為產業內貿易的發生準備了可能性條件,而產業內貿易的內在動力來自於不同國家的需求結構的多樣性和相似性。人均收入水平是決定購買力水平和購買商品結構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社會消費需求結構也越相似,國家之間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也越相似,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越大而發生產業間貿易的可能性越小。
2.產業內貿易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在總量上增長的同時,貿易方式和結構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內貿易呈現出快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均與加工貿易緊密相連,加工貿易在我國整體對外貿易中占有大約一半的份額,這一貿易形式是我國參加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表現,其發展又帶動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但是,在加工貿易中我國主要是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從事的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生產環節,貿易附加值也較為有限。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地位和水平,是我國必須麵對和解決的問題。
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為了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我國應該繼續積極發展產業內貿易,逐步形成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貿易格局,特別是要發展高層次的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建立在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基礎上,因此,可以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入手考慮發展產業內貿易。具體說,一是要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有利於規模經濟發展的市場結構;二是要促進差異產品生產,產品差異化是增加出口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應當注意在品牌、技術、營銷等方麵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三是要培育優勢企業,特別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產業內貿易的主體,建造一批有實力的大型跨國公司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但是,主要由跨國公司控製的跨國界垂直生產與貿易鏈條在不同國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往往是產品研發在發達國家進行,產品生產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或者知識、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在發達國家進行,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加工廠”。我國在以現有要素稟賦為基礎積極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與貿易的同時,必須努力擺脫位於垂直專業化鏈條低端的被動地位,爭取從中獲得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