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理論(模式)(2 / 3)

二戰後,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進口替代戰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對通過貿易來促進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持悲觀的態度。然而,這些采取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總的來說沒有少數推動鼓勵出口戰略的國家和地區那麼成功。於是,就有呼聲要求這些國家實施貿易改革,調整貿易戰略。但是進行貿易改革並非易事,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8.2.2 出口導向戰略模式

出口導向(Export Promotion)戰略,是指將經濟發展重點放在出口貿易上,通過出口增長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這是一種外向型的發展戰略,它又分為初級品出口和出口替代戰略。

1.初級品出口戰略

初級品出口戰略即出口食物和農礦原料,進口發達國家的工業製成品。初級品出口戰略是初級外向戰略。提出這種戰略的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從政治獨立後,人口大多數仍在農村和農礦產品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仍占舉足輕重地位的實際出發,通過發展初級產品出口來積累工業化資金,同時在此基礎上發展農礦產品出口加工工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在曆史上確有成功的先例。19世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發展時期就是實行這種貿易模式。戰後直到6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也都是這種貿易格局。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開發資金缺乏,以及初級品在發展中國家國內連鎖效應不能很好發揮等多方麵原因,初級品出口戰略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有限。

盡管如此,初級品出口目前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仍有實踐意義。其一,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初級品出口仍是進口國民經濟必需物品的主要外彙來源;其二,發展中國家由於對糧食、肉類、水果、蔬菜以及咖啡、可可、香蕉等熱帶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均較高,因此對這些產品的吸收能力較強,加強“南南合作”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其三,初級品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擴大出口有利於勞動就業。

2.出口替代戰略

為了克服進口替代戰略的種種弊端和彌補初級品出口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作用的有限性,發展經濟學家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替代(Export Substitution)戰略,即發展麵向出口工業,以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代替傳統的初級品出口,以增加外彙收入,帶動工業體係的建立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出口替代戰略是次級外向戰略。

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出口替代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具備一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如一定的工業基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特殊生產要素,一係列的出口鼓勵政策等都是最為基本的。外部條件,如較好的地理位置,與世界市場有較穩固的貿易金融聯係,籌措資金較容易等。

出口替代戰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模式:

初級品加工模式是通過對初級產品進行一定程度加工和提高原有初級產品的加工程度以替代初級品出口。馬來西亞、泰國、象牙海岸等國均走過這條路。

勞動密集型裝配和出口加工模式是通過建立出口加工、裝配工業,對進口的半成品或零部件進行加工或裝配後再行出口。韓國、新加坡等國曾按這一模式發展對外貿易。

製成品出口模式是在進口替代基礎上發展製成品出口,以推動經濟發展。韓國、新加坡、台灣、巴西、墨西哥等國或地區從60年代中期起都先後按這一模式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與進口替代戰略相比,出口替代具有許多優勢:其一,出口替代有利於較為合理地配置資源。在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時,因推行一定程度的貿易自由化,使本國生產要素能夠較為迅速地轉向經濟效益較高的產業,從而使出口的產品較為客觀地體現本國的比較優勢。同時,市場的相對開放鼓勵了競爭,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會迅速提高,資源配置更趨合理。其二,出口替代有利於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施出口替代戰略,企業和產業麵向國際市場,其規模不再受到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的限製,因而能夠按照生產的技術性質達到經濟效益最高的最佳規模,有利於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其三,出口替代有利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出口替代推動的出口增長,尤其是具有較高需求彈性的製成品出口增長可大大增加外彙收入,有效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成為經濟發展的資金源泉,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其四,出口替代更有利於提高就業水平。由於出口替代產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並麵向廣闊的國際市場,因此,出口替代產業比進口替代產業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力。而且由於麵對國際市場競爭,不僅就業規模擴大,就業結構亦趨於合理,勞動力素質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