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新聞構築的懸念
新聞一:1992年3月31日《佛山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聲稱:1991年,該市南海、三水縣等地將“高美施”UA-102(一種液態多元素複合植物營養素)用在蔬菜等經濟作物上,增產效果顯著。試驗的9種蔬菜不僅平均增產幅度高達36.9%,而且病蟲害大大減弱,從而減少了有毒農藥的使用。此外,蔬菜產品的口感也有明顯的改進。試驗結果,引起了三水縣政府的高度重視。1992年,該縣將在10萬多畝的蔬菜基地上推行現場試驗點。
新聞二:1992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醒目的標題披露:榆林運用高新技術改良風沙灘區土壤。文曰:陝西榆林地區有著豐富的地下資源,但貧瘠的土地嚴重阻礙該地區的經濟起飛。1992年7月,陝西貧困地區經濟開發服務中心找到提高土壤質量與農產品品質的美國O。E。L公司。該公司的“高美施”腐殖酸肥(活性營養素)對改良風沙地、低產田效果顯著。目睹者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地裏的麥子、穀子、蔬菜一天一個樣,看著真讓人高興。”於是,榆林地區與“高美施”發展有限公司正式簽定一萬畝沙地改良工程承包協議。
兩條新聞,一條發自南國,一條來於“西域”,兩者如大橋飛架,橫亙上萬裏。這是何等大的氣魄!
如果說“高美施”給田疇富庶的南國蔬菜增產是“錦上添花”的話,那麼“高美施”使滿目荒漠的“西域”鋪翡疊翠將是“雪中送炭”了。這是多麼深摯的情懷!
那麼,這架“橋”者為何許人也?
而這“添花”者和“送炭”者的胸懷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情韻?
讀者需要問個究竟。
筆者需要道個明白。
一筆寫出的“陳”字卻不是本家兄弟
一聽高美施(遠東)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陳建行和副總裁陳炎山的名字,且又年齡相仿,便會斷定他們不是本家兄弟就是有著水乳交融的裙帶關係。
其實不然。而使我們真正打消這個念頭,還是在陳建行和陳炎山接受我們采訪時親口否定時為止。
我們在位於北京市區東北方向順義縣的順義賓館一樓大廳見到了陳建行和陳炎山。這座也算氣派的賓館好像開業不久,盡管從造型到陳設不失現代氣勢,但一著麵兒總使人覺得帶有一股莊稼漢的習氣,懶散而不拘小節,大廳左側的圈椅式沙發上坐著幾個狀似司機模樣的男士,一個個高蹺著二郎腿,肆無忌憚地談天說地,大聲喧嘩。總裁陳建行見此地不便交談,便將我們帶到寢室內的客廳裏。
“對不起,昨天夜裏我們突擊準備會議材料,搞得比較亂,隨便坐坐吧。”陳建行總裁禮貌地表示歉意,目的也在於說明開始為什麼不請我們到這個客廳來的原由。
“不必客氣。”我們立刻表示理解地微笑著說。但心裏卻嘀咕,賓館的服務員為什麼不給清掃呢?看來這座賓館是入流的設備卻是不入流的服務。
交談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
輕鬆的氣氛往往給采訪者細致入微地觀察和從容地詢問被采訪者創造契機。
四十來歲的總裁陳建行身材適中,既算不上魁偉但也算不上矮小,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雖不衣冠楚楚但是透著灑脫、隨和及飄逸。略顯突出的顴骨襯托著兩條濃黑的眉毛下一雙炯亮的眼睛,給人強烈的感覺是:豁達、幹練、聰睿。他自稱是“第四代華人”。出生在越南,二十多年前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舉家含悲忍憤遷居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那麼,他應該算是哪裏人呢?
“我是潮州人。”陳建行脫口便答。接著他具體解釋道:“盡管我現在是美籍華人,還有人把我歸為越南華僑,但是,我的生命命根在中國,在潮州,所以我應該是一個潮州人。”
認祖歸宗,中華民族倫理之道。
相比之下,副總裁陳炎山顯得衣冠楚楚,一副儒雅風貌,他的身高在一米七〇以上,秀氣的五官在考究的眼鏡陪襯中顯得十分精明。他出生在海峽對岸的台灣省,自稱是“第七代華人”,可見其上溯幾代都在海外謀生。他口齒伶俐,談吐文雅,國語說得極好,言談中不時閃爍出幾句獨道而精辟的見解,足以顯示出是個有識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