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筆墨應隨時代,在生活中要反複實踐”,“老而不舊,新而不怪”。這是王揮春所申張的畫道。筆墨應隨時代,就是一個畫家要時刻關照人生,關照生活,與群眾的喜怒哀樂和審美趨向息息相關。老而舊,則迂腐;新而怪,則荒誕。然而,老而不舊,則不斷出新,時刻站在新的起點上,使每幅畫都富有創意;新而不怪,則直麵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所喜愛,所頓悟。這就要求自己的繪畫,將抽象與具象相融合,將傳統與創新相銜接,準確地把握藝術構思和色彩的運用,使時代風貌通過畫麵呼之欲出,並給人以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要師法自然,於自然中展現自我的藝術語言和確立自己的個性,即要做到“心不壓精,手不忘熟”,“去雁數行天際沒,孤雲一點淨中生”。要耐得住寂寞,要有頓悟,“物我相融”,並在認識自我的藝術潛質過程中勇於自我否定和自我確立,並不怕大起大落。王揮春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見地:起中有落,落中有起,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起落的過程本身就充滿著變化,並且在不斷起落的變化中尋覓自我,升華自我,確立自我。
畫家要具有平常心。在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期間,一個民間“促申辦”的群眾團體為感謝中央領導同誌對北京申辦奧運的大力支持,邀請王揮春和一些著名畫家作畫相贈。王揮春興致盎然地揮筆潑墨,畫了一幅鬆鷹圖,那鐵幹虯枝的蒼鬆,那昂首傲踞的雄鷹,令在場者拍手叫絕,有人當即提出落款贈送江澤民總書記。王揮春沉思有頃,揮筆在落款處寫下:澤民同誌教正。還有一件事,依然看出王揮春的平常心。在他住宅的樓門口,常有一個殘疾鞋匠。王揮春免不了有時要修鞋釘掌,一來二去,兩個人便成了知音。鞋匠十分傾慕王揮春的畫,王揮春便將自己一幅得意之作慨然相贈。誰知過了一段時間,鞋匠見了王揮春顯得非常難為情,甚至開始躲著他。王揮春感到詫異,疑惑不解。經開誠布公地一問,鞋匠於愧疚中道出了因由。原來,鞋匠將王揮春贈送給他的平素隻有用重金才能購買的畫讓一個自稱裝裱師傅的人去裝裱,結果是泥牛入海。一了解,才知道那個自稱裝裱師傅的人是個騙子。王揮春聽罷,微微一笑,安慰鞋匠,要再畫一幅力作贈送給他。
透過這次送畫,可以看到王揮春對人情的一種理解,一種畫家獨到的內心世界的寄托與生命存在的感受。
極富個性的王揮春經過幾十年的勤奮耕耘,他的繪畫藝術也極富個性。他畫的白鷹、黑鷹、鷺鷥、貓圖等,已成為收藏者十分喜愛的佳品。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畫展。其代表作《九州神鷹圖》,被天安門管理委員會珍藏。《西海飛霞》和《一年今日最芳菲》被收藏在毛主席紀念堂。他的《秋塘群鷺圖》,由中國少年發展基金會作為高級藝術品贈送給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東方國際中國水墨畫大展中,他的《花鳥圖》榮獲最佳“楓葉獎”。他的傳略及作品,被編入《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之後又被選人《世界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和《世界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並被編入當代中國美術家年鑒。
王揮春,一個具有鮮明藝術個性和軍人陽剛之氣的畫家。
199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