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幸福區間”是每周工作30~60小時。一般說來,這個區間的最低點意味著我們還有不少其他事情要做,或是手頭上的事情不需要我們全情投入。在最高點,我們做的是自己的事業,搭檔也讓我們渾身充滿幹勁,而且沒有其他事分心。
最大的悲哀就是為了追求成功,迫使自己超量工作,打破了幸福區間的最高值。盡管意圖是好的,結果卻十分諷刺——最佳工作效率遭到破壞,損失變成了雙倍。本該擁有的幸福感降低了,本該取得的成就也打了折扣。商界裏有很多人把每周的工作量主動削減了10~20個小時,結果他們變得更開心、更成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或許你也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收益遞減定律
咱們來看個例子。上學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學過“邊際收益遞減”這個概念吧。它的核心就是,從最初的付出中我們得到了大量價值,但隨後,同樣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卻越來越少,到了某一個點上,回報變成了零或負數。
我們一直在憑直覺運用這個法則。比如說澆花,第一杯水非常有用,可我們不知道它是否需要第二杯,等到澆完第三杯,花給淹死了。如果你曾經拜托別人在你出門旅行期間幫忙澆花,你多半會這樣說:“水夠了就行,別澆太多啊。”
19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了邊際收益遞減定律,隨後它成了最重要的數學定律之一。如今我們知道,這條定律也適用於生活中方方麵麵。
工業生產人員運用這條定律已有一百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廣告業也成了它的忠實擁躉。前一千份廣告效果很好,接下來的一千份表現平平,最後一千份壓根就不值得做。
運動員和教練也懂得這個道理。在2007年9月30日的柏林馬拉鬆大賽上,埃塞俄比亞長跑運動員黑·格布雷希拉希耶創造了2小時4分26秒的世界紀錄。在比賽前的那些年月裏,他可不是沒日沒夜地訓練的,相反,他找到了最佳的訓練強度,打敗了訓練時間比他長得多的競爭對手。
你的最佳效率是多少?
在學習、工作、創業等生涯中,絕大多數人都曾經嚐過把精力用到極限的滋味。我們工作得太賣力,以至於一點效率都沒了。洞察力消失了,力氣和幹勁也沒有了,要休息好些天、甚至好幾個星期才能緩過勁兒來。美國營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就曾寫道,早年的時候,有一次他為了趕上交活的期限,在辦公室裏待了一個月,一直連軸轉。工作的成果還算不錯,可他把自己逼得太緊,結果元氣大傷,一直病了半年。這純粹是因為他工作得太賣力,在收益遞減的道路上走得太遠。單從一個月看,他的收益還不錯,可要從七個月來看,平均效率就低得驚人。所以,你的最佳效率是多少?如果隻考慮完成的工作量,你覺得自己每周應該在辦公室裏待多少小時?30小時?70小時?100小時?
大家可能會想,這要看工作性質是什麼,一點沒錯。如果我們做的是比較機械的工作,不太需要動腦子、發揮創意或是跟別人合作,那咱們的工作時間越長,幹完的活兒就會越多。但航空管製員或心髒科醫生就不是這樣了。一個行為需要人聚精會神的程度越低,它能持續的時間就越長。誰都不想讓航空管製員每周在指揮屏幕前一坐就是100小時吧。
有些工種跟最佳效率關係不大,有些卻大有關聯。
身為創業者和領導者,我們對事業充滿激情。我們有夢想,也有勇氣去追夢,我們渾身上下充滿了幹勁。可是,我們的工作性質跟“按部就班”相差十萬八千裏。我們更像是航空管製員,要想漂漂亮亮地完成工作,就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重大選擇,還得會跟別人合作。
然而,還是有不少人相信,要是每周工作70小時,那肯定比每周工作50小時成就更大。不少工種的確是這樣的,比如操作每小時焊接10個零件或是半小時裝滿5箱茶包的機器。但要說起創業者要做的事,咱們就得換個新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