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刷新心態(2)(1 / 3)

你和家人朋友們都帶著不可思議的熱情,同做一件事,你們對目標完全認同,每個人要做的事情都有點難度,但都能做得到。妙極了,是不是?盡管大家仍不太清楚這事是怎麼發生的,或是為什麼會發生,但它成了你們的共同經曆,自打那次以後你們經常提起,每個人都很開心。現在,請回頭看看心流的三個條件,你該知道為什麼了吧。

把心流引入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造出更多有趣的、有意義的、積極的體驗。多花點心思,下定決心克服惰性,我們就能為親友和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共同體驗。你有沒有像我一樣,感到跟某些朋友的相處模式太固定了呢?作個決定吧,下次你們見麵的時候,一起做一件能引發大家心流體驗的事情。試試看,來一場自行車之旅,去釣魚,趁周末健走,沒準還可以去學學皮劃艇。

如果我們真心喜歡的隻有工作,就會很輕易地陷入進去,無法自拔,直至效率變得低下,幸福感也降低了。把空餘時間也變得像工作時段一樣充實有趣,我們就會自動地避開這個陷阱。

刷新心態4

在生活中樹立共同的目標和挑戰,創造心流時刻

回饋社會,拓寬視界

喬丹·麥爾納

2009年春天的紐約,美國兩位最富有的人主辦了一場晚宴。這兩個人是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宴會的主持人是老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Sr.)。賓客名單很短,但出席的人都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億萬富翁。接下來的一年間,一連串僅限受邀賓客參加的晚宴在美國各地舉行了,主辦人都是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客人中不乏包括商界、政界和娛樂界的大腕,比如巴倫·希爾頓(Baron Hilton)、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泰德·特納(Ted Turner)、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馬克·紮克伯格和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他被《金融時報》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億萬富豪”)。這份名單還隻是冰山的一角。

關起門來的宴會廳裏發生了什麼,引發了多方猜測。這幫人要建立嶄新的世界秩序嗎?密謀的背後有這麼大的權勢、影響力和財富作支持,我們該怎麼辦?

然而,結果卻相當出人意料。這些億萬富豪們的確在謀劃一件事,但他們的計劃不是要統治地球,而是尋找一個最高效的方式把他們的財產捐出去,也要尋找一個最恰當的方法,說服別人也這樣做。

這個計劃由蓋茨和巴菲特發起,鼓勵世界上的億萬富翁把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慈善機構,計劃從福布斯排行榜前400名裏的美國人開始。這場改變了慈善界的運動就是“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到目前為止,69名億萬富豪簽署了宣言,他們全都是美國人。這場運動的下一個目標是中國和印度。

簽署宣言的富豪們積累財富的方式各種各樣,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盡管捐出財富的理由五花八門,但他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對贈予的熱忱。他們知道捐贈是個雙贏的事情,對接受者有好處,對捐贈人也有好處。

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近期的神經心理學研究指出,慈善這個行為激活的腦區是與獎賞回路相關的,而進食和性行為產生的樂趣激活的也正是相同的區域。研究表明,即便是數額很小的捐贈也能引發這種愉悅的心理體驗,貢獻時間的效果也是一樣的。保羅·溫克(Paul Wink)和米歇爾·迪倫(Michele Dillon)進行了一項持續時間很久的行為學研究,而聖母大學的研究結果恰恰為它提供了實證。溫克和迪倫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研究人員跟蹤觀察一群加州居民,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增長,那些樂善好施的研究對象生活得更健康,也更快樂。或許你不是億萬富豪,但樂享贈予的益處永不會太早,也永不言遲。

我們很容易以為地球是圍著自己和公司運轉的。一心撲在自己的初創企業上,這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但若要過上平衡的生活,拓寬視界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需要把事業放到整個人類和地球這樣更廣闊的背景中去,去關心那些沒那麼幸運的人們。

因此,如果我們想從這些億萬富豪和科學家那裏學到點東西,希望生活得更幸福,盡享佳肴美饌或滾床單的樂趣(唔,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們應該嚐試著把手伸進口袋裏,經常多拿出一些來贈與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