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刷新心態(3)(1 / 3)

約翰·維奇(John Vechey)是電遊開發公司寶開遊戲(PopCap Games)的聯合創始人。2000年,他和其他幾位創業夥伴在西雅圖創建公司,如今雇員人數達到了600人。約翰如今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年輕創業家之一,他也強調獨立的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幾年前,是我創業過程中壓力非常大的一段時期。那時我為了好玩,決定參加個運動隊。結果這個決定成了極為重要的一個決策,它讓我在寶開之外找到了身份認同感,加入了工作之外的團隊。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心中關於‘我是誰’的概念不會動搖,因為我有別的力量平衡它,我就用這種方法渡過了那段艱難時期。依我看,每個創業者都應該找到一件工作之外的支持力量,無論是煮菜、運動、健身還是家庭。平衡是關鍵。”如今,32歲的約翰·維奇剛剛把公司賣了10億美元。

讓人感到完整又幸福的一切因素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心中,用不著非得擁有成功的公司、名聲或財富才能找到幸福,現在就尋找內心的幸福感吧。

工作是身份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如果你想更準確地摘得成功的果實,留住持久的幸福,那就學學傑克和約翰的經驗——完整的自我源自多種因素,向其中添加一些新的因素吧。

刷新心態8

從多個源頭尋找自我價值感,切勿隻局限於工作

錯過一些又何妨

喬丹·麥爾納

在早先的章節中,我們提到過倡導簡化人際關係的蘇菲·範德布羅克。如果說我們的目標是擁有一個盈滿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就讓我們聽聽她怎麼說。

“我經常聯係的隻有少數密友,這替我省下了很多時間。”蘇菲說。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她用來照顧自己,休息,或是跟家人和親密朋友們共度。朋友名單上隻有少數人,這不是什麼反社會的行為。蘇菲是個充滿愛心、喜歡交際的人,她的舉動意味著,她重質不重量。太多人都認為自己應該有成百上千的“朋友”才對,但她沒有盲從。

咱們都知道,Facebook上有人愛吹噓自己有好幾千朋友。但我敢賭上一票,要讓他們隨口說出十分之一的人名估計都難。

我必須慚愧地承認,我自己也有這種毛病。當我Facebook上的好友人數達到500的時候,我感到一陣奇怪的、收藏家般的滿足感。我的第500個朋友是誰呢?是我老妹的同學的小舅子的女朋友(好像是)。沒錯,我們熟得很。

倒不是說Facebook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我們對待其他事情的態度,更不用說反映價值觀了,但它的確暗示出一種普遍的趨勢。而且它的“後坐力”已經顯現出來了——脫口秀主持人吉米·吉梅爾(Jimmy Kimmel)建議把每年的11月17日定為“國家減好友日”,因為友誼應該是一種珍稀的東西。快餐品牌漢堡王甚至針對在Facebook上取消關注好友的人群策劃了一場營銷活動,你取消關注10個“好友”,就能免費換漢堡。

可是,我們並非要號召人們疏遠真正的好友,或者隻是為了減少而減少。經營人脈關係網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對創業者來說尤其如此。結識新朋友,就像打開了一條新奇的訊息通道,能夠引發新穎的創意,讓人找到新的夥伴。實際上,身為人類,人際關係絕對是人生中最重要、最愉快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接受“越多越好”的說法。

這種壓力往往表現為“害怕錯過症”(即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有譯作“社交控”。——譯者注),當人們懷疑自己錯過了朋友們正在做(或是可能在做)的事情時,就會感受到壓力,變得焦慮。

但事實是,沒有人能體驗一切,這顆星球上的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錯過某些東西。真正的贏家是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是把以下追求當做人生目標的人——成為自己生命經曆的中心,成為自己主辦的“派對”的靈魂與核心。

身處這個時間稀缺的時代,請你環顧四周,花一點時間審視一下當今人們對數字的執迷。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網,想想哪些人對你的人生、幸福、成功和活力有真正的價值。價值的涵義有很多,它不僅體現在你能從朋友們身上得到什麼,也體現在你能給予他們什麼。

拿出點時間,讓自己成為別人真正的朋友,那種你自己也想擁有的朋友,而不是徒有虛名。就像蘇菲一樣,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質量。這樣一來,你不但會對你的人際關係更加滿意,還能得到更多時間,來做你自己主動選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