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農業發展理論的重要貢獻(1 / 1)

譚向勇

近年來,學術界對鄧小平農村經濟理論展開了大量的研究,陳吉元、韓俊和劉振偉等人共同完成的《鄧小平農業思想論》就是這方麵的一項重要成果。該部專著對鄧小平關於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觀點、理論體係、方法論、貢獻與地位進行了係統的闡述,對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就進行了係統的概括,並著重對如何用鄧小平理論指導農村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係統的對策和建議。

在這本著作中,作者對鄧小平關於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觀點進行了係統的闡述,勾畫出了鄧小平農業思想的完整理論體係,抓住了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的精髓。可以說,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後,農業如何發展,選擇什麼樣的製度方式,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是由鄧小平完成的。這個答案就是家庭經營。本書作者認為,由於在家庭內部約定俗成的自然分工、感情交融、倫理關係和道德原則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計量和監督費用,增進了農業經營的效率,所以家庭經營比集體體製更為有效。家庭經營是最適宜農業發展的體製模式,它是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製度基礎。鄧小平勇敢地拋棄了人民公社集體體製,確立了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成功地奠定了農村經濟的微觀基礎,找到了一種更加適應農業生產特性和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的製度形式。鄧小平關於農業家庭經營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突破和創造性發展,極大地充實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學說。

準確把握鄧小平農村經濟理論的精髓,尤其要準確理解鄧小平關於農業二次飛躍的論述。鄧小平指出的農業的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製。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但發展什麼樣的規模經營和集體經濟,小平同誌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鄧小平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在於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農業“兩個飛躍”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質。本書的基本觀點是,下一步農村改革的重點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土地的規模經營,近年來興起的農業產業化是“新質意義上的規模經營”,而發展農業產業化與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相結合,是中國農業實現第二個飛躍的最現實的選擇。

如何用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是這本著作的另一個重點。本書用12章的篇幅,分別對完善農業家庭經營製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走向新的聯合與合作、確保糧食安全、實行科教興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共同富裕、確保農村穩定等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此外,本書首次對鄧小平農村經濟理論及其對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義進行了全麵、係統、深入的研究,理論體係完整,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大大提升了該項研究的學術水平。

(原載《光明日報》,2001年4月24日。

作者單位是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