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20多年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農村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解決了多年來困擾我國的頭號問題——人民的吃飯問題;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推動了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在“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方麵仍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製約著農業以及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難以啟動;對農民土地使用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影響農民對土地投資的積極性;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農民負擔重的問題依然非常嚴重;市場信息不暢,長官意誌猶存,農民常常因“賣難”而導致巨大損失;農村經濟體製的一些方麵仍然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農業的市場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還沒有處理好,既存在資源利用不高的問題,也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和過度利用的問題;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還不高,外延式粗放經營的情況仍比較普遍;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還不同步,農民法製觀念比較淡薄等。
針對上述情況,經濟理論界、決策部門近年來對鄧小平農業思想進行了係統的研究,以期用鄧小平理論指導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陳吉元、韓俊和農業部劉振偉主持聯合完成的《鄧小平農業思想論》就是這一研究的最新成果。這部國家社科規劃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對鄧小平關於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觀點、理論體係、方法論、貢獻與地位進行了係統的闡述,對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成就進行了係統的概括,在此基礎上,著重對如何用鄧小平理論指導農村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係統的對策建議,這些對策建議幾乎囊括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所有重要領域和重大問題:穩定和完善農業家庭經營製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走向新的聯合與合作,確保糧食安全,實行科教興農,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共同富裕,確保農村穩定以及實現以法治農。該研究發揮了社科院和農業部兩個合作單位各自的優勢,把基礎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在許多方麵都提出了很有創見的理論觀點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一些觀點和對策作為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些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對於農業“第二個飛躍”的看法,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讚同(同時在決策部門也取得了共識);有些成果則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對政府決策產生了較大影響,如有關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農業影響的研究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提供了依據;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結果為中央和地方有關決策和研究部門所做的一係列學術報告,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的持續發展將做出重要貢獻。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4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
§§第一章 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