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中國工業中的雙重價格體係問題》(1986年)基於工業產品價格“雙軌製”由來的說明,分析了其利弊,對各種解決辦法進行了比較並澄清了主要的分歧,主張通過配套改革來推進“雙軌製”向新體製的過渡。
第六篇《控製需求,疏導貨幣,改革價格》(1988年)針對當時的價格上漲問題,批駁了“放開貨幣,管住價格”等主張,提出了采取控製和疏導並舉的方針,並進一步闡明了價格改革的基本步驟及其配套思想。
第七篇《中國經濟改革戰略的分歧與選擇》(1988年)首先基於中外經濟改革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了中國改革的“十項原則”或者說十大方麵的注意點。並通過中國改革曆程的回顧與清理,揭示了兩種不同改革戰略選擇的分歧,從而再次重申了以建立市場製度為目標、同步配套推進的改革戰略。
第八篇《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推進”的改革戰略》(1994年)首先否定了“漸進改革論”的觀點,主張從增量改革過渡到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的整體推進的戰略上來。
第九至十篇集中於國有經濟改革的方案設計。《從戰略上改組國有經濟》(1998年)強調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重組,主動收縮國有經濟的範圍,實現國有資本從一般性競爭部門向在當前條件下國家必須控製的戰略部門集中,並主張通過資本市場改組國有企業。《國資委成立後的國有經濟改革》(2003年)界定了國資委的基本職能,強調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切實加快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製。並就國資委在已改製公司中如何依法行使所有者權利、國資委在行使職能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等進行了說明。
三、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管理
此部分收錄了7篇文章。
第一篇《當前貨幣流通形勢和對策》(1984年)針對1984年貨幣流通量急劇增加的情況,指出必須認真對待。認為,工資性現金支出迅猛增加、行政費用控製不嚴、基本建設規模過大、糧棉超購占款增加等造成的貨幣投放過多是不正常的,並提出了推進金融體製改革、加強銀行信貸資金管理等10個方麵的對策。
第二至三篇討論改革環境。《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調控問題》(1985年)針對我國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的背景,指出經濟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經濟環境。由於改革需要成本,所以初戰階段的基本方針是在其他方麵盡可能緊縮的前提下,全力保證經濟改革的資金需要,從而為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文章進一步強調了體製轉型過程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再論保持經濟改革的良好經濟環境》(1985年)闡明了改革為什麼需要一個寬鬆的經濟環境,強調改革的初戰階段尤為如此。為了創造改革的寬鬆環境,主張必須把經濟增長速度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改善雙重體製並存狀況下的宏觀調控,並對改革目標和實施步驟做出總體規劃。
第四篇《試析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矛盾》(1986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性的幾種不同判斷(一是“雙重模式轉換論”,二是“經濟發展典型化”,三是“以結構變革為中心的新成長階段”)進行了說明,認為我國國民經濟正在進入從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並存的“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增長加速轉變的新時期,才是事情的本質。文章闡述了“雙重模式轉換論”的啟發以及深化認識的必要,分析了錢納裏“常態樣式”的意義及其局限,重點就“二元經濟”理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與新成長階段相關的體製改革、勞動力轉移、改革與人民生活的關係、地區發展問題、對外經濟關係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提出了與“二元經濟”轉化要求相適應的“推進配套改革,建立新經濟機製”的改革戰略。
第五篇《關於“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1995年)說明了轉變增長方式問題的由來,總結了20世紀60~80年代中國經濟界關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討論,認為經濟結構的改善、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依存於經濟體製的轉變,因此出路在於認真推進改革。
第六篇《用“向供應方麵傾斜”的政策治理通貨緊縮》(1999年)主張,為了扭轉當前通貨緊縮的形勢,除了繼續采取擴張性的需求政策外,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供給方麵”去,實施“向供應方麵傾斜”的政策,從而形成供給擴張與需求增大之間的良性循環。
第七篇《中國經濟走勢與可選政策》(2001年)認為從2000年年初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得到遏製,經濟走勢出現轉變,關鍵的原因是需求方麵和供給方麵雙管齊下的“兩手政策”發揮了作用。並據此闡述了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所必須采取的方針和政策,特別強調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啟動民間投資。
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此部分收錄了7篇文章。
第一至二篇是針對小企業改革問題的。《放開放活小型國有企業》(1995年)在闡明放開放活小型國有企業的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國有小企業改製的具體形式,並就國有小企業產權製度改革中的若幹實際問題進行了討論。《對諸城小企業各個經驗的看法》(1996年)強調在推進小企業改革時必須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指出了股份合作製的製度缺陷,並就如何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以及政企分離、債權債務的處理等問題發表了意見。
第三篇《關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幾點意見》(1998年)分析了國企職工下崗分流所麵臨的宏觀背景,認為再就業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整個社會就業情況的改善。強調:多做“加法”,千方百計地增加就業門路;發展中小企業是開辟新的就業門路的工作重點;切實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經驗環境;政府的一切舉措都應當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第四篇《對經濟形勢的估量和對策建議》(1998年)是作者在浙江考察中小企業情況後給國務院領導寫的調查報告。報告針對當時的經濟形勢,強調在采取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需求的措施外,還要在激發企業的活力、啟動民間投資上多下工夫。隻要采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並加以引導,就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相互拉動的良性循環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