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經濟學術的豐碑——《林毅夫自選集》讀後(2 / 2)

從研究方法上講,本書突顯出三化:本土化、國際化、規範化。

本土化,10篇文章均是就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現象和出現的問題來作分析及研究,從而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讀後你會由衷地感慨,林毅夫榮膺“中國高層智囊”的稱譽是當之無愧的。

國際化,盡管針對的經濟現象和研究的經濟問題是發生在中國本土的,但是研究方法及觀點卻是國際的,作者是站在國際經濟研究的前沿來作分析及研究並得出結論的,這與他的學術背景是分不開的:他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來的經濟學博士,第一位登臨國際經濟學界頂級講壇——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的中國學者,第一位成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人,迄今為止中國在國外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最多的經濟學人……

規範化,“研究對象的本土化十分重要,但是研究本土經濟問題本身還遠不足以推動中國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國際化,還必須要有規範化”,這是林毅夫多年來一直呼籲和倡導的。他的文章從形式到內容都是非常規範的,可作為經濟專業學生寫作規範化學術論文的典範。具體表現在:一是形式的規範,包括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論點前先整理文獻,歸納別人對這一問題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別人的觀點必注明出處,從本書參考文獻篇幅占12%就可看出,林毅夫是非常注重這一點的。二是理論創新的規範。注重對邏輯關係的分析和推導,形成新的邏輯體係,進而構建經濟學理論,區別於我國經濟學者構建新經濟學理論時用個人判斷、他人觀點、比喻等代替推理和邏輯分析。三是在方法論的規範上,對分析問題的大小前提、假設、推論均有明確的表述,並構建有數學模型。既注重內部邏輯的一致性,又對推論與經驗事實的一致性作了檢驗。

從本書的裝幀上看,為使這樣一本經典書達到多讀多看後仍能長期保存的目的,采用了精裝的形式。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其厚重性。其實最初林毅夫不同意做成精裝,他說,如果做成精裝,定價就會高,會讓學生購買困難,要讓學生能買得起。於是,最終盡管用了精裝,但是定價定得很低,基本上是按照一個印張一元錢定價。對於出版社來說,這種定價是罕見的,但為了真正能讓學生買得起、看得到,走近大家,學到一點經濟研究的真諦,從而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那麼,少賺點錢也是值得的。另外,版式及內文設計很簡單,烘托了研究的樸素和實用性。

綜觀整卷書可謂處處運匠心,開卷處處皆學問,不僅是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現象的剖析,方法的引導,而且有做師為文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本書對於當前中國經濟中麵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居高不下等諸多問題和現象的解決與探討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原載《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5期。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