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特色鮮明的經濟學著作——讀《杜潤生文集(1980—1998)》之感(3 / 3)

隨著市場體係的逐步發展,金融體製的改革又必將成為關鍵問題。1993年,他在《鄉鎮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調節資金市場單靠輪子不行,要靠利率杠杆,信貸應遵從效益原則,而不靠區分經濟成分,要求市場上的平等。全世界都是中央銀行管政策,不直接投資,由商業銀行按效益投放。如需要扶持保護、利息優惠,由國家給予財政補貼。資金市場讓多種組織進入,按條件限製管理。”讀者不難發現,後來的金融體製改革,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的。杜老在同一篇文章中還說:“彙率要放開,不放開鄉鎮企業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彙率放開以後,讓所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取得外彙權和邊貿權。”當然,彙率放開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我國政府針對當前的具體情況,保持人民幣彙率穩定,是完全正確的;但從發展的眼光看,當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後,彙率放開應該是一個長期的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前瞻性,並不是什麼未卜先知,而是建立在對事物運行軌跡的跟蹤考察和相關事物相互作用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上文所說的4個特點,相互間有著緊密的聯係。這是因為它們植根於同一塊土壤,那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來研究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應該指出,讀杜老的《文集》重要的不是學習書中現成的結論,而是要學習作者考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從《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杜老十分重視發展的研究:過去如何,現在如何,未來又可能如何;比較的研究:縱向的比較,橫向的比較,從而借鑒曆史的和國外的經驗;聯係的研究:研究各方麵相互之間的聯係和影響;分清輕重緩急的研究:哪些是長遠的,哪些是近期的,哪些是可以分步解決的,哪些是必須立即解決的。更為突出的一點,那就是敢於碰硬,敢於去研究那些敏感的、困難的問題。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書的內容,那就是: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原動力。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隻有依靠深化改革來解決,別無他途。

改革的核心,也可以說是一個“活”字。舊體製的束縛要解開,被壓抑的群眾積極性要釋放,生產力的諸要素要流動,資源的配置要優化,生產工藝要更新,產品要升級換代,遊戲規則要完善,適應新情況的法律法規要不斷建立和健全等。總之,沒有放“活”的要放活,使死水變成活水;已經放“活”的要讓它更加歡暢地流動,由涓涓細流彙為奔騰的大河,而不能重新築起堤壩,使之再次變為一潭死水。

流動,才意味著有了生命。世間萬物,莫不為生。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一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發展的科學,是隨著曆史前進的步伐而不斷發展的。它發展為列寧主義,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發展為鄧小平理論,發展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為科學發展觀。隻要人類在前進,它發展的進程也就永遠不會停止。停止,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因此,我們的思想觀念必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不斷更新,必須堅決擺脫長期以來束縛我們的“左”的條條框框,求實、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科學地探討和解決改革實踐中湧現出來的新問題。在這方麵,杜老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前人論學,往往以膽、識、才、力(一曰氣)4個字為標準。在杜老的《文集》中,這4個字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膽,就是勇於任事,勇於直抒己見,不怕接觸最為敏感的問題,也不怕麵對種種非議和責難。這種膽略,來源於對人民、對國家、對黨所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的忠誠和執著,也來源於對曆史和現實的透徹研究和廣博知識,即所謂“藝高人膽大”。識,即真知灼見,善於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發現最關鍵、最本質的東西,在山重水複的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才,既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包括以最為簡單明了的方式和語言闡明見解的能力。力,也就是有足夠的影響力使有關的方麵和人士接受自己正確的見解,影響決策,付諸實施。

這4個字,可以說是真正的學者追求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對於我們一般讀者來說,盡管難以企及,也應當把它當做努力的方向。

(原載《天下山西名人》,2009年11月5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省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