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中張太英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杜潤生同誌最近把他近20年來有關我國農村改革問題的百餘篇文章(其中近半數是從未發表過的),彙集成上下兩冊的《杜潤生文集(1980—1998)》,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作者長期負責農村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深厚的理論素養。他以曆史演變與時代更迭的眼光觀察並回答我國農村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分析所取得的成就與經驗,展望今後深化改革的趨向。從一定意義上說,《文集》反映了我國農村改革光輝而艱苦的曆程,是它的曆史見證。
以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取代人民公社結構,是我國農村改革的起點和核心問題。作者自農村改革之初,就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麵上科學分析了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既是對舊體製的否定,又是對農業社會主義所有製的完善和創新,是億萬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作者聯係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和前蘇聯模式演變中的教訓,深入分析了我國農村舊體製中久治不愈的頑疾,參照農村自留地所表現的經濟效應,結合各地農民多次自發實行包產到戶的曆史經驗,論證了這一改革的曆史必然性。不僅如此,他還仔細研究了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家庭農場大量存在的事實——這是百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未曾預見到的,詳細分析了農業生產不同於工業生產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產權構造演變的作用,進而係統說明了我國農業家庭承包經營製能夠極大地喚起農民對土地的親近感,確立農戶的經營自主權,使農戶可以主動根據市場、氣候、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不誤農時地現場決策,努力提高農業生產力。作者強調家庭承包經營不僅適用於今天,而且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有一個繁榮發達的未來。在此基礎上,他還研究了我國農業逐步實現規模經營的途徑。
作者敏銳地發現農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突破口的改革,是農民在實踐上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批判,也是對那種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觀點的批判。早在農村改革之初,他就闡述了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同發展商品經濟之間的內在聯係,提出實現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命題。他強調建立國內統一市場,實行對外開放,利用國外市場,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逐步改變就業結構,使數以億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城鄉一體化,從而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為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作者及時研究了如何改革農產品統購統銷體製,如何培育和發展農村各種要素市場問題。他針對計劃經濟體製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尖銳矛盾,很早就提出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建議。隨著農村買方市場的出現,作者主張農業與鄉鎮企業要更加自覺地麵向市場,調整結構,努力推進科技創新與製度創新。
《文集》論述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農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的關係,改革開放與發展、穩定的關係,農村改革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關係等重大問題。對農村改革進程中湧現的鄉鎮企業、“民工潮”、股份合作製、保護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化、產供銷一體化等,作者都闡述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原載《人民日報》,1999年1月12日。
作者單位分別是人民日報社,農業部農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