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
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至今餘波未盡,且給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以前經濟危機在我們眼中隻是政治書上遙不可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痼疾,如今經濟全球化使我們對它有了全新的認識和切身的體會。
經濟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經濟問題也越來越受國人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國人對經濟的關注就是對自身生活的關心。
了解經濟大局進而掌握經濟發展趨勢需要有適宜的經濟學理論做基礎,《樊綱自選集》一書就是從理論層麵上對中國經濟的特點乃至改革發展做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經濟學解讀。
作為“當代華人經濟學家文庫”叢書的開山之作,《樊綱自選集》(以下簡稱《自選集》)分為“積極性基礎理論:理論範式與研究方法”、“宏觀經濟學”和“轉軌經濟學”三大主題,共收錄了9篇樊綱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研究文章,內容基本涵蓋了樊綱各時期的重要經濟學研究成果,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一、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應用
曆史的看,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主要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經濟現象、指導經濟運行,這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可能是適用的。但改革開放令中國的經濟體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走上了市場經濟道路,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成分的複雜化與個體意識的恢複,經濟參與者(國家、單位乃至個人)對各自利益最大化(每個人的利益是具有獨特性的,構成也是複雜的,因此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私利)的追求使得“理性人”的概念在經濟理論上更為流行,也更能解釋當今的各種經濟現象,如此便為西方的現代經濟學理論提供了用武之地。
經濟學界人士多將西方經濟學的一些理論直接拿來解釋中國的種種經濟現象,結果是在西方起源並發展的經濟理論雖然有其科學性,但卻無法適應“中國特色”的現實情況,導致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大打折扣。
樊綱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國化方麵走到了更深的研究層次。在中國與美國共同學習研究經濟學的經曆使樊綱在係統接受西方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對中國的經濟情況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結合中國實際科學地發展西方經濟學理論,並應用這些中國化的理論更科學地解讀中國的社會經濟現象,提出指導實踐的有效方法,這是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更深層麵的應用。
《自選集》由樊綱精心選擇其9篇學術文章構成,內容雖偏重經濟學的理論探索(這也是本套叢書的特點),但所有的理論分析均基於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而且多就中國特色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展開論述,其指導意義不言而喻。
9篇文章的時間跨度從1988年到2005年,基本包含了樊綱研究中國經濟的主要理論觀點。每篇文章都緊扣當時中國經濟的特點和突出問題展開分析,並提出了極具應用價值的改革建議和發展方向。
二、基於中國經濟的基礎理論探索
《自選集》第一部分的3篇文章主要闡述樊綱應用西方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國經濟的理論範式與分析方法,將這些基礎性內容放在全書開篇是很適合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灰市場理論》一文,此文也被樊綱認為是自己的成名作。但我認為從研究方法起點與理論創新意義來看,第一篇文章《論公有製經濟中各種利益目標、利益矛盾和經濟行為》更能體現樊綱經濟理念的閃光點。這篇發表於1988年的文章是樊綱應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經濟現象的起點,對“雷鋒行為”、“國營企業的行為目標”、“公有製經濟投資機製”等中國特色經濟現象的分析非常精彩,他成功地將現代經濟理論融入中國實際,並科學解讀了中國的經濟現象。文中提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團利益)在公有製經濟中的作用,這在當時以社會主義經濟學為正統理論的學術環境中是非常新銳的觀點。
正如樊綱自己所說:“在哈佛學習期間,一邊學習一邊思考的問題,首先就是如何用現代經濟理論分析中國經濟的各種現象;而我之所以決心回國,首先就是因為在這一思考過程中,我的確感覺到已經‘悟’出了一點味道,已經相信自己可以將中國的特殊問題,分析、‘提煉’成一些特殊的理論模型,做一點在當時還算是獨到的事情。”
《灰市場理論》一文更係統地向讀者展示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之美。在此文中樊綱提出了“灰市場”概念,並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來分析這種靠關係或“走後門”購買商品的市場現象。此文的研究對象更加務實,科學分析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爺”橫行的經濟現象使這篇文章廣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