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經濟學的應用之美——讀《樊綱自選集》(2 / 2)

《“蘇聯範式”批判》一文表明了樊綱的經濟學立場。樊綱針對“蘇聯範式”背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質來對其進行批判,分析過程科學、務實,在當時引起熱議。

三、宏觀經濟學問題的研究

宏觀經濟學是樊綱的主要研究領域,第二部分的3篇文章展現了樊綱在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方麵的主要成果。3篇文章分別探討了通貨膨脹(1990年)、不良資產與金融風險(1999年)、通貨緊縮(2003年),3個主題緊扣當時的經濟熱點問題,再一次體現了樊綱結合中國實際研究經濟學的特點。

如果說基礎理論的探討為經濟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論平台,那麼宏觀經濟學的重要意義在於其現實的政策指導性。“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就是討論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要不要有和有怎樣的經濟政策來對市場的波動進行調節,搞得好有利於經濟的穩定增長,搞不好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在私有製和自由市場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很難直接應用於以公有製為主的中國經濟環境,因此樊綱開創性地把製度因素引入了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公有製基礎上開展研究。樊綱說:“這些分析都屬於一種努力,就是將現代經濟學的一般原理應用於中國當時的體製環境,從而一方麵正確地解釋中國的種種經濟現象(而不是用在別的製度環境下、在別的國家中的原因來解釋我們的特殊現象),另一方麵得出正確的政策結論,而不是錯誤地將在別的體製下有效的政策應用到我們的經濟中來,不僅沒有用,還會造成更大的混亂,從而更好地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的目的。”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的身份決定了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關注與探索,也要求他的經濟分析必須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與指導意義。本部分的3篇文章展現了樊綱以務實的態度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的成果,其中的許多政策建議已經被政府采納並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

四、更現實的應用——轉軌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是樊綱的研究特色所在,也是其最具現實意義的經濟學研究內容。

在《非帕累托改變:既得利益與改革阻力》一文中,樊綱指出“非帕累托改變”為改革的一般情況,即改革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時必然導致一部分人受損,並擴大“受損”的經濟學研究範圍,涵蓋物質利益損失與精神利益損失,進而提出了改革的相對阻力與絕對阻力、可消除(即可補償)的阻力與不可消除(即無法補償)的阻力。在上述內容分析的基礎上說明了在改革中補償有效性的影響因素與政策建議:“最佳的策略還是盡可能準確地對改革的前景進行預測並且盡可能如實地告訴群眾可能發生的一切,既不誇大改革的好處,也不過分渲染改革的風險。”這些政策建議說明了信息的透明與及時公開在推進改革與樹立政府公信力方麵的重要性。

《漸進式改革:體製轉軌的動態過程》一文發表於2000年,是樊綱比較標準的轉軌經濟學理論分析,闡述了“留舊建新”這種漸進式的溫和改革方式在中國的可行性。在這個下崗職工問題嚴重的時期樊綱論證了通過補貼把工人們“養起來”的做法是合理的,而且其實質也是改革,即“改了體製,但把人養起來”,同時指出“合理性的界限在於隻能養人,而不能養製度”。

《平行推進:體製的“不協調成本”與改革最優路徑的理論與政策》是樊綱關於轉軌經濟學的較新的文章。文章提出“在考慮一個製度體係整體改革的過程時,關鍵的問題不在於順序,而在於‘協調’”,並建立模型模擬分析協調性問題,初步回答了“在過渡的過程中,如何使不同的製度部件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互協調,避免或減少不協調所產生的成本代價,使改革過程不被危機打斷,不產生大的混亂”。

《自選集》用現代的理論抽絲剝繭地解讀中國經濟,筆者讀時仿佛在品一杯清茗,香氣雖淡卻入心,通讀後頗感暢快。

本書理論性較強,但讀起來卻不顯深奧枯燥,其根源就在於經濟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緊密結合。《自選集》科學地解讀了中國經濟的特點與各種經濟政策製定的理論依據,更在字裏行間折射出樊綱務實的學術態度,正如樊綱所言:“我幹的雖然是一點點微小的事情,但是也許12億人口的福利就因為我的這一點微小的貢獻而增加。”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