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農村發展軌跡的記錄理論聯係實際的結晶(2 / 2)

總之,該書是在改革發展大潮中智慧結晶凝聚的一部成功著作。它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還有以下3個特點值得我們重視:

第一,以深入的調查研究,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緊密結合實際,發現和提出問題,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農村改革進入1984年,大多數地區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標誌著農村開始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黨中央根據當時形勢,在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今後農村的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生產。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自給、半自給經濟格局的製約,特別是政府各部門仍沿襲著管理產品經濟的章法,更直接製約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王庭棟同誌在1984年1月21日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的書麵意見中,一方麵熱情頌揚了農村大好形勢,同時又指出:“我們確實遇到了複雜的新課題”。他對當時破除產品經濟觀念和框框,幫助農民發展商品生產,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意見。他特別強調:“領導幹部要站在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前麵,勇於開拓新局麵。”“各級領導要開展商品經濟調查,把開展商品經濟調查和學習商品經濟知識結合起來,就事論理,既推動當前工作,又為全省各級幹部提供學習商品經濟知識的材料。”

第二,以居高臨下的視角,從宏觀上把握農村改革發展中的問題,從不同側麵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彙集起來,具有了較高的綜合性和係統性。王庭棟同誌在該書中彙集的文章,涵蓋了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麵。每篇文章,不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觸及深,分析透,文字練達,表述明確。綜而觀之,則視角廣,跨度大,涉及層麵寬厚,信息量浩大,因而具有全麵、係統的參考價值。

第三,以勇於探索的精神,站在改革的前列,研究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探索符合發展規律的新路子,具有超前性和指導性。從該書彙集的文章可以看出,王庭棟同誌對農村出現的各種新生事物、首創精神,都及時給予肯定,並積極推動;對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刻意探索把握,大膽而科學地提出了具有超前性、指導性的意見。例如,在《供銷社要變官辦為民辦,努力擴大服務》一文中,他指出:“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正麵臨著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快發展商品經濟,使農業向著專業化、社會化方向轉化的新時期,各級黨委和各級農村工作同誌,像前幾年領導農民搞包幹到戶責任製那樣,滿腔熱情地領導農民發展商品生產,努力實現十二大確定的翻兩番的奮鬥目標。為了發展商品生產,必須搞活商品流通……供銷社要辦成供銷、加工、貯藏、運輸、技術等綜合服務中心……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遇到了流通不暢的嚴重阻礙,又有力地推動著農村商品流通體製的改革。”這篇文章寫於1983年10月24日,這裏提到的使農業向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供銷社要辦成綜合服務中心,推動農村商品流通體製改革等意見,比後來實踐的發展超前了好幾年時間。

(原載《山西農經》,1995年第1期。

作者單位是山西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