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新理論的綜合與應用
該書的又一特點就是以新製度經濟學為背景,吸納公共選擇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機製設計、產業組織理論的有關成果,對經濟組織及農民經濟組織進行規範的經濟學意義上的理論實證研究,並由此構建經濟組織製度邏輯的分析框架。羅教授在這方麵並不是對這些理論進行簡單羅列和應用,而是在尋找各理論之間的聯係和一致性的基礎上,發現其共同之處,構建了一個前後邏輯一致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的係統性、邏輯一致性與嚴密性
以往的研究之所以沒有為我們建立起一個理解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基本框架,甚至我們連基本的學術對話基礎都沒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些研究要麼就事論事,沒有挖掘事物本身的理論含義,要麼就是拿來一個理論進行簡單的驗證,極少有一個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和係統考察,也就沒有為我們建立一個可以對話和積累知識的基本學術範式。因此,多年來,農業經濟研究被人視為毫無意義的低層次重複、農業經濟學家難以融入中國學術研究的主流也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了。但在羅教授的研究中,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和係統考察得到了明顯體現。該研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中國農民經濟發展與演進的全景圖,而且建立了一個關於中國農民經濟組織研究的新製度主義研究範式,為我們在該問題的學術對話和知識積累奠定了基礎。
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嚴密性在該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從全書的內容安排來看,該書共分三編。第一編提出了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對整個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行為假設進行了界定,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說明,為全書提供了邏輯起點和現象範圍。第二編構建了理解經濟組織的性質和製度演進邏輯的一般框架。第三編則是對第二編理論的具體應用。從第三編的內容看,這部分揭示了農業的本質特征所隱含的製度含義,描述了農業製度變遷的一般特征,為農業經營組織及其製度安排提供了把握的線索;說明了家庭經營為什麼是我國農村基本的組織製度形式,也從側麵對農業規模經營問題進行了討論;解釋了為什麼在農業中進行集體勞動是低效率的。對政府、市場與農民經濟組織的職能空間的說明既是前麵理論的一個具體應用,也為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構建合理的農民經濟組織的政策體係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都與第二編的理論框架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同時,第三編中對現象的透徹解釋也從側麵說明了前麵理論框架的解釋能力。
四、關於案例研究
《經濟組織的製度邏輯》還納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由來已久,但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相對較少,而在國內的農業經濟界則更少。我國農經界的許多調查報告,既無假設前提,缺乏邏輯推理,也不作經驗檢驗,要麼就事論事,要麼是空泛議論。
在經濟學中,一個案例就是對一個經濟問題的再現與描述,就是對一個經濟過程及其複雜情景的刻畫和分析。它是進行實證分析的重要方法。案例分析的意義表現在:一是樣本意義,它是對大量同類現象的集中反映;二是檢驗意義,是對已有的假設和命題的檢驗;三是發現意義,即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假說。這些正是作者要納入案例分析的原因。
由於作者進行的研究主要是理論實證,因此補充案例分析是要彌補經驗實證的不足。經驗實證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計量分析和案例研究。計量分析是一種均衡分析,所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統計規律。然而,與經濟現實相比,再複雜的計量模型都太簡單了,統計規律不過是一種大數規律。不僅如此,由於模型中的聯係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解釋一個係統的方程都是嚴格決定的,而現實世界卻不是這樣。案例研究是一種演進分析,得到的是一種分析規律,它既不同於計量分析的統計歸納,也不同於理論實證的邏輯演繹,而是注重於演繹的經驗基礎,是一種經驗演繹。在該書中,案例研究既是對作者所做理論實證的檢驗,同時也是對它的補充。因此,這些案例研究既具有檢驗意義,又具有發現意義。
(原載《嶺南學刊》,2001年第1期。
作者單位是中共廣東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