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2 / 2)

三、針對性強,對策得力

根據對問題產生根源的剖析,作者認為,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基本狀況是:“先天不足,並非優越;後天失調,人為破壞;汙染、退化,兼而有之;局部改善,整體惡化;潛力十分有限,前景令人擔憂。關鍵在於人為破壞。一方麵,自給自足的低層次平麵墾殖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依其內在衝動,導致人口高速增長;另一方麵,戰略與政策的失誤既造成了農業收入流失,也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流失。”基於這種認識,作者指出,我國的可持續農業必須是高土地生產率、高勞動產出率、高智能投入、生態關係高度和諧、受到保護的農業。其發展的目標是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促進農村綜合發展並能保護資源與環境。強調了發展優先原則和資源發展、資源替代與遏製資源濫用三策並舉的資源利用與管理方針,強調了農業在經濟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探討了緩解農產品供需矛盾的可能性選擇。書中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區域策略與政策調整,對保護資源和增加農產品供給的製度框架、調控手段以及微觀組織進行了設計與構造。具體來講,作者突出了實際操作中的3個方麵:①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轉換與戰略選擇中,應當實施的基本方略是“一個中心、三大體係”,即:以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中心,構建產業化體係、技術體係和政策體係。②在把握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體係(包括品種、信息、資源節約、資源替代、資源綜合利用、滅害防治和清潔、低副作用的生態農業技術),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體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社會體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體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知識與技術培訓體係。③政府既有能力也有責任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彌補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中的市場失靈。該書特別提到政府在校正資源與環境利用中的外部性時,采取收取排汙費與排汙稅具有不同的效率;政府允許並予以支持的“資源使用權入股”及由此而形成的“社區型資源股份合作製”,是一種有效的農業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經營組織形式。

(原載《中國農村經濟》,2001年第5期。

作者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