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一套研究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的好書——評“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
蕭義夫
20世紀是中國農村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在這近百年的曆史中,中國農村所發生的變化比過去幾個世紀的變化都要大,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迅速的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國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為世界所矚目。有許多人試圖記錄並分析這一變化的過程,“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陳吉元、何夢筆主編,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以下簡稱“叢書”),就是記錄並分析當代中國農村變革的一套叢書。
村莊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連接點,最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農村的變化。在這套叢書中,有5本書,約120萬字的容量記錄了分布於中國華北、西北、中部以及東南和南部的5個村莊的曆史變遷,並特別著重記錄了改革以來這5個村莊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變遷。村莊研究可以說是中國農村研究中的“顯學”,盡管有研究者認為村莊並不構成中國農村社會的基本結構點,認為村莊之上的市場體係或文化網絡是分析中國農村的結構單位,但是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村莊的研究。近年來有許多描述村莊的著作出版,它們記錄了一個個村莊的社會經濟變遷過程,但這些研究多是分散的。這套“叢書”是由同一個研究群體對分布於不同地區的5個村莊,按照大致相同的思路,在大致相同的時間中進行調查,並進行跨村莊的比較研究的,這還是第一次,是“叢書”與其他類似研究的一個區別。
在農村研究中,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之間經常存在距離,很難溝通。宏觀研究可能更多地重視通過大規模調查所得到的資料,這些資料涉及的範圍較大,可以彙總和比較,但往往比較表麵;微觀研究往往隻重視對個案的解剖,重視一個社會單位的獨特性,但其研究方法和資料往往是孤立的,具有不可比性,使微觀研究的許多發現無法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這套“叢書”的研究方法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互溝通的不足,在5個村莊研究中,對於每一個村莊,都是具體的微觀研究,而基於同樣的研究計劃對多個村莊進行研究,就使研究資料具有可比性,從而使微觀的研究可以與宏觀的研究相互對話。從這個意義上說,“叢書”的作者同時進行5個村莊的調查,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增加,也是貫通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一個嚐試。
在對村莊的調查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盲人摸象,也就是說調查者本人對所調查的東西在進行調查之前沒有明確的思路,到了村莊以後看到什麼便記錄什麼,並且可能還會自認為是客觀的調查,強調在農村調查中不帶任何框子,以為這樣的調查才不會存在偏見。但是,對於村莊的調查不是一種簡單的記錄,當代的村莊調查和村莊研究也不是編寫村莊的編年史,研究者是要通過自己的調查,通過對於村莊中每日每時發生的各種活動的了解和思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調查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解讀的過程,透過複雜紛紜的現象,發現本質性的內容。在“叢書”的寫作中,作者把記錄和解讀分作兩個部分來完成,用5本書記錄所調查村莊的事實,用3本書來闡述他們的發現。但是,可以看出,他們調查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整體過程,反映在他們的5本調查報告的寫作中,他們不僅僅是對調查村莊進行事無巨細的錄入,而是存在著清晰的理論線索,這就是作者所關注的在中國當代農村中,特別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非正式關係和製度所起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5個村莊的調查不僅僅是對村莊社會變遷過程的記錄,盡管這裏有比較詳細的記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調查和寫作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在閱讀5本調查報告時,可以發現其中的邏輯。這是“叢書”與一般村莊史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