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一套研究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的好書(2 / 3)

正是因為“叢書”的作者在研究的起步階段就提出了他們調查研究的任務,所以他們的調查才沒有停留在對5個典型村莊調查材料的彙集上,而是形成了3本頗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著作。基於他們的田野工作,他們在3本研究著作中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思想。

作者所關注的是農村發展,特別是在高速農村工業化過程中,非正式製度和非正式組織的作用。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關係到傳統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東方工業化與西方工業化道路的不同。鄉鎮企業是在中國的製度背景下產生的,它的發展機製和過程對原有的許多理論是一次挑戰,而“叢書”對中國的村莊和農村工業化做了多側麵的探討。

在這項研究中,村莊是第一個核心概念,村莊是在曆史上形成的,在人民公社時期又被賦予了公共資產,農村改革以後,村莊的結構和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莊是否還是一個社會經濟單位,“叢書”用5個村莊的調查說明,村莊在現代中國農村中依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盡管由於村莊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外來人員進入村莊,使村莊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地處珠江三角洲的雁田村,外來務工人員已經是本村常住人口的十幾倍,與村莊外部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但這並不影響村莊原有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和共同利益,村莊原有的常住人口仍然是一個密切相關的共同體。有的村莊在改革以後發生了較大的人口流動,特別是一些經營企業的人員,他們因各種原因離開了祖輩所居住的村莊,到外麵去尋找發展機會,但這並沒有割斷他們與原來村莊的經濟和感情的聯係,如山西的屯瓦村,遷出的農民仍然關注著村莊的事務,在村內組織活動時,還會向村莊捐資。在溫州的項東村,遷出的農民同樣關心自己從中走出來的村莊。在改革以後,農民與村莊仍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村莊在農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村莊是農民生活的一個中心,因而也是分析中國農民社會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單元。村莊的概念是這項研究的整個基礎,其他的研究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貫穿整個研究的第二個概念是非正式製度。非正式製度是存在於農民社會之中的、沒有被現行法律和製度所承認的各種製度,如果說在諾斯的研究中已經發現了製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那麼,“叢書”則試圖發現在經濟發展中非正式製度所起的作用。非正式製度是多種多樣的,而在“叢書”中更多關注的是“關係”。近年來,許多中外學者都開始探討“關係”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中國農村工業化過程中,“關係”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源,特別是在工業化起步階段,“關係”可以幫助希望發展企業的農民得到資金、原材料和市場。沒有“關係”便很難發展企業,發展企業的過程也是“關係”不斷擴大和鞏固的過程。對於“關係”的解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之間的不同之處。如果說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信息是最重要的,那麼在中國,信息往往是通過“關係”相互傳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係”是信息渠道。此外,“關係”的作用還有很多,如建立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並由此形成穩定的社會聯係等,在“叢書”中對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關係”有大量的記載。在村莊和非正式製度這樣兩個核心概念的框架內,“叢書”的作者做了多方麵的探索,如關於鄉村工業與家族製度的研究。通過他們的比較研究發現,家族製度與鄉村工業並不是如過去許多人所想象的那樣水火不容,在一定的製度條件下,二者可以並存,甚至相互支持。家族製度為農民形成經濟上的共同體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組織資源,反過來,鄉村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公共財產,又為家族的整合提供了可利用的資源。當農民不是以個體,而是以一個村莊共同體進入市場、發展鄉村工業時,鄉村工業的發展會強化家族的凝聚力。對移民問題他們也有新的見解。移民要麵對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在新的環境中,新進入的移民往往表現出不適應,他們不容易融入新的社會環境中,從而形成一個個亞文化。但在中國的移民中,文化的不適應表現得比較弱,新的移民希望成為當地人,但當地原有的居民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拒絕外來人口的加入,這與我們獨特的村莊結構和農村工業化方式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他們的研究中,有許多這樣很有價值的新發現和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