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序
郭書田
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全球的主旋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的世界首腦會議,討論了全球環境問題;1995年聯合國在丹麥召開的世界首腦會議,討論了全球社會發展問題;1996年聯合國在意大利召開的世界首腦會議,討論了全球糧食問題。在這3次首腦會議上,我國政府都作了承諾:即在經濟發展中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我國製定了治理環境的十大對策,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在社會發展中把充分就業和消滅貧困作為重點,在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依靠自己的資源解決21世紀人口達到16億時的糧食問題。這3項承諾的核心是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一致起來,也就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再走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可持續發展的老路。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選擇。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麵臨嚴峻的生態問題。生態問題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部分。在自然生態方麵,主要表現為5個方麵的生態“赤字”: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三化”(沙化、堿化、退化)、工業“三廢”(水、氣、渣)汙染、耕地減少。在社會生態方麵,也表現在5個方麵:人口、教育、就業、貧困、地區與城鄉之間貧富差別。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又互為影響,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就要兼顧自然與社會兩方麵的生態,使經濟、社會、生態達到最佳的平衡點,這就需要采取“標本兼治、治本為主”和“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以長遠利益為主”的方針,不能急功近利,隻顧眼前不顧長遠。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尤為重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必須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在由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把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中國的生態農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生態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生態戶→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生態地區”的發展模式,並在不同的生態類型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由農業部、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財政部、林業部、水利部、國家環保局等7個部委成立了全國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以縣域為單元,推進生態農業,使生態農業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生態農業是一個係統工程,在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支係統: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多部門協調組織係統;由農學家、經濟學家、生態學家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谘詢係統;由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部門組成的技術支持係統;由以農業環境保護部門為主的監測係統;由有關執法部門組成的法治係統等。生態農業正在向更加廣闊的領域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工農一體化。
《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世,有助於促進資源、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麵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有助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原載《中國改革報》,1998年第14期。
作者單位是農業部政策法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