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社會科學家的深沉思考——評《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
李建民
周毅,一個對於當代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並非耳熟能詳的名字,在世紀末回眸之際,隨著他陸續問世的華章宏論,帶給我們興趣盎然的課題:關於科學藝術化,關於跨學科之路,關於綜合、雜交、嫁接,然而更多的是關於可持續發展研究。
1997年12月由山西經濟出版社推出的近50萬字的周毅博士的著述《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部數量、質量堪稱雙美的高層次戰略研究作品。其部分章節發表在數家有影響的海內外學刊後,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
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正悄悄從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亞太地區轉移,處在亞太地區並具有12億人口的中國,經過20年卓有成效的經濟體製改革,經濟高速發展,正處在經濟體製加速轉軌和社會結構加速轉型這樣兩個轉變時期。以研究“發展”為己任的周毅博士,在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發生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敏感地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發展”問題。人口、資源、環境與農業發展密不可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毋庸置疑,發展是硬道理。但是,為什麼在發展的同時必須有全麵、周密的環境考慮?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哪些教訓?麵臨世紀之交與兩個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如何通過切實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而躋身於世界發達國家之林?這些都是周毅博士近年來所深入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重大課題。《21世紀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著述試圖把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思路及其分析手段應用到人口、資源、環境與農業發展問題的經驗中。周毅博士在著述中指出,事實上,政府可以找到許多機會來采取既在經濟上有效,也在環境上有效的政策和投資,從而取得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不言而喻,要實施這樣的政策和投資,困難重重。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環境質量對於所有國家至關重要,對窮國尤甚。環境退化將導致經濟產出減少,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保證一定的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供應是人類健康、福利的基礎。例如,水質惡化會導致疾病發生,土地退化意味著作為燃料和飼料的生物質減少,土壤質量降低會導致糧食產量減少。環境退化通常產生於經濟過程中,特別是由錯誤管理方式所致,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糾正經濟扭曲以及提供保護資源和減少汙染源的刺激手段。”作者的初衷和結論是希望促使人們改變對這些可能性的認識,並發出改革的呼聲。這個世界並非危機四伏,而著述所提出的新思路正是避免世界走到極端的手段,對於中國尤其重要。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1998年4月28日。
作者單位是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