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經
中國經濟自1996年成功實現“軟著陸”後,從1997年開始麵臨比較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中國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出口增長速度放緩;二是國內消費需求表現出比較疲軟的傾向。
1998年,在出口增長進一步下滑、國內消費進一步萎縮的情況下,政府開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在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前提下,一方麵加大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綜合措施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如從住房製度改革入手刺激住房消費等。配合這兩方麵的工作推進,政府開始有步驟、分階段地調整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在這種複雜的宏觀環境中追求中國經濟的卓越發展,並平衡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所麵對的諸多方麵的問題,已成為中外學者及投資者普遍關注之焦點。胡必亮《中國經濟問題評析》一書即通過跟蹤研究的方式和采用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著重對近兩年來的重大經濟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對事關老百姓經濟生活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了比較細致、透徹的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不少政策建議,其中有些說法與建議已被社會廣泛引用,引起了比較大的社會反響。
《中國經濟問題評析》一書共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是熱點經濟報告;第二部分是宏觀經濟問題評論。盡管本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但重點討論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它們集中體現在以下5個方麵:
第一,關於經濟增長問題。作者通過一係列研究,加上利用宏觀經濟模式的分析結果,在1998年年初的報告中就得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8%的預測結果。事實已證明這一預測結果是完全準確的。對於未來的經濟增長,作者認為,盡管結構調整與體製轉型會使增速有所放緩,但同時農村市場啟動、城鎮房改推進、中小企業刺激以及貿易國際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等可以使中國經濟在未來至少5年左右保持6%~8%的高速增長態勢。
第二,關於人民幣彙率問題。作者認為,因為中國實行的不是完全的聯彙製,所以從理論上講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從中國的實際有效彙率模型來看,1998年,中國僅處於人民幣升值壓力逐漸減緩的階段,盡管貶值的壓力在逐漸生成,卻沒有必要走那一步。1999年也會是處於升、貶值壓力轉換的一年,沒有必要實施貶值政策。
第三,關於住房製度改革與住宅市場問題。作者認為影響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住房分配機製問題,包括住房產權不到位與住房市場缺位兩方麵的問題;二是住房金融薄弱,不能有效地支持住房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現行的住房改革政策是一場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住宅製度變遷,盡管短期積極影響有限,但長期性利好顯著,對中國維持可持續經濟增長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四,關於投資問題。作者認為,在私人消費與出口增長減弱的形勢下,政府以投資為主的做法是一種很明智的選擇。因為這不僅直接對保證當年及今後3~5年增長目標的實現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且更重要的是對增強全國人民及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關於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問題。作者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流通體製改革與發展變遷的曆史回顧,對當前糧改的目標、改革的曆史及現實起點以及改革的主要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總之,《中國經濟問題評析》是一本全麵論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熱點問題的著作,對從事經濟研究、政策製定及經營投資選擇等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原載《經濟日報》,1999年1月21日。
作者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