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現代產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評析(2 / 2)

作者認為,“經濟理論之爭表現為產業政策之爭”。各國經濟學家關於產業政策的觀點及爭論,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在經濟理論問題上的重大分歧,而產業經濟理論的進步和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則在經濟進步和產業創新的實踐中得到證實。因而產業經濟理論與產業政策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融合關係,科學的產業經濟理論是製定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而有效的產業政策又可以促進產業經濟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三、立足於現代產業經濟理論的新的經濟哲學觀

現代產業經濟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經濟哲學觀的轉變分不開的。在經濟學說史上,即20世紀30年代之前,在占主導地位的人們的經濟觀念和經營理念中,普遍信奉的是自由放任的經濟哲學觀念,從這種經濟哲學觀中所產生的隻能是“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以及論證、讚美自由競爭和完全的市場經濟理論。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徹底打破了早期思想家演繹出的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神話。在危機中產生的凱恩斯革命,對於現代經濟理論的重要意義,不在於將總量分析納入經濟研究的範圍,開創了宏觀經濟分析方法,而在於它在經濟哲學和經營理念上放棄了自由放任的傳統教條,論證了政府幹預經濟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必要性,並為之設計出一些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手段。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不論科學審美觀照還是經濟哲學考量,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及政策含義不曾深入到產業層次上。

本書作者認為,隨著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產業結構、組織、技術、布局等問題,產業經濟理論不斷地在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中逐步展開,形成一種新的符合時尚的經營理念和經濟哲學觀,並且逐漸走向完善和成熟。由於本書運用了一種新的經濟哲學觀,因而對產業經濟理論的論述和產業政策的分析與選擇都建立在一種符合時尚的科學而堅實的經濟哲學基礎之上。本書的價值在於科學時尚和奉獻。

(原載《山西統計》,1999年第12期。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