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廷劉光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一發而不可收,以洶湧奔騰之勢,直指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的最終取向。整個農村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包括製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構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係,這個創新體係展開和深化的過程,就是整個農村改革全麵推進的過程;這個創新體係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市場經濟體製的框架形成雛形的過程。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國風同誌的新著《農村經濟創新分析》即是站在創新理論的前沿和高度,以全新的視角係統研究分析農村經濟由改革促創新、以創新求發展的推進過程和發展軌跡,進而把農村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一、關於製度創新
在農村各個領域的創新中,製度創新由於有其特殊的政策、經濟和文化背景而尤為重要。生產經營製度的創新,也是農村經濟製度創新的開端。如果從創新意義上分析中國農村改革,則製度創新是其他創新的前提,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一,製度創新是其他各項創新的基礎,沒有製度創新賴以形成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機製,其他各項創新就沒有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其二,製度創新的進展和深度,決定了其他各項創新的進展和深度。無論是結構創新、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隻能在製度創新提供的環境中施展。農村改革與發展實踐證明,隻有農民從製度安排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經營主體,進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才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我國農村經濟製度創新,逐步消除了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體製障礙和深層次矛盾。作者的製度創新分析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揭示了中國農村經濟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渡的整個過程和基本軌跡。
二、關於結構創新
“結構創新分析”,主要是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經濟結構的創新。農村經濟結構的創新是通過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來實現的,主要解決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由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效益轉變的農業升級轉型問題。
結構調整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方麵麵。要放手發動農民群眾去實踐、去創造。同時發揮引導服務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互補作用,抓住幾個帶有方向性的問題,不斷向前推進。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帶動結構調整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製。二是加快農業質量標準體係、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係和市場信息體係建設,促進農產品優質化。三是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為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四是加快發展畜牧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農民就業。五是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六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鎮,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
製度創新與結構創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從理論上來說,製度創新是結構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結構創新是製度創新的邏輯必然。正如農村經濟的製度創新一樣,農村經濟的結構創新也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方方麵麵,作者對兩者的內在聯係及因果關係做了詳細分析。
三、關於技術創新
在建立穩定的經濟運行機製和新體製後,推進技術創新應成為政府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主要政策取向。加速農業的技術創新,便成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必須把農業科學技術研究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需求結合起來,使技術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推進農業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通過回顧中國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曆程,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分析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得出這樣的結論:創新是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共出現過3個方麵的大的創新,即製度創新、結構創新和技術創新,每一次創新的出現,都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出現一個大的跨越。製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三位一體,構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體係的完善的創新機製。農民群眾是農村經濟創新的主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創新,必須充分發揮和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
(原載《經濟參考報》,2003年6月18日。
作者單位分別是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