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主題——薦《農村經濟創新分析》(1 / 1)

陳宇華

《農村經濟創新分析》(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這部凝結了國風博士8年心血的理論專著一經問世,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關心“三農”問題的學者、專家、管理者、決策者的極大關注。

一本關於農村經濟的理論著作,何以引起人們的巨大興趣?關鍵在於作者在既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又具備豐富的實踐基礎的前提下,緊緊地把握住了“創新”這個永恒的時代主題。

雖然“創新”這個詞語最早見之於20世紀的20年代,但是,江澤民同誌卻把“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理論創新”的一個範例。他的這一“理論創新”的新思想,同時也給全國的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於此,長期從事農村經濟問題研究和農村政策研究工作的國風先生,對中國的“三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這項研究占去了他整整8年的業餘時間和節假日。

國風先生的著作比較準確地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源於創新。在本書中,作者借鑒國外創新理論的真知灼見,運用本人掌握的各種數據史實,對中國農村改革創造的奇跡,從千頭萬緒的農村經濟問題中,概括出了製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3個不同於過去一般學術著作中的泛泛之論的精辟結論。立意到位、認識深刻、內容充實,有很強的說服力。創新是實踐的提升,實踐又是創新的始點,一部好的理論專著,必然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產物,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作者,恰恰兩者俱備。缺乏實踐,理論便是蒼白無力的;而缺乏理論,實踐也隻是事物的堆砌。這是本書能夠成為優秀之作的重要原因。

新世紀的前20年,我國要達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黨中央所確立的偉大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在於農村,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盡管中國的農村改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於曆史的、現實的種種原因以及農村在執行黨的政策中的種種弊端,又加上全國13多億人口大多數都在農村,所以存在的問題還是相當嚴重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雖然實現了平均純收入的恢複性增長,但地區間、農戶間卻極不平衡,沿海許多地區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3500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省份還在1500元(甚至更低)左右徘徊;農村還有3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人剛剛跨過溫飽線,而且極不穩定;為農村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鄉鎮企業,正在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茫然不知去處;農村的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和城市的距離越來越大……所有這些,表明農村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非常艱巨。作為一位長期從事農村經濟研究工作,並且始終關注“三農”問題的學者,作者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因此,他認為頭痛醫頭、腳痛治腳的一些政策和措施,隻能是治標的權宜之計,而非治本的良久之策。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作者從製度創新、結構創新、技術創新3個方麵,提出了應對的戰略與策略,既有準確的宏觀分析,又有中肯的微觀方略,使人耳目一新。因而本書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對進一步深化農村的各項改革必將產生巨大的助推作用。

(原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7月4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