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大任
高春平先生積20年工夫終於獻出一部60餘萬字的《晉商學》。拿到春平饋贈的這本厚書,翻閱之餘,不禁感慨萬分。人多豔稱晉商稱雄商界500年,曾執中國金融之牛耳,也熱議過電視劇《喬家大院》、《走西口》,但對晉商崛起壯大、升沉起伏的創業史,人們尚缺乏全麵的了解和認識。晉商的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衛聚賢、陳其田、馬寅初、範椿年等名家發表著述,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沉寂,雖有傅衣淩等學者涉及此課題,但“文化大革命”驟起,中道而衰,有關論述屈指可數。直到20世紀80年代,山西名家孔祥毅、黃鑒暉、張正明諸先生才有一批專著問世。此後,隨著旅遊文化產業興起,晉商研究呈現出十分火熱的局麵。春平青勝於藍,孜孜不倦,埋頭伏案,坐冷板凳20年,終成此《晉商學》一部宏論。在這物欲橫流、隨流浮躁的環境中,能有如此紮實的研究成果,確屬難能。把卷細閱,深感此書內容宏通,論列連貫,條分縷析,精彩迭出,堪稱一部係統全麵的原創性力作,是晉商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研究成果。今後的研究欲求突破決不能繞過此書,其傳世價值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春平的這部《晉商學》所不同於相關論著者,首先在於,它不是僅限於文獻材料的引述,而是著者投入大量精力,從事實地考察調研的科學提煉。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著者曾南下洛陽、武夷山,北上呼和浩特、張家口、恰克圖,對晉商遺址、遺物、碑刻盡可能搜集,考辨。又應俄羅斯學術界之邀,赴布裏亞特參加研討會,廣益見聞,增加新知,從而為研究著述奠定了厚實的基礎。這種專精下苦、追求真理、銳意創新的精神,確實值得我輩學習。倘對照時下一些以學術謀利、欺世盜名、嘩眾取寵之輩的所謂論文,真不可同日而語。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放在學術的天平上,二者優劣立判。春平的這部書是經得起讀者的批判和時間的檢驗的。
這部《晉商學》的另一特點是尊重前輩與同道的成果,汲取所長,認真考證,務求實錄。比如有關清末票號分布與數量,著者對有關著述中所載475家票號,逐一核對,參考大量資料,重新統計,得出當時全國各地共有700家票號的新數據。這項工作瑣碎而繁難,著者不避艱辛,細心爬梳,最終彙編一表(見該書389頁),令讀者一目了然。這種刻苦細致的治學功夫,是不少學者不屑為、不願為乃至知難知退的。著者沒有回避難題,而是苦心力作,後出轉精,古人曰:仁者,先難而後獲。豈不然乎?
(原載《山西商報》,2009年8月10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