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一個了解大寨的窗口——《大寨滄桑》讀後感(1 / 1)

李慧平

大寨這個本毫不起眼的小村莊,因種種原因,居然成了全國的農業典型,居然走出了一位國家副總理,由此受到了舉國上下的關注。但是,後來突然從媒體中銷聲匿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現在大寨怎樣了呢?

一些投身“農業學大寨”洪流的人,一些兒時耳邊徹響著“農業學大寨”口號的人,心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縱覽林林總總的書籍,找不到一本能答疑解惑的。直到看到山西經濟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寨滄桑》。這本書用文學筆法,記述了大寨近60年的風風雨雨。無論是當年被評為農業典型的經過,還是陳永貴進入中央的曲折,或是後來的事態發展,以及改革中的大寨,都有詳盡描述和客觀理性的分析。

這本書特色鮮明,值得細細品讀。

第一,具有權威性和紀實性。首先是作者權威。作者孔令賢先生即昔陽人,曾在大寨工作過,始終關注著大寨,隨大寨的變遷而不斷思索著。寫作本書之初,他曾向大寨的當家人郭鳳蓮建言:“趁這些親曆者和見證人還健在,應該把大寨真實的曆史如實記載下來,告訴世人,以免造成遺憾。”並由此在寫作中得到了郭鳳蓮的大力支持。且占有大量第一手鮮活的史料,保證了對曆史事件描述的客觀和公正。他又是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過多部著作,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保證了本書的寫作水平。其次是該書出版後獲得了權威人士很高的評價。2005年12月31日,山西經濟出版社在太原召開了由各方專家和各新聞媒體參與的《大寨滄桑》出版座談會,與會專家從多個角度給予了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本書序言中評價該書讀後有一種大寨版史記的感覺。山西省社科院楊曉國研究員說:“本書作者責任感很強,取材好,寫作技能高。尤其是大寨在轉型後的內容占了全書五分之一強,很吸引讀者。”北嶽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建華在文章中說該書“書寫了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村莊的傳奇故事”。山西日報記者翟翠明說:“作者的人品、文品、官品均值得稱道。”山西省文聯的李再新說:“該書史料翔實,氣勢恢弘,敘述生動,描寫細膩,客觀公正,有理有據。”等。

本書紀實性很強,描寫了大寨近60年的發展史,幾多興衰榮辱,幾度滄桑變幻。作者以文化視點切入,緊緊圍繞大寨精神塑造了一群不屈不撓的父老鄉親,展示了一幅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建設圖景。書來可歌可泣,讀來可感可欽。

第二,具有可讀性。本書語言生動貼切,生活化。而且應用了多種文學手法,竭盡描繪、勾勒之能事。尤其是細節描寫,生動逼真。全書讀起來輕鬆、有趣、親切,欲罷不能。

比如在第二章有自報土地產量的一段描寫。

陳永貴坐在旁邊凳子上埋頭吸煙。……陳永貴聽出是賈正元,忍了忍,沒說話。……陳永貴停住抽煙,臉上浮現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心裏說道:哄鬼去吧,你那地最多打30石!腦子在快速轉。片刻,他站起來將煙鍋在凳腿子上磕得山響,提高嗓門說:“承讓,記我的吧。13畝地,產28石。”……陳永貴虎著臉,執拗地說:“28石就是28石,誰也不能改!”

這段筆墨將一個精明的當家人描寫得活靈活現。諸如此類細節描寫為本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恰當地表現了主題,增強了說服力,提高了閱讀性。

全書用了生活化的大寨語言,諸如,人勤地不懶,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先治坡後治窩,搬山填溝造平原,千裏百擔一畝苗……這就是大寨特色語言,是別處所沒有的。同時,這些樸實的語言正是大寨精神的真實寫照。

第三,形式新穎活潑,方便閱讀。全書在每一小節下都做了提要,讀者盡可以挑選感興趣的內容來讀。諸如,24節中“行行業業學大寨的來龍去脈。”27節中“中央批轉山西省檢查報告”。都有針對性地解開了有關大寨的一些疑點和曲折。讀者可根據興趣來選讀。

第四,裝幀設計別具匠心。封麵采用奪目的紅色作底,揭示了大寨那輝煌的成就。下麵是鐵姑娘隊群像——大寨精神的代表人物。上書郭沫若寫的“大寨”二字,揭示了這位著名詩人、曆史學家與大寨的不解奇緣。

當然,本書仍有尚待完善處。比如對陳永貴的描寫,還可以更細、更深入,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盡可依實寫來,其是非功過,由後人評判。另外,對細節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挖掘。盡管如此,綜觀全書,這仍是第一本詳細描寫大寨曆史的紀實文學,全麵、細致、可信、可讀。本書不啻為一個了解大寨發展曆史及現實全貌的窗口。

(原載《山西經濟日報》,2006年1月13日。

作者單位是山西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