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點(右肋緣下鎖骨中線位點):右肋緣下鎖骨中線2-4cm切開皮膚約0.6cm,用5mm穿刺錐鞘刺入腹腔,此鞘主要為膽囊提鉗通道。
D點(右腋前線位點):右肋緣下2-4cm腋前線處切開皮膚約0.6cm,用5mm穿刺錐鞘刺入腹腔,此鞘主要為膽囊輔助顯露工具(衝洗器、提鉗等)通道。
(六)解剖膽囊管、膽囊動脈
術者左手提起膽囊頸或壺腹部。助手用衝洗器往右推或挑壓肝門區胃腸,充分顯露肝門區。如膽囊周圍有粘連,應先緊靠膽囊壁采用電凝和鈍性交替分離方法,分離粘連,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出血。術者應辨清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動脈間的解剖關係,如Catot三角區肥厚、粘連和炎症掩蓋三角區時,不宜盲目去解剖膽總管,可根據膽囊壺腹與膽囊管的“漏鬥”關係確定膽囊管,膽囊動脈不必刻意解剖以免損傷出血。
(七)鉗閉膽囊管及膽囊動脈
明確和遊離出膽囊管後,先於膽囊管近端施夾兩枚鈦夾,遠端施夾一枚鈦夾即可,切斷膽囊管,用同樣方法處理膽囊動脈。如膽總管不十分清楚時,應“漏鬥”關係確定遊離膽囊管,緊靠“漏鬥”處理膽囊管。有時膽囊動脈不明顯,可靠近膽囊壁用鈦夾夾閉“條索狀”組織後再切斷,切忌電切離斷“條索狀”組織(可能含有血管),防止出血。
(八)分離膽囊
處理完膽囊動脈、膽囊管後,向上提起膽囊頸部,使膽囊與膽囊床有一定張力,電剝離鉤沿膽囊床兩側凝切開膽囊漿膜(距肝緣0.5-1cm),沿膽囊床用電凝溝或電凝棒分離膽囊,盡可能保留膽囊床的纖維組織,以免傷及膽囊床下肝內的血管、靜脈竇和小膽管,懷疑膽囊床上有管道時,應用鈦夾切斷,以免出血或引起膽漏。順行分離膽囊困難時,可作逆行分離。將切除膽囊放置右膈下,無損傷提鉗提夾膽囊床上緣,顯露膽囊床並電凝止血,檢查膽囊三角區,確定膽總管充盈良好無膽漏、損傷,確認膽囊管夾閉可靠、術野無出血。
(九)腹腔衝洗,放置引流
若膽囊分破,膽囊內結石和膽汁外漏時,均應進行衝洗,取出全部遺留在腹腔內的結石。引流管一般選用0.6-0.8cm直徑的乳膠管為宜,前端有三個不同方向的側孔,側孔應小於0.09cm2。用長止血鉗經D點戳入腹腔,再將經B孔放入的引流管從D孔拉出,引流管前端放入小網模孔,也可根據手術情況,經D點放置2-3引流管。
(十)取出膽囊
膽囊切除後可從A點或B點戳孔取出,從B點戳孔取出膽囊較方便一些,也可選A點,美容效果好一些。從B或A點鞘放入大抓齒鉗,夾住膽囊頸部,拉出膽囊。一般小結石的薄壁膽囊可直接取出,壁厚或膽囊大結石的膽囊,將大血管鉗伸入戳孔,擴開腹膜或筋膜,再拉出膽囊,必要時在膽囊內夾碎結石後再取出。如果懷疑膽囊腫瘤時,可將膽囊裝入標本袋或手套內再取出,以防切口腫瘤種植。
(十一)放氣、縫閉切口
腹腔內手術完畢後,退出腹腔鏡和C、D點鞘,利用B、A點鞘活塞開關,放出氣體,切記勿用力壓腹部,防止戳鞘刺傷內髒。C、D點口小,無須縫合,可用切口膠帶固定切口,也可采用“創可貼”直接粘合,取膽囊的穿刺孔以全層縫合為宜,以免形成切口疝,另一10mm穿孔僅縫合皮膚和皮下即可,可用切口膠帶固定切口。
(王克成 馮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