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與CO2氣體相關的並發症觀察
1.體溫下降:CO2氣體進入腹腔時的溫度約為21℃。如氣體未做預處理,冷氣體可引起體溫下降。氣體流動的對流效應也可導致體溫下降。氣體的加壓釋放所導致的氣體湍流可增加腸道表麵的蒸發。另外,全身麻醉和手術也可使患者體溫下降。輸入60L氣體可導致體溫下降0.3℃。體溫下降可引起心率減慢、心律失常、胃腸道的運動減弱,可能導致腸麻痹。如果腹腔鏡手術時間長或醫院條件好,最好選用加溫氣腹機。用於人工氣腹的氣體含水量低。CO2的含水量<0.02%。充注幹燥氣體可使腹膜幹燥,並導致腹膜表麵間質細胞丟失或脫水。一般情況下,LC手術時間不超過30min,這種影響甚微。
2.腹腔鏡物鏡頭模糊:當腹腔鏡首次放入腹腔時,其鏡頭常發生霧化導致模糊不清,相對冷而幹燥的鏡頭被置於溫暖而潮濕腹腔環境中,導致露水形成並凝結於鏡頭的表麵。在開展腹腔鏡手術的早期,常通過加溫腹腔鏡來預防腹腔鏡鏡頭模糊,現在可將防霧劑(已有市售)塗抹鏡頭達到良好的效果,微量碘氟也可防霧,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應檢查腹腔鏡目鏡頭起霧,這可能與腹腔鏡進水密封損壞有關。
套管的插入
腹腔鏡手術需要在腹壁放置幾個套管,其目的是建立一個腹腔鏡或操作器械進出腹腔的通道,並防止漏氣及皮下氣腫的發生。置入的套管按其作用可分為主套管又叫內鏡套管和工作套管又稱輔助套管。其中內鏡套管是盲目放置,其他套管是在腹腔鏡的監視下放置。常用的戳鞘有前端錐形套管、帶有保護鞘套管及鈍頭套管三種基本類型。
(一)內鏡套管的盲插入法
該套管通常作為腹腔鏡進出腹腔的通道,其位置多選在氣腹針穿刺的部位(臍中、上或下)。因為盲插要特別小心。具體要點如下:①提起固定腹壁要牢靠,術者與助手用布巾鉗提起切口左右兩側腹壁,使腹前壁與腹內髒器盡可能遠離,以防腹壁突然的滑脫易使錐尖刺入過深而損傷腹內髒器,如腸管、腸係膜血管、大網膜血管以及腹膜後大血管。②握持戳鞘方法要可靠,術者用右手握住套管並將錐柄抵住掌心,以防其後縮,拇指與中指、環指、小指緊握套管體部,示指緊靠於套管管體並前伸,防止突然刺入腹腔時套管錐進入過深,損傷內髒和血管。③旋轉穿刺力量可控,將錐尖放入臍部切口內,用腕部的力量和反複旋轉使套管穿入腹腔。④能準確判斷進入腹腔,套管穿透腹壁時有突破感,並有氣體自空心管錐或套管側孔溢出,發出嗤嗤響聲;此時應將管錐退出,套管較易推入;接上氣腹機可顯示腹腔壓力;將腹腔鏡經該套管放入腹腔,證實套管是否進入腹腔並檢查在穿刺過程中有無意外的損傷。
(二)其他輔助套管可視插入法
插入腹腔鏡監視下放入其他套管,危險性極小。LC方法通常有四個腹壁戳孔作為手術操作通道。①A孔:位於臍中、上或下1cm處,安置10mm套管,置入腹腔鏡和導入CO2氣體。②B孔:位於劍突下2-3cm,安置10mm套管,在放置劍突下套管時,要從鐮狀韌帶基部右側穿入,以防損傷鐮狀韌帶中的血管。此套管用於導入電凝鉤、剪刀、針持、分離鉗等,此通道也是手術的主操作通道。③C孔:位於鎖骨中線與右肋緣稍下方的交點下2-4cm處,安置套管,供術者抓持膽囊。④D孔:位於右腋前線與右肋緣下稍下方的交點,放入5mm套管,供助手顯露術野用的無創鉗出入。
(三)套管穿刺的並發症及預防
套管穿刺最嚴重的並發症是刺傷腹腔內大血管,如下腔靜脈、腹主動脈或髂血管,病人常因急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由於臍部第一套管針穿刺是盲穿,因而多發生在該套管穿刺時。套管針穿刺造成的其他並發症包括腸穿孔、大網膜血腫等,均是因為操作不當所致,多見腹腔鏡初學者的操作。預防措施包括:①充分的氣腹,使氣腹壓大於10mmHg,使腹壁遠離髒器,是安全穿刺的必要保證。②穿刺方向須與穿刺部位的腹壁垂直,而不是與地麵垂直。③當懷疑腸管與臍周腹壁粘連時,應直視下行小切口開腹放置鈍尖套管法最為安全。④初學者應在經驗豐富的腹腔鏡醫師指導和控製下操作。
(袁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