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術後呼吸係統並發症的防治(2 / 2)

1.臨床表現和診斷。術後並發的肺部感染和肺不張,雙肺都可發生,但常見於右肺,特別是右下肺多見。主要表現為術後早期發熱、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和心率增快。體格檢查肺泡不張部位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時呼吸音消失或為管性呼吸音;肺部感染可以聽到局限性濕性羅音、呼吸音減弱。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胸部X線檢查可以證實診斷。

2.預防措施。①老年、肥胖和慢支患者術前鍛煉深呼吸;②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如有吸煙習慣術前1-2周要停止吸煙,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應待感染控製後再行LC;③術中氣管插管動作要輕柔,防止呼吸道粘膜損傷,術中麻醉不宜過深、使患者在術後能盡快清醒,拔出氣管內導管前要吸淨氣管、支氣管內分泌物;④防止嘔吐物吸入;⑤術後鼓勵患者深呼吸,經常幫助患者咳嗽、排痰;⑥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張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3.治療方法。①鼓勵患者深呼吸,解除支氣管阻塞,使不張的肺重新膨脹;②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用糜蛋白酶5mg,地塞米鬆5mg,慶大黴素8萬單位加0.45%生理鹽水20ml超聲霧化吸入;③口服複方甘草片和氯化銨等止咳化痰劑;④如有明顯的呼吸道梗阻症狀,如呼吸困難、痰量過多,可考慮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暢;⑤抗菌素治療。

三、急性肺不張

急性肺不張是指病人驟然出現肺段、肺葉或一側肺的萎陷,從而喪失通氣的功能。急性肺不張是手術後嚴重的肺並發症之一。大麵積肺不張,可因呼吸功能代償不足,使病人因嚴重缺氧而致死。

1.病因。發生急性肺不張的危險因素如:①圍手術期病人存在有急性呼吸道感染;②呼吸道急性或慢性梗阻,老年、體弱患者術後氣道被粘稠的分泌物所堵塞;③慢性氣管炎;④肥胖,特別是小胸廓的肥胖患者;⑤肺容量小,如非阻塞性肺病和胸廓畸形等;⑥中樞性或梗阻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病人。

手術後的危險因素:支氣管及其主要分支被堵誘發的急性肺不張,常見的危險因素是:①呼吸道分泌物多,且引流或排出不暢;②患者恐懼外科手術創口疼痛而不能及時咳痰;③鎮痛藥應用或中樞神經係統抑製藥物應用不當,導致肺萎陷、痰淤積和堵塞。

2.臨床表現。小區域的肺不張,一般臨床無明顯的症狀或體征,易被忽略。急性大麵積肺不張時,可突發氣急,咳嗽、紫紺和急性循環功能障礙。查體易發現肺底部或背部可出現小水泡音,呼吸音和語顫消失。氣道梗阻性肺不張,通過X線檢查多可確診。肺容量小或肺表麵活性物質減少所致的小區域或散在性肺泡萎陷,則X線檢查很難發現,動脈血氣分析有助於診斷。

3.預防。①術前禁煙2-3周;②有慢性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至少應延期手術一周,待體溫恢複正常,氣管分泌物顯著減少後方可進行手術;③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慢性支氣管炎病人,經5-7天加強呼吸道的治療和肺功能鍛煉,以減少氣道的梗阻,增強排痰能力,增加肺容量;④麻醉期間保持氣道通暢,避免長時間固定潮氣量的通氣,應定期吹張肺;⑤術畢盡早使病人清醒,恢複良好的自主呼吸,拔除氣管導管前應反複吸引分泌物;⑥回恢複室後,定期更換病人體位,鼓勵咳嗽和早期離床活動;⑦術後減少或避免應用全身性鎮痛藥,最好選用硬膜外腔持續小劑量鎮痛泵;⑧肺功能太差,不宜LC,應避免氣管插管對肺髒的刺激性損害。

4.處理。消除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積極預防感染,並使萎陷的肺複張。①積極鼓勵病人咳嗽排痰。②正壓人工通氣,對通氣不足病人可用機械性人工呼吸輔助肺泡的複張。③霧化吸入。④根據痰培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對於難以控製的急性肺不張合並感染,聯合應用抗生素。⑤必要時,可行氣管造口術。

(彭立勳 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