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操作以及腹壁切口創傷均會引起疼痛,然而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術後疼痛的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較輕。LC與開腹膽囊切除手術不同,腹腔鏡術後的急性疼痛由三部分組成:組織損傷、傷害性感受器的敏感化和中樞疼痛通路的激活。腹腔鏡術後疼痛可分為體壁痛、內髒痛和肩痛三種,程度和發生時間各不相同。
1.內髒痛。發病機製複雜,盡管已用多種動物模型進行研究,但對其發生的過程尚缺乏真證了解。多表現為術後的各種不適感,程度較輕,多數患者可以忍受。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脹痛、燒灼感或腰背部脹痛,特點是咳嗽可加重內髒痛,但肢體活動並不引起疼痛加重。24小時後可明顯減輕或消失。
2.腹部傷口痛。是術後24小時內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程度比內髒痛輕。由於腹壁切口小,對組織損傷輕,腹壁傷口痛一般是輕微的。通常隻有嚴重的腹壁收縮才能加重疼痛,譬如咳嗽和嘔吐,肢體活動一般不會增加體壁痛。
3.肩部酸痛。術後第1天會逐漸增強,並成為術後第2天的主訴。主要發生右肩或右肩背部,有時伴有左肩或肋下疼痛。上述症狀一般在術後3-4天內可完全消失。一般不需處理,如症狀重,可用消炎鎮痛藥對症處理,必要時行雙肩部按摩。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腹腔內殘留的CO2刺激膈神經反射所引起的。預防措施是盡可能排出CO2氣腹,可在手術結束時置病人於平臥位和輕壓腹壁盡量排出腹腔內殘存的CO2,可減少或避免此症的發生。
腹腔鏡術後疼痛的原因是多樣的,且病人疼痛持續時間、嚴重的程度和性質方麵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術後疼痛多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治。外周性疼痛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局麻藥治療,中樞性疼痛可使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此外,對於同一病房內擬行腹腔鏡手術的病人采用“同日手術”措施,有助於減輕和預防術後疼痛的發生。
①單純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並不能有效地治療術後即時發生的疼痛,但可以緩解大多數病人的疼痛症狀,從而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術中早期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使多數病人在阿片藥作用消退後對術後不適能夠忍受。②采用多種形式使用局麻藥物來治療術後疼痛,臍上穿刺部位實施雙側腹直肌鞘阻滯,每側注射0.25%布比卡因15ml可顯著減輕腹腔鏡術後的疼痛;也可選用局麻藥物滴注在膈肌下穿刺點、套管引進針處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都可起到減輕術後疼痛。③阿片類藥是術後止痛的主要藥物,常用於腹腔鏡手術的鎮痛。術中使用阿片藥是患者術後易發生惡心、嘔吐的危險因素之一。迄今為止,單一用藥尚不能完全緩解腹腔鏡術後疼痛。④鎮痛泵使用越來越多,多種藥物加入鎮痛泵,可達到鎮痛、抗惡心、抑製嘔吐,從而減輕術後應激反應。減輕術後反應應綜合考慮,充分排出腹腔內氣體、手術區域局麻藥的表麵麻醉、非甾體類抗炎藥和小劑量短效阿片類藥物的使用等措施的聯合應用,為術後疼痛的治療可提供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
(邢建橋 黃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