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了項羽,攻入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姓戚的美人。這個戚氏人很聰明,精通音律,善於彈奏,還會跳翹袖折腰的舞蹈,特別受劉邦的寵愛。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就封她為戚夫人。
這個戚夫人還會擺弄一種叫做“瑟”的樂器,漢高祖常常把她抱在懷裏,一邊聽著她鼓瑟,一邊和著樂曲唱歌,唱到辛酸的地方,還流下眼淚。有的時候,戚夫人為漢高祖表演翹袖折腰的舞蹈,演唱什麼《出塞曲》、《入塞曲》、《望思曲》,漢高祖總是那麼興致勃勃地看著,還跟著一塊兒歌唱。漢高祖還讓戚夫人把這些曲子一首一首地全都教給了宮女們。然後,他在特別高興的時候,和戚夫人帶著好幾千名宮女,一起放聲歌唱,那歌聲真是響徹雲天,聲震長安。
到了後來,漢高祖簡直離不開戚夫人了,一天看不見她就飯吃得不香,睡覺也不安穩。所以,漢高祖不管去什麼地方,都要把戚夫人帶在身邊。有一天,有個叫周昌的大臣來向漢高祖稟告事情,進了長樂宮一看,漢高祖正抱著戚夫人玩耍,扭頭就走。漢高祖大喊一聲,叫周昌跪下。然後,他走過去,一下騎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問道:“周昌!你說,我是什麼樣的君主?”周昌在漢高祖當泗水亭長的時候,就在他手下當一名吏卒,幾十年來一直跟隨著他出生入死,現在是禦史大夫。周昌說起話來有點兒結巴,聽漢高祖這麼問,就毫不客氣地說:“我,我看,你是一個像夏桀、紂王一樣的昏,昏君。”沒想到,漢高祖聽了,並不生氣,反倒哈哈大笑起來。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大臣們對戚夫人也非常不滿了。
後來,戚夫人生下了兒子如意。漢高祖特別喜愛這個如意,因為他長得很好看,跟戚夫人一樣俊秀。不久,漢高祖就封如意當了趙隱王。劉邦經常對戚夫人說:“太子不像我,還是如意像我呀!”戚夫人聽了這話,心裏當然特別高興了,總是鼓動漢高祖廢掉太子劉盈,讓如意當太子。
漢高祖的心裏有些活動了,一來他知道呂後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尤其是在殺害功臣們這件事情上,漢高祖看到呂後的性格太剛愎了,對於權力的欲望太貪婪了。二來,太子劉盈的性格太軟弱。他想:如果我哪一天萬一不行了,太子劉盈繼承皇位,能把國家大事處理得好嗎?呂後那麼剛愎,要是把國家大權奪過去怎麼辦?不行,我應該現在就廢掉了太子劉盈,讓如意當上太子!
呂後聽說這件事情以後,極力阻攔,大臣們更是不同意漢高祖這麼幹。
高人相助,呂後得勢
有一天,漢高祖在長樂宮對文武大臣們說道:“我想改換太子,你們說怎麼樣呀?”大臣們全都愣住了,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這時候,呂後正在東廂房裏探聽消息,看到這種情景,一下急壞了,隻覺得兩眼發黑,兩腿發軟,差一點兒沒倒在地上。她知道:隻要劉盈被廢掉了太子的地位,自己的皇後地位緊接著也就保不住了。那麼一來,自己恐怕就得被打入冷宮了!呂後正在著急,忽然聽見周昌結結巴巴地說話了:“陛下!這改換太子的事情,可,可使不得呀。臣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但臣,臣,知道不可!”周昌的心裏又生氣又著急,本來說話就有點兒結巴,這會兒連吐字都不清楚了,急得他脖子根都紅了。漢高祖看到周昌急成這個樣子,一下笑了。大臣們也哄堂大笑起來。漢高祖一看改換太子的事情沒辦法說下去了,就讓大臣們退朝了。
大臣們走了以後,周昌因為心裏邊有事,還站在那裏發愣,最後一個走下大殿。這時候,呂後急忙從東廂房裏跑出來,也顧不上什麼皇後的尊嚴,“撲通”一下跪在周昌的麵前,特別感激地說:“禦史大夫,今天要不是你出來說話,太子一定保不住了!”周昌一看,連忙扶起呂後,一本正經地說:“我,我這完全是為了國家社稷,並不是為了太子,有什麼可,可感激我的。”說完,他一轉身走了。
呂後回到後宮,心裏還是一個勁兒地提心吊膽:“現在,皇帝暫時是不提改換太子的事情了,可他以後要是再提起來該怎麼辦呢?對,張良這個人足智多謀,還是請他出出主意吧。”沒想到,張良不願意介入皇帝家的事情,不肯來。最後,還是呂後的哥哥呂釋之好說歹說才把張良請到了後宮。
張良剛剛坐下,呂後就急忙問道:您經常為皇帝出主意平定天下,現在皇帝要改換太子,您怎麼能不管呢?”張良一聽,不緊不慢地說:“皇帝爭奪天下,在困難的時候,能夠采納我的建議。現在,天下平定了,想改換太子,那是骨肉之情,我有什麼辦法。”呂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呂釋之一看,一把拉住張良的手,說:“請您一定要為我們出個主意,一定要為我們出個主意呀!”
沒辦法,張良隻好想了想說:“咳,辦法倒是有一個,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呀,就看太子的運氣怎麼樣了。”呂後趕緊問道:“什麼辦法,您快說吧。”
“終南商山上有四位隱居的老人,皇帝很崇拜他們,好幾次請他們下山來長安做客,可他們就是不來。”
“他們都叫什麼名字?”
“一位叫庚宣明,號東園公;一位叫崔廣,號夏黃公;另一位叫周術,號角裏先生;還有一位叫綺裏季。他們全都住在商山,人稱商山四皓。皇後可以派人多帶金銀財寶,讓太子親自寫上一封書信,向四老說明事情的重大。如果太子能夠把這四老請來,皇帝就不會再說什麼了。”
於是,呂後讓呂釋之派人拿著太子的親筆書信,帶上好多金銀財寶,恭恭敬敬地去請商山四皓。這四位老人看了太子的書信,還真的下了山。呂釋之就讓這四位老人住進自己的家裏,輔佐太子劉盈。
公元前196年的時候,淮南王英布發動了一場叛亂,這時候漢高祖卻生了病。於是,漢高祖打算派太子劉盈當統帥去平定這場叛亂。呂釋之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告訴了商山四皓。四位老人想了想說:“皇後請我們四個人來,是為了保護太子。如果太子帶兵出征,打勝了也不會加封爵位;打不勝,太子的地位肯定就會保不住。現在,必須得想辦法請皇帝取消這個念頭才行。”呂釋之連忙問道:“那麼,應該怎麼辦,才能使皇帝取消這個念頭呢?”四位老人琢磨了一會兒,想出了一個辦法,請呂釋之告訴呂後,趕緊按照這個辦法去麵見漢高祖。
呂後趕緊按照商山四皓出的主意,來到漢高祖麵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道:“陛下!那英布是一個有名的猛將,很會用兵打仗,太子怎麼對付得了他呢?再說,那些大將都是您的老部下,讓太子去指揮他們,他們肯定不會賣力氣的,現在,您雖然生了病,可您隻要在軍隊裏呆著,大將們哪個敢不拚死戰鬥。我知道,您帶病出征是非常勞苦,可是您為了我和兒子,也是為了大漢江山,還是請您勉強去一趟吧。”漢高祖聽了呂後的話,仔細一想,這話很有道理:“是呀,我本來就是因為太子的性格太軟弱,才想廢掉他的。現在,我派他去帶兵打仗,確實是對付不了英布,確實是對大漢天下沒有什麼好處。萬一他要是打了敗仗,那後果可就難以想像了。”想到這兒,漢高祖隻好帶病出征了。
沒想到,漢高祖在戰鬥中,被一支流箭射中了胸膛。這麼一來,他的病情更加厲害了。幸虧大將們拚死戰鬥,最後總算打敗了英布,平息了這場叛亂。
回到長安以後,漢高祖看到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嚴重,知道自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他躺在病床上,思考著以後的國家大事。越想越覺得讓太子劉盈繼承皇位,呂後肯定會擅權。那樣的話,整個天下會更加不穩定了。不行,必須要廢掉太子劉盈!
有一天,漢高祖傳令擺下酒宴,讓太子劉盈來陪著他喝酒。呂後聽到這個消息,心想:皇帝的病情已經這麼嚴重了,為什麼還要太子劉盈陪著他喝酒呢?不好,他一定是想廢掉劉盈了!這司怎麼辦呢?呂後急得團團亂轉,沒有了一點兒辦法。忽然,她想起了商山四皓:“對呀,讓這四位老人陪著劉盈一塊兒去不就行了。”於是,呂後趕緊叫人趕到呂釋之的家裏,去請商山四皓。
等到商山四皓陪著太子劉盈來到漢高祖麵前,漢高祖十分驚訝,連忙問道:“四位老者,你們是什麼人呀?”商山四皓給漢高祖行了大禮,一一作了回答。漢高祖一聽,大吃一驚:“哎呀!我訪求你們幾位已經有好多年了,你們卻逃到深山裏。今天,你們怎麼陪著太子前來了呢?”四位老人異口同聲地說道:“陛下!以前我們聽說您喜歡怠慢大臣,所以才逃進了深山。現在,我們聽說太子為人仁義孝順,禮待天下之士,沒有哪一個不願意為太子效勞的,即使是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呀!所以,我們願意侍奉太子。”漢高祖聽了,心中不由地大吃一驚,連忙說道:“好,好!往後就請你們好好地輔佐太子吧。”
商山四皓和太子劉盈走了以後,漢高祖把戚夫人叫到跟前,說:“我想改立如意為太子,可現在劉盈有商山四皓輔佐,難以變動了。往後,呂雉就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聽了,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唰唰”地掉了下來。漢高祖也感到一陣傷心:“別哭了,事情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咱們原來都是楚國人,你跳個楚舞,我來為你唱個楚歌吧!”這樣,戚夫人悲傷地跳起了楚舞,漢高祖踏著節拍,唱出了一曲心中的哀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裏。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
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這就是那首有名的《鴻鵠歌》,意思是說:鴻鵠高高地飛翔,飛往遙遠的地方。翅膀已經硬朗,羽毛已經豐滿,可以飛向四海,什麼都不能把它阻擋。什麼都不能把它阻擋,誰能把它怎麼樣!縱使有銳利的帶繩短箭,又有什麼用場?
漢高祖唱完,戚夫人早就哭成了一個淚人。
從那兒以後,漢高祖日日夜夜心神不定,總在想:如果我不在了,戚夫人和如意可怎麼辦呢?他們哪裏是呂後的對手呢?
這時候,長樂宮裏有一個叫趙堯的人,專門負責掌管皇帝的玉璽大印,他看到漢高祖整天悶悶不樂的樣子,猜出了漢高祖的心思,就趁著周圍沒有人的機會,大著膽子說道:“陛下!臣知道您的心事,您是不是擔心趙隱王如意的安全呀?”漢高祖一聽,想不到這個趙堯年紀輕輕就這樣有心計,十分高興:“是呀,我一直想不出一個妥善的辦法安排如意和戚夫人。你要是有什麼好的辦法,就快快說吧。”
“陛下!保住了趙隱王如意,就能保住戚夫人。不過,要想保住趙隱王如意並不難,有兩條不知道陛下能不能辦到?”
“哪兩條?你就快點兒說吧。”
“這第一條,陛下應該早一天讓趙隱王如意離開長安,到他的封地趙國去。另一條,要挑選一個地位尊貴而且性格剛強的大臣去當他的丞相。這個大臣一定要能頂得住皇後的壓力。另外,還必須設立一個禦史大夫。這樣,就能保住趙隱王如意,也能保住戚夫人了。陛下,您看這個辦法行嗎?”
漢高祖想了想,高興得一拍大腿:“好,這個辦法太好了!這個禦史大夫,就由你來擔任。我馬上派周昌去擔任如意的丞相,跟隨如意一塊兒到趙國去。現在,你趕緊把周昌叫來。”
工夫不大,周昌走進長樂宮,來到漢高祖麵前。漢高祖立刻說道:“周昌呀,你跟了我幾十年,隻有你靠得住。今天,我有一件事情托給你,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去做?”周昌連忙回答:“陛下!隻要是您說的事情,臣肝腦塗地也願意為您效力!”這樣,漢高祖就把保護趙隱王如意和趙堯的計劃說了一遍,最後說道:“周昌呀,當初你不讓我改換太子,現在我隻能把如意托付給你了。你隻好跟著如意到千裏之外的地方去當趙國的丞相了。”周昌說:“陛下!您放心,我一定要盡心盡職地保護如意。”說完,周昌馬上帶著如意到封地趙國去了。
漢高祖幹的這些事情,呂後看得一清二楚,冷笑一聲說:“好你個趙堯,咱們等著瞧吧!”
戚氏之冤,天人共憤
公元前195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終於去世了。呂後立刻下令:誰也不能把這個消息傳出去,誰要是傳出去就殺了誰。而且,整個長樂宮裏的人,誰也不準走出宮門半步。接著,她趕緊把一個叫審食其的人找來商量下邊應該怎麼幹。這個審食其原來隻是呂後家裏的一個仆人,曾經陪著呂後在項羽那裏關了3年。呂後和他非常要好,倆人的關係有些不清不白。呂後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都要和他商量。呂後對審食其說:“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大將,會聽從小皇帝的命令嗎?我看,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把他們全都殺死了!”審食其想了想,就同意了。
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情很快就泄露出去,被一個叫酈商的大臣聽說了。他急忙找到審食其,說:“聽說皇帝已經死了四天,還不發喪。聽說皇後還要把大將們全都殺死。如果真的那麼幹,天下就要大亂,國家可就危險了。審食其呀,你想過沒有,大將灌嬰在滎陽有10萬兵馬,大將周勃在燕、代有20萬兵馬。朝廷的大將被殺了,他們肯定會聯合起來造反,殺向長安呀!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你,還是皇後,恐怕都活不成了。審食其呀審食其,你千萬不能做這種蠢事呀!”審食其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趕緊報告給了呂後,呂後也覺得情況危急,趕緊公布了漢高祖去世的消息。接著,呂後又讓太子劉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漢惠帝。呂後就成了皇太後。
正像漢高祖料想的那樣,漢惠帝性格軟弱,朝廷的大權終於落到了呂後的手裏。呂後立刻開始報複戚夫人了。她傳下命令,把戚夫人關進了後宮裏一個偏僻的房子,誰也不許到那裏去。呂後還覺得不解氣,過了幾天,又讓人剃光了戚夫人的頭發,給她帶上手銬、穿上犯人的衣服,還逼著她不停地幹舂米這種苦活兒。隻要戚夫人剛想休息一會兒,監視她的太監就會揮起皮鞭子抽打她。嬌嫩的戚夫人哪裏受得了這種殘酷的折磨呀,就一邊舂米,一邊悲悲切切地唱起了《舂米歌》:
子為王,母為虜。
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
相隔三千裏,當使誰告汝!
意思是說:兒子為王,母親卻成了囚徒。整天舂米一直到日落,常常和死神為伍。母子分離相隔3000裏,母親的冤仇沒辦法派人告訴你!
悲痛中的戚夫人思念著做趙隱王的兒子如意,可是如意又怎麼才能知道她受的苦難呢?戚夫人的悲歌,很快就傳到了呂後的耳朵裏。呂後冷笑一聲,張口大罵:“這個賤貨,還想指望著如意為她報仇呀!好,我這就叫如意來見見你!”於是,呂後立刻派使者趕到趙國,讓如意來長安。
沒想到,周昌擔心呂後會暗害如意,就對使者說:“趙王年幼,最近又生了病,不能走呀!你有什麼事情,就對我說吧!”呂後一聽氣壞了,又兩次派使者讓如意到長安來,卻全都被周昌拒絕了。呂後氣急敗壞,隻好下令派使者召周昌來長安麵見漢惠帝。這下,周昌不敢違抗,隻好跟著使者到了長安。
周昌到了長安,呂後把他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接著,她派使者第四次去命令如意進京。如意才十多歲,還是個天真的孩子,不僅想念著母親,又向往皇宮裏的舒服的生活,就跟著使者到了長安。
漢惠帝和如意非常要好,特別愛護自己的這個弟弟。他聽說呂後幾次派人去叫如意,知道呂後肯定沒安什麼好心,連忙趕到城外迎接如意,然後和如意一塊兒進了皇宮。在皇宮裏,漢惠帝整天和如意形影不離,連吃飯睡覺全都在一塊兒。呂後派人幾次想害死如意,卻一直沒有機會下手。如意好幾次想去看一看母親,呂後就是不讓。
公元前194年農曆十二月裏的一天,漢惠帝一清早要去長安城外的上林苑打獵。他一看如意睡得正香,就沒有叫醒如意一塊兒去。呂後在漢惠帝身邊的耳目趕緊報告給了呂後。呂後趕緊派人拿了毒酒,悄悄地溜到漢惠帝的臥室,趁著如意還在睡覺,就捏著如意的鼻子,把毒酒灌進了如意的肚子裏。
等到漢惠帝打獵回來,隻見如意七竅流血,早就死去了。漢惠帝不禁大哭起來,然後把如意埋葬了。
呂後害死了如意以後,就來傷害戚夫人了。心腸狠毒的呂後下令砍掉了戚夫人的兩隻手和兩隻腳,又挖掉戚夫人的兩隻眼睛,熏聾了戚夫人的兩隻耳朵。接著,呂後還下令弄啞了戚夫人的嗓子,丟進了茅廁裏邊。這樣,狠毒的呂後就使得戚夫人想死不能死,想說不能說,想看不能看,想聽不能聽,還起了個名字叫什麼“人彘”。然後,呂後逼著漢惠帝去看“人彘”。漢惠帝心想:什麼是‘人彘’呀?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是不是又像人又像豬的一種動物呢?
等到漢惠帝跟著呂後來到茅廁,一看有個血肉模糊的東西在那裏蠕動,在那裏顫抖,感到非常納悶。呂後冷笑了兩聲說道:“你,知道那是誰嗎?”漢惠帝搖了搖頭,回答:“不知道。”
“告訴你吧,那就是戚夫人!”
“什麼,戚夫人?”
漢惠帝的腦子裏頓時“嗡”地一聲,就一頭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了。呂後急忙叫人把他抬回宮裏,叫太醫搶救。
漢惠帝蘇醒過來以後,哭著對呂後說道:“這太殘忍了,太可怕了!我作為你的兒子,再也沒有臉麵治理天下了!”從那兒以後,漢惠帝的神經開始失常了,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了,一天到晚飲酒作樂,身體一下就垮了。公元前188年農曆八月十二日,漢惠帝終於病死了,那年他才24歲。
戚夫人呢?在受盡了慘絕人寰的折磨以後,也無聲無息地死去了。
著史千古傳 遭冤受宮刑
――司馬遷之冤
劉邦建漢以後,重新建立了檔案製度。史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漢惠帝時又廢除“挾書令”,注意搜求先秦典籍。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劉家王朝的長治久安和宣揚大漢的盛德,他非常重視文化,廣搜散失的書文,取得了一定成效。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政權穩固,學術文化空前繁榮。因此,編寫一部貫通古今的曆史著作,已經成為時代發展之需。正是所謂的時世造英傑,司馬遷作為開創我國史學著述的一代宗師不失時機地擔當了這項大任。
一提到司馬遷,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史記》這部不朽的巨著。《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而且有著很高的文學成就,所以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人們很難想像,這是司馬遷在蒙冤遭受腐刑以後完成的。
史學世家 自幼誦古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的生卒年代現已難詳考,大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於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0年)左右。
從秦統一以來,盡管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但這時仍然是各種思想的承先啟後的曆史時期。經過改造了的儒家思想正在日益處於主導地位,但百家依然並存,並未達到後來的那種“獨尊”的地步。因此,在當時的思想文化領域裏,仍然不時地閃爍著古代進步思想的餘輝。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時代,司馬遷也是很難寫出《史記》來的。
司馬遷之所以能承擔撰寫《史記》這一重任,決不是靠僥幸,而是靠他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和他個人的努力。
司馬遷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在《自序》中,司馬遷對他的先世作了詳細的介紹。他把傳說中的顓頊時代掌管天地的重黎氏引為自己的祖先,大概是為了說明他的家世是一個悠久的史官世家。在周宣王時期,重黎氏的後代程伯休甫做了司馬,從此,這一支改姓司馬。後來,司馬氏分散各地,直到公元前七世紀,司馬遷祖上遷到少梁(即今韓城,漢代稱夏陽)。
對司馬遷影響最大的當然是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初年,司馬談為太史令。太史令級別並不高,然而司馬談父子對此卻極為重視,司馬談以“世典周史”這一世傳祖業教育司馬遷。唐都、楊何、黃子這三個人,都是活躍於漢初政治舞台上的大學問家。在他們的教育下,司馬談成為一個通曉天文星象、陰陽吉凶和信奉黃老之學的文人。司馬談的《六家要旨》是我國思想史上一篇重要學術論文。在這篇文章中,司馬談以概括的手法、簡煉的文字分析了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之長短,充分顯示出他的才華,說明他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司馬遷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裏,他所受到的教育自然與眾不同。
司馬遷在《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離司馬遷生地不遠有座龍門山,是傳說鯉魚跳龍門的地方。司馬遷生活在這個風景秀麗、充滿神奇的地方,自小就養成了他熱愛大自然的性格。許多人從字麵上去理解“耕牧河山之陽”,認為司馬遷從小過著耕牧生活,家境貧寒。這種分析是不對的。司馬遷祖上很富有。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時花四千石粟買來一個“五大夫”(二十級軍功爵中的第九級)的爵位。司馬談在武帝初年為太史令,俸祿六百石,司馬遷家的生活雖不十分富庶,但也決不致於靠耕牧為生。司馬遷說:“耕牧河山之陽”,那隻是文人的一種浪漫的筆法,可以理解為他在農村裏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童年生活。
司馬遷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十歲誦古文”。後來,又向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董仲舒是今文經學大師,司馬遷向他學習了《公羊春秋》。孔安國是古文經學大師,司馬遷向他學習了《古文尚書》。這兩位學者對他的思想乃至日後寫《史記》都有一定的影響。司馬遷能有這樣的家學和師承,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因此,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曆史學家。
在司馬談長期培養和教育下,司馬遷繼承父業研究祖國曆史的思想逐漸明確。在他二十來歲時,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曆史,他不滿足於書本知識,在父親的支持下,決定漫遊大江南北。
司馬遷這次遊曆的地區,主要是江淮一帶。根據《自序》和《史記》其它篇的記載,我們可以大體勾畫出司馬遷這次漫遊的路線:從京師長安出發,南下至江陵,渡江輾轉到汨羅江畔,憑吊屈原;他又“浮沅湘,窺九疑”,考察舜的葬地和事跡;再登廬山,了解大禹疏九江的傳說,還“上會稽,探禹穴”;又由越至吳,登姑蘇,望五湖,並參觀了春申君的故城宮室;又渡江北上,走訪淮陰父老,了解韓信等人傳聞;然後“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向西到秦漢之際一些風雲人物的故裏訪問,又去楚漢戰場進行實地考察;最後,“過梁、楚以歸”長安。他有了豐富的積累,決心要成就一番令人矚目的大事業。
司馬遷這次漫遊是一次壯舉,對於他的思想和著述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其一,他通過實地考察和到民間采訪,印證了許多曆史文獻和傳聞;其二,司馬遷在遊曆中掌握了大量的、生動的曆史材料;其三,這次漫遊活動對於形成司馬遷的寫作風格,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四,通過遊曆名山大川,更加培養了司馬遷熱愛山河、熱愛祖國的感情。
司馬遷在這次漫遊之後,被選進朝廷裏做一名郎中。這是郎官中最低一級的小官,其職責是“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以顯示自己的功業。身為太史令的司馬談因病滯留在周南(今河南洛陽附近)。此時,司馬遷剛剛從西南歸來,便匆忙趕到周南與父親訣別。在司馬談的遺言裏,他已開始著手為撰寫《史記》作了不少準備工作,所以才留下這樣的遺囑:“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汝其念哉!”司馬談把畢生的事業和理想都遺留給司馬遷,司馬遷也立下誓言,一定要著史成功。
壯誌未酬 身遭腐刑
元封三年,司馬遷被任命為太史令,開始了吏官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講,為了撰述《史記》,他認真整理閱讀“石室金匱之書”。“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可見其工作之辛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主持了“太初曆”的改製工作。不久,他便開始了《史記》的寫作,力求完成這件不朽之業。正當司馬遷全力以赴寫作《史記》時,李陵之禍卻降臨到他的頭上。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讓李廣之孫李陵為後方輜重。李陵自告奮勇,率兵五千出擊匈奴,因寡不敵眾,全軍潰敗,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與李陵相識,認為他一向品德很好,有“國士之風”,投降是出於無奈,絕非真心,一有機會就會報效漢室。希望漢武帝不必深責李陵。不料,武帝卻認為司馬遷為李陵開脫,是為了貶低貳師將軍。於是,在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司馬遷以誣罔主上的罪名,被判死刑。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犯死罪者若想不死,或交納五十萬錢贖死,或受腐刑。司馬遷此時無錢贖死,又不願受腐刑,蒙受奇恥大辱。司馬遷思想鬥爭異常激烈。他思前瞻後,想到曆史上那些成大事業者無不經受各種磨難,想到了父親的遺誌,《史記》還在“草創未就”之時,遂決定下“蠶室”,就“極刑而無慍色”。腐刑是很殘忍的刑罰,它使男子失去了生育功能。
約在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做了中書令。中書令是皇帝的秘書一類文官,一般人認為,這是個“尊寵任責”的職位,而在司馬遷看來,不過是個“掃除之隸”、“閨閣之臣”而已。他經常想到腐刑的痛苦,所以,“每念斯恥,汗未嚐不發背霑衣也”。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撰寫《史記》上,經過辛勤努力,在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前後,完成了《史記》。《史記》包括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體例完備,囊括中外,貫通古今,是一部體大思精的鴻篇巨製。
史學巨製,澤惠後世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兩千年來,人們對司馬遷的評述可以說經久不衰。司馬遷在曆史編纂學方麵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司馬遷開創了紀傳體編纂史書的體例,擴大了曆史研究的領域。
我國的史學起源很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出現了許多曆史典籍。這些典籍都是以編年體著述的,依年月紀事,記述比較簡單。司馬遷在撰述《史記》時,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指導思想,在繼承前人著述體例的基礎上,“勒成一書,分為五體”,寫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曆史學方法。
從體裁來看,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有的前人已經用過,並不全是司馬遷的發明。但是,把這五種體裁有意識地互相配合,有機地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係,則是司馬遷的創舉。當然,紀傳體這一編纂曆史的方法,在今天看來,顯然是有缺陷和不足的。但是,在兩千多年以前,司馬遷能開創這一曆史學編纂方法,還是值得讚頌的。
《史記》的五體結構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係,缺一不可。本紀是全書的提綱,它以王朝的更替為體係,用編年的形式,排比一代大事。世家是記載諸侯和有特殊功勳的人物。列傳是各種人物的傳記,有專傳、合傳和類傳等不同形式。表是用譜牒的形式,既可囊括錯綜複雜的史事,又可表現出曆史的線索。因此,對本紀和列傳所載的史事能夠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書主要是記述一些典章製度的沿革。司馬遷運用互見法,詳此略彼,互為補充,使五體結構渾然一體。
許多學者往往隻注意《史記》的五體結構,卻忽略了互見法。其實,互見法與五體結構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司馬遷匠心獨運的創造。司馬遷撰寫《史記》是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對於人傳的人也是按照等級,分別以本紀、世家、列傳的規格予以載述。司馬遷的五體結構的形式,是他的大一統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反映了漢武帝時期打擊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司馬遷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一切以君主為中心。
司馬遷在曆史編纂學方麵的另一貢獻,是擴大曆史研究領域。
我國古代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傳統,把曆史隻看作是統治者個人的活動,其記載範圍如此狹窄,顯然是不科學的。在孔子以前,史書都是官書,是史官按照統治者的規範而記錄的流水賬而已。孔子修《春秋》,史事記載太簡單。而司馬遷的《史記》卻第一次囊括了古今中外,彙總了百科知識,自成體係,完成了一家之言。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來看,都是前無古人的。
司馬遷首創學術史傳,綜合古今學術,辯別源流得失。在《史記》以前,我國是沒有學術史的,是《史記》開創了學術史的先河。司馬遷引用其父司馬談的《六家要旨》,這可以說是對六家的學術總論。他還分別給先秦諸子立傳,並議論他們的學術成就。至於兵家、數術家、方技家等等均有記載。後來史書中的《藝文誌》、《天文誌》、《律曆誌》等形式就是對司馬遷開創的學術史的繼承和發展。
司馬遷首創民族史傳,反映了他的民族一統的思想觀念。在《史記》中,司馬遷為各少數民族分別立了《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西南夷列傳》等篇。每篇史傳都各自獨立成篇,詳今略古,著重敘述漢武帝時期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史記》中的民族史傳,貫穿著這樣一個主題,即:東南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均為天子臣民,他們的曆史發展是走向統一。這也是司馬遷為少數民族立傳的原因所在。司馬遷民族一統思想的基本內容是:民族等列思想;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各民族都有革故鼎新的權利。司馬遷的這些真知灼見,卻遭到後來許多封建史家的責難。但是,司馬遷為民族立史傳的思想在正史中還是被肯定下來。
司馬遷首創經濟史傳,指出了生產活動在曆史中的重要性,為我國史學樹立了重視經濟活動的優良傳統。班固撰《漢書》時,根據《史記》的《平準書》作《食貨誌》。後代史家在修史時,大都繼承了這一傳統,設“食貨誌”記載一朝的經濟狀況。到唐代以後,又發展成為《通典》等專史。我們中國之所以有兩千多年關於經濟史的記載,這是司馬遷為我們創立的好傳統。
總之,《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倫理、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麵都包容在曆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開拓了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曆史學的發展。
第二,司馬遷以實錄精神編撰《史記》。
《史記》一向是以“信史”著稱的。司馬遷認為史學應該求是存真,反對“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他在求是存真方麵,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
一是注意搜集散佚資料。
漢初注意文化事業的發展,搜集了許多書籍,司馬遷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工作下了很大工夫。但是,司馬遷並不滿足於現有的資料,他還不遺餘力地罔羅散佚的資料,以求得曆史的真實性。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司馬遷的遊曆很廣,可以說遍及今天的大半個中國,以搜求遺聞逸事,補正了許多曆史史實。司馬遷為了更好地記載有關五帝的傳說,他利用扈從武帝巡視的機會采訪到一些傳聞,但說法不一。於是,他就以孔子的著作和有關文獻記載相驗證,才撰寫出《五帝本紀》。這種實事求是的學風,有著永恒的價值。
二是“疑者傳疑”,“疑者缺焉”。
曆史上常常有許多問題說法不一,真假難辨,有時甚至幾種說法都似有道理,難以統一。司馬遷對待這樣的問題,能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運用“疑則傳疑”的方法去處理。如比幹之死和箕子為奴這兩件事情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司馬遷無法斷定,故兩存之。《殷本紀》載比幹諫死之後箕子為奴,與《韓詩外傳》所載相同;而《宋微子世家》言箕子為奴而後比幹死,則與《論語·微子篇》所載一致。司馬遷采取兩存之,以供後人研究。
司馬遷對於哪些實在無法知道或無法相信的記載,為了不致於以訛傳訛,采取“疑者缺焉”的辦法來解決。
第三,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發揮“史以道義”的作用。
“史以道義”,這是我國史學傳統之一。早在孔子著《春秋》時,就充分體現了這個思想,因而有“春秋筆法”之稱。司馬遷很重視這個思想,他在《自序》中一再陳述《春秋》的這種作用。他說:“《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上“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然而,《春秋》也存在史事載述簡單,以個人的好惡總結史事和過分強調義理之弊病。特別是到了戰國秦漢時期,一些文人學者往往空發議論,司馬遷對此很不滿。為了改變這種學風,他決心寫出事理結合的著作來。
“史已道義”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在著述中如何體現這個思想,司馬遷卻有所建樹。他認為,用曆史事實闡述義理,總結曆史經驗,既結合實際而又深刻。因此,他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寓論斷於序事”,就是說司馬遷能夠在史實的陳述中把自己的論點表達出來,這是他表達自己史學思想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時,這也反映出司馬遷的文字表達水平之高超。
司馬遷對劉邦夫婦在曆史上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對於他們的個人品德是不滿的。在他的眼中,一個是無賴,一個是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司馬遷並不下什麼結論,而是通過敘述史事來表達他的愛憎之情。《高祖本紀》記載了在未央宮修成後,劉邦在群臣麵前,手捧玉杯為他老父祝福時說:“小時候,你老人家常說我無賴,不能治家立業,不如老二勤快。現在我成就的事業與老二相比,誰的多呢?”劉邦當了皇帝與兄弟比富,向老父誇耀,對父親當年的批評仍然耿耿於懷,正說明了劉邦雖然當了皇帝,其無賴的稟性卻絲毫未減。劉邦的無賴相在其它篇中亦可見。如《叔孫通列傳》中,司馬遷寫叔孫通建議製禮儀,劉邦說:“可試為之”。後來長樂宮修成之後,文武百官按禮行事,“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從對劉邦得意忘形的敘述中,使我們看到劉邦雖然當了皇帝,仍不失無賴之本性。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每一個曆史事件和每一個曆史人物,都有他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的還寄托著他的思想。但是,他主要是以敘事形式來表達的,這與今天所說的“論從史出”是一脈相承的。
巫盅毒泛濫 深宮第一案
――衛皇後和太子之冤
漢武帝是兩漢時期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建立了封建專製主義多方麵的製度,舊史往往以他與秦始皇並舉,稱為“秦皇漢武”。
武帝在位時期,漢的強大是空前的。但在強盛的同時,也伴隨著奢侈、腐化,潛伏著衰落的因素。武帝晚年生活奢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時,武帝還寵信方士,迷信神怪,惑於方士們所謂神仙長生不老和巫蠱之說,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第一起皇宮冤案的發生,弄得到了骨肉相殘的地步。
秀色可餐 因色得寵
衛子夫是漢代一位有名的皇後,她以美豔和歌喉征服了不可一世的漢武帝劉徹,從而取陳皇後阿嬌而代之,成為劉徹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作為一個女人顯然獲得了成功。
秀色可餐的衛子夫出身貧寒,身世也很坎坷。衛子夫的母親衛媼,是個漂亮風情的女人。衛媼在武帝劉徹的姊丈平陽侯曹壽家中供役,是曹壽家的一位姬妾。衛媼生性多情,不滿足於一個男人的享受,經常和外人私通。
衛媼先後生下了六個孩子:三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名衛長君,次子名衛青,三子名衛步;長女名衛君孺,次女名衛少兒。三女名衛子夫。
衛媼雖是一名姬妾,和眾多男人奸通,生下了這群孩子,但這群孩子成人以後,都成了氣候,都有出息。三個兒子中,以衛青最為有名,留名曆史,成為抗擊匈奴、維護漢王朝廣大疆土的民族英雄。
衛媼的三個女兒更是一個比一個有出息。長女衛君孺嫁給公孫賀,公孫賀是位胡人,風流倜儻,聞名士林。第二個女兒衛少兒,長得窈窕美麗,極像母親衛媼,好與男人私通偷情。衛少兒最初和霍仲孺相好,長期奸通,結果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霍去病——他便是日後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又一位漢王朝令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衛少兒生下霍去病後,漸漸厭惡了霍仲孺,而移情於更為年輕漂亮的陳掌。陳掌是丞相陳平的曾孫,拜官詹事,前途無量。衛少兒看上了陳掌,便一不做,二不休,公然和陳掌姘居。衛少兒也是一位敢想敢為的女子。
比起衛君孺、衛少兒姐妹,三女衛子夫更為迷人。衛子夫沒受過什麼良好的教育,但卻天生一副極好的歌喉,衛子夫很小的時候便被送到平陽侯曹壽家中學習歌舞。衛子夫亭亭玉立,色藝俱佳,很得平陽公主的喜愛,讓她侍從左右。
這一天,孤獨寂寞的武帝劉徹獨自一人信步漫遊。不知不覺間,走到了嫁到平陽侯曹壽家的姐姐平陽公主家中,平陽公主大為興奮,立即將上好的酒菜擺上,招待這位皇帝弟弟。劉徹坐在那裏,慢慢飲酒。平陽公主讓平日為弟弟搜羅到的美女盛裝一一而出,沒想到劉徹看過以後,隻是搖頭。
平陽公主繼續為劉徹斟酒,並不驚慌,從容地吩咐讓歌女衛子夫獻歌一曲。衛子夫從絲幕後出來了,簡直如同躍出了一輪太陽,光彩奪目。劉徹微張著嘴,呆在了那裏,竟說不出一句話來!
衛子夫的小巧玲瓏正合征服四海的劉徹的口味。美麗無比的衛子夫更有天生的一副好歌喉,聲音清亮圓潤,優美動聽。衛子夫唱得聲情並茂,一雙迷人的眼睛轉動著萬種風情。劉徹聽得如醉如癡,一雙眼睛直勾勾地看著衛子夫,仿佛丟了魂。
武帝劉徹寂寞太久了,這時候便有些不能自製,他站起身來,要去別室更衣,點名要衛子夫伺候。衛子夫當然十分樂意,同時,也有些害怕。堂堂天子一直那麼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天天盼著見到天子,這瞬息之間就見到了天子,還要為他更衣,這不是在夢中吧?
衛子夫糊裏糊塗,隨著劉徹進了別室。還沒搞明白是怎麼回事,劉徹就過來了。就在這簡陋的更衣室中劉徹占有了她。
完事以後,劉徹穿好衣服,又重新入席。春風得意的劉徹覺得十分愜意,吩咐賞賜姐姐平陽公主黃金一千斤。平陽公主謝恩以後,心裏有了主意:既然皇帝弟弟為了一刻歡娛不惜賞金千斤,一定是這美人兒令皇帝弟弟動心了,何不送個人情,將這美人坯子送進後宮!
平陽公主將這意思告訴了弟弟,劉徹當然樂意,又重賞了平陽公主。第二天,平陽公主就將衛子夫好生打扮了一番,贈送大量衣物,如同出嫁女兒一樣鄭重其事地將衛子夫送進皇宮。臨行時,平陽公主深情而誠摯地說:去吧,多多保重,日後榮寵富貴了,別忘了我。衛子夫十分感激地泣別了平陽公主,帶著彩色的美夢,進入了重重深宮。
衛子夫帶著幾分羞澀地向往著,盼著那激動的時刻。然而,進入了深宮,每天飲食雖然不錯,可那激動的時刻卻一直沒有出現,皇上連影子也見不著。衛子夫在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的等待中,漸漸心灰意冷了。衛子夫明白,皇宮不是別處,妙齡美人太多了,皇上能顧得過來?自己不過是皇上喜愛的眾多美人之一,皇上在更衣室中不過是逢場作戲,見美色就要而已,並不是自己有什麼特別。衛子夫在痛苦、寂寞、悲傷、失望中期盼著皇帝劉徹,一盼就是一年有餘,再也沒有見到劉徹。
熱淚洗麵的衛子夫在煎熬著,忍受著被冷落和失望的痛苦。然而,更大的痛苦在等待著她——武帝劉徹覺得後宮美女實在太多了,下令將後宮中的宮女,遣散一部分出宮。皇帝下詔遣宮女出宮,曆來是皇帝的一大德政。讓這些久居宮室又無緣得幸的女子在青春尚在的時候出宮嫁人,也是這些女子所求的。
不幸的是,衛子夫也被列入了被遣出宮的名單。
衛子夫無論怎樣地傷心、悲痛,她還是不得不麵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她已被列入遣散出宮之列。衛子夫感歎自己的命相不好,一邊收拾行裝,一邊低頭垂淚。淚光盈盈的衛子夫艱難地走出了生活了四百個日夜的熟悉的宮室,臨到門口還禁不住深情地回望。
衛子夫思緒紛亂地來到了一個開闊的廣場。抬頭一看,黑壓壓的一大片,都是秀發如墨的女子,一個個俊眉俏目,淚眼矇矓。衛子夫明白了,這都是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女子,都以為自己是絕色佳人,會贏得皇上的垂愛,不料想都是紅顏苦命。衛子夫一顆傷痛的心似乎好受了一些。
衛子夫抬起頭,發現前麵威嚴的儀仗下坐著一個英武的男人,那不就是那天瘋狂如顛地占有自己的劉徹嗎?衛子夫呆在了那裏,思前想後,禁不住淚水滂沱,掩麵悲泣。衛子夫是那種絕色的美人,在一大群女子中間如鶴立雞群。衛子夫看見武帝劉徹的一瞬間,劉徹仿佛有什麼感應似的,發現了衛子夫,及至看見衛子夫可憐無助地悲泣,越發顯得楚楚動人,他那顆無堅不摧的英雄心,一下子迷醉了。
武帝劉徹這是在例行公事地給遣散出宮的女子作一次辭別,實際上是最後鑒別一次,看有沒有好點的佳人也被放出去。沒想到,竟然發現了這位絕世的美女。劉徹走過去,看清了衛子夫,這才記起來了,這不是在姐姐平陽公主家見到的那位歌喉動聽的美人嗎?
衛子夫見劉徹向她走過來,表情很激動,眼睛中流露著喜悅和歉疚的神情。衛子夫漸漸力不能支,飄飄然仿佛像一片秋日的落葉。劉徹趕緊走近過去,扶住嬌弱無力的衛子夫,然後扶掖著她無聲地走向了富麗堂皇的宮室。從此以後,劉徹便忘情於衛子夫的美色,日夜銷魂。衛子夫也從此獨享專房,寵冠後宮。
因子顯貴,入主後宮
衛子夫因色得寵,又因寵懷孕,這無疑對久久不孕的陳皇後來說是個嚴重的威脅,也是日漸被皇上冷落的感情再一次雪上加霜。衛子夫受孕後,劉徹下旨騰出建章宮,讓衛子夫入住。建章宮豪華、舒適,離劉徹很近,宮中一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衛子夫覺得很舒適、愜意。
三兄弟衛青由於衛子夫得寵,也升任建章宮護衛。陳皇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得知衛子夫懷孕,便將一腔妒火發向衛青:長公主命人將衛青捕獲,囚禁起來,準備殺死他以泄憤恨。衛青的好友騎郎公孫敖率幾名平日和衛青要好的宮廷衛士一舉將衛青救出。衛青死裏逃生。
衛子夫得報以後,十分氣憤,便在武帝劉徹看望她並求歡時向他哭訴了這一切,並希望劉徹想想辦法,讓她和她的兄弟脫離險境。劉徹立即召見衛青,當麵任衛青為建章宮總管。衛青長得修長健壯,武藝不凡,升任總管手握兵權,更是威風凜凜。有衛青守護建章宮,誰還敢向衛青尋釁?更沒有人敢進犯建章宮的主人衛子夫。
衛青旋拜職侍中,成為武帝劉徹的心腹近侍。接著,劉徹將衛子夫的姊妹兄弟一一委以要職:衛子夫姐妹三人,大姐衛君孺嫁公孫賀,胡人公孫賀任職太仆;二姐衛少兒再嫁陳平的曾孫陳掌,均掌宮中要職。衛青後由侍中遷大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武帝劉徹任衛青為車騎將軍。這是武帝即位後的第十二年。武帝覺得,經曆了一百多年的積累,漢王朝已經有足夠的財力和強大的兵力對付匈奴。武帝讓衛青領精騎一萬人,出塞打擊匈奴。衛青馳騁塞北,斬獲匈奴七百餘人,獲得了漢王朝對匈奴首次大捷。武帝劉徹十分高興,頒布詔書,封賜衛青為關內侯。
從此以後,整整十年間,威武剽悍的衛青先後領精騎十次北擊匈奴。衛少兒再嫁陳掌之前和霍仲孺生的霍去病是衛青的親外甥,年方18歲時就隨同衛青第五次出征,並以作戰威猛,在軍中獲得了普遍的讚譽。霍去病曾親率騎兵八百人,縱向深入匈奴軍中,所向披靡,斬匈奴二千餘人。劉徹得報以後,欣喜無比,在和衛子夫共享歡樂之後頒下詔書,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衛子夫是從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家發跡起家的。衛青當初也不過是平陽公主的騎衛隨從,由於衛子夫得寵,得以任要職。衛青才華出眾,屢戰屢勝,封官拜爵,最後賜長平侯,封大將軍,成為武職中最尊最貴的人物。平陽公主一直對自己的丈夫平陽侯曹壽不滿意,最要命的是曹壽體虛,不能讓平陽公主獲得滿足。平陽公主便以曹壽有惡疾為借口,休掉了曹壽。皇帝的姐姐要退婚,誰敢說個不字?
平陽公主退婚了,但決不會獨守空房,不再嫁人。那麼,再嫁誰呢?平陽公主可不是普通的女人。普通的女人如果離婚後再嫁,往往沒有選擇的餘地,大致過得去被人看上了就可以。可平陽公主是皇帝的姐姐,滿朝文武自然供她選擇,而且要選擇年輕健壯而又職尊位貴的人物。
平陽公主提出的條件是:地位高,有賢聲,封侯爵。平陽公主問心腹侍從,誰最合適?侍從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大將軍衛青。他們認為衛青體格健壯,正當盛年,封賜侯爵,官拜大將軍,武功赫赫,彪炳史冊,這些都是無人能比的。平陽公主聽後不禁大笑:衛青是我當年的騎從,選他作駙馬,未免降尊下嫁了吧?
左右心腹侍從一一搖頭,認為不是這樣的,此一時,彼一時也。侍從們說,且不說衛青武功超群,身強體壯,拜官封侯,就單憑兩點:一是這麼年輕就官拜武職第一的大將軍;二是他是當今皇後衛子夫的親弟。就這兩條,足配天下至貴的公主。平陽公主嘴上雖還硬,但心裏還是十分滿意,而且比遍朝中的一應侯爵,的確隻有衛青第一。這樣,平陽公主便把自己的想法示意給了一直想報恩的衛子夫,衛子夫自然不勝歡喜:自己的弟弟能娶皇上的姐姐,親上加親,在宮中的地位是絕對穩固。皇後衛子夫就把這番美意轉告了劉徹,劉徹親自作媒,促成了這樁婚姻。
武帝即皇帝位後的第十三年,衛子夫在一連生下了三個女兒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劉據。這一年,劉徹年方29歲。衛子夫取陳皇後而代之,為六宮之長的皇後,兒子劉據便在6歲的時候冊立為太子。太子豐神秀偉,聰明可愛,極喜讀書。武帝劉徹極喜歡太子,特地吩咐,讓在太子宮中造一處博望苑,供太子讀書學習、廣納文士。
小人作禍,始亂後宮
中國曆代的深宮中有許多數也數不清的冤案,由於宮室太深,眾多的冤案隨著禦溝的流水漂流遠方,無人得知。但是,有兩起大的冤案載在史冊,使兩位好皇後在冤屈中喪生,其驚險曲折,實在聞所未聞,令人扼腕歎息。這兩起大冤案便是漢宮巫蠱案和元宮《十香淫詞》案。
漢宮巫蠱冤案的造成者是漢武帝劉徹,根源在兩個方麵:一是劉徹貪色移情;一是劉徹多疑猜忌,聽信小人。而這場冤案的始作俑者和直接策劃人便是武帝劉徹的心腹佞臣江充。江充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誣陷太子,進而逼皇後自殺,是由於太子和江充這種小人平常不對付。江充深知,一旦皇上過世,太子即了大位,不會饒過自己。所以,江充秘密籌劃,成功地製造了這場冤案。
漢武帝劉徹獨寵歌伎衛子夫,並把出身卑微的衛子夫推到了母儀天下的皇後的位置,這一舉動似乎很令人奇怪。其實,這一方麵取決於劉徹好色,一方麵是因為漢代的禮法製度不夠完備,人們生活得較為率意,心理上比較輕鬆。
武帝劉徹的母親王氏就是漢景帝劉啟的王皇後。王皇後的母親名叫臧兒,是普通平民王仲的妻子。臧兒和王仲生活平靜,過得平平淡淡,每天為衣食奔波,夜晚僅有床第之樂。臧兒替王仲生下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就是後來的王皇後。
平民出身的王氏怎麼會進入皇宮?事實上,王氏本來也是過著普通民女的普通生活。王氏長大了,亭亭玉立,麵容嬌好,又極豐滿。王氏到了出嫁年齡便嫁給了平民金王孫為妻子。金王孫很疼愛這個可愛的女人,王氏替金王孫生下了一個女兒。
臧兒不甘寂寞,也不想讓美貌的女兒就這樣了卻一生。臧兒替女兒算了一命,命中說此女當大貴。臧兒一不做,二不休,強行帶人將王氏搶回家,逼迫著金王孫和王氏離婚,並且將王氏生下的女兒留在王家,隻讓金王孫獨自回去。金王孫怒氣衝衝,堅決不同意。
臧兒被金王孫糾纏不過,幹脆將女兒王氏送進皇宮,直接送到東宮伺候太子劉啟。太子劉啟被王氏的美豔、豐滿和風韻所迷惑,沉溺於酒色之中,不能自拔。文帝去世以後,太子劉啟即帝位,為漢景帝,王氏便因此立為皇後,坐鎮六宮。
王皇後生前替景帝劉啟生下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大女兒便是平陽公主,兒子就是劉徹。平陽公主是劉徹的親姐姐,劉徹在景帝的眾多兒子中卻是第九個,不過,劉徹是王皇後所生,是嫡出。
王皇後的母親臧兒是個了不起又能幹的女人,她不僅強行將女兒搶婚送進深宮從而出人頭地,同時,她自己也告別了平民王仲和平淡的平民生活,改嫁給位尊勢眾的田氏,並生下了田蚡、田勝。劉徹即皇帝位後,尊王氏為皇太後,尊王太後的母親臧兒為平原君,並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劉徹是個好色而多情的皇帝。劉徹既好女色,也迷男色,他的男寵之一便是韓嫣。韓嫣長得如花似玉,人極聰明伶俐。韓嫣之所以能長久獲得劉徹的寵愛,就是常能將劉徹沒有想到的想得周到,辦得妥帖。
王皇後離開平民金王孫,進入太子宮中,步步高升,竟至做了皇後。王皇後有了這樣的身份、地位,自然不想再提前夫金王孫,她和金王孫生下的女兒也就更不想提及,覺得這是自己的恥辱,是一段不光彩的事。
可這件事卻被韓嫣了解得清清楚楚。韓嫣還得知,王太後的大女兒即武帝劉徹的異父姐姐還隱居在長陵小市,過著清淡的平民生活,竟沒有人知道。韓嫣就將這段隱私告知了劉徹。武帝劉徹這才得知太後還有這麼一個女兒。生活在民間,過著平民生活,而且還十分清苦,她就是自己的姐姐。
劉徹立即吩咐起駕,前往長陵市看望姐姐。小小的長陵市哪裏見到過皇帝的儀仗?武帝的威嚴幾乎讓長陵市的官員嚇死過去。但武帝劉徹根本不屑於長陵官員,而是直接去看自己的姐姐。
皇帝禦駕到達,平民誰不嚇破了膽?家裏人不知道內情,以為犯了什麼法,慌忙逃避。劉徹的近侍找到了劉徹的姐姐,將她扶出來,拜見劉徹。劉徹下車,扶起她,看著她蒼白的麵容歉疚地說:大姐一直生活在這裏,我不知道,否則,我早就接您入宮了。
武帝劉徹帶著自己的姐姐回到皇宮,讓她住在長樂宮,然後告知王太後。太後得此消息,喜出望外,一顆牽掛的心終於有了著落。母女相見,淚水橫流,不免抱頭痛哭。武帝劉徹覺得這是宮中的一件大喜事,便下旨舉宮歡慶,賜姐姐錢一千萬,奴婢三百,田一百頃,上等房舍一區,號修成君。
雄才大略的武帝劉徹就這樣敢作敢為,無所顧忌,從不隱瞞自己的感情。劉徹在衛子夫光彩照人時毅然決然地寵愛她,立她為皇後,恩冠後宮。但是,中年以後,衛子夫的美色隨著青春日漸逝去,貪色成性而敢作敢為的劉徹即因色衰而愛弛,又寵起了別的美人。趙夫人、李夫人等美女先後得寵。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精力、銳氣和無所畏懼的魄力在悄無聲息的衰老中一天天離自己遠去。劉徹感到了心虛氣短,一種對生命的恐懼便開始纏繞著他,迫他轉求天地神靈,信上了方術之士。劉徹走上了秦始皇當年尋仙求藥的求生之路,不斷地派遣方士,求長生不老藥,並巡遊天下,訪求長壽神仙。
無論劉徹怎樣竭盡財力和心力,任何仙藥和神仙都無法挽救他不走向衰老。劉徹不知道這些,他煩躁、恐懼,暴跳如雷。但這一切皆無濟於事,病痛時時纏身。劉徹不承認這是生命衰老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卻猜忌、懷疑,認為這是恨他的人在宮中行巫蠱厭勝秘術。因此,凡是有些嫌疑的,一律格殺勿論。於是佞臣江充乘虛而入,便製造了一起千古冤案。
江充最初不在宮中,更不會接近劉徹,他是如何獲得劉徹的寵信,從而位極內臣,令朝臣們都趨奉巴結的呢?主要在於江充能抓住機遇,並能投機奉承,投劉徹所好。劉徹進而便信任他,重用他,從而事無巨細,倚他為心腹。這是人類的永恒的災難:喜歡聽好話,喜歡人巴結;溜須拍馬的人隻要不要臉皮,將臉皮練得又厚又黑,便無往而不勝,一切可能的目的都能達到。
劉彭祖是武帝劉徹的異母兄弟,封趙敬肅王。江充最初供職在趙敬肅王府中,是趙敬肅王寵信的屬臣。趙太子丹不喜歡江充,認為他陰險凶狠。江充有一件事惹怒了太子丹,太子丹要懲治他。江充十分恐懼,便逃出王府,直奔京師長安,密告趙太子丹心懷叵測,覬覦神器。
武帝劉徹得訊以後,立即派人前往趙敬肅王查找,結果真有此事。劉徹便下詔廢趙太子丹為庶民,特地召見江充。江充偉岸魁梧,儀表堂堂,劉徹見後十分喜歡,應對也極稱意,劉徹便將江充留在身邊,委他為錦衣使者,隨侍皇帝左右,替皇帝偵伺督察皇親貴戚、朝廷大臣的言行過失。實際上是皇帝的私人密探、禦用特務。這個差使說明皇帝倚他為心腹,而且每天都能見到皇帝,隨從左右。這為機敏過人、善於察言觀色的江充提供了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從這以後,劉徹便再也離不開江充了。
江充有了皇帝的信任,便盡心竭力為皇帝賣命。他招兵買馬,組成一個心腹組織,專伺偵察皇帝以外的各類要員,並將他們的日常言行活動統統奏報給猜忌多疑的武帝劉徹。劉徹有了這樣一些心腹耳目,覺得每天對大臣們的行動了如指掌,便十分放心,也十分高興。劉徹自然而然地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江充另眼相看,信任得無以複加。
有一次,太子劉據的家臣進入皇宮,例行奏事,乘著車在宮中的馳道上行駛。這當然是違禁的事。馳道是皇帝獨用的,是尊貴的象征,誰也不能越職染指。太子家臣這樣做了,自然被江充的心腹告知了江充,江充就將太子家臣拿下,交由自己的屬下處理。
太子得到報告以後,不免異常憤怒,立即派人去見江充,並希望不要將此事攤開,不要究治太子屬臣。太子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讓皇上劉徹知道。如果劉徹得知,肯定會猜忌太子,輕則責怪太子教誡家臣不嚴,重則懷疑太子有搶權的野心,在皇帝染病時縱家臣越禮。
江充不理會太子的期望,一意孤行,和盤托出,告知了武帝劉徹。劉徹自然對太子屬臣的行為很氣恨,從而懷疑到了太子,而劉徹對江充不畏太子之威如實奏報,更見出忠心耿耿,便越發地信任江充,疏遠太子。江充這等蔑視儲君太子,朝臣們無不震驚。江充得寵,其門生便紛至遝來,效命者絡繹不絕。江充勢傾朝野。
武帝劉徹17歲即皇帝位,在位54年,71歲時離開人世。晚年的劉徹多病纏身,總是疑神疑鬼。劉徹去世前三年,就是即位後第五十一年,他在建章宮一次行走時,無意中竟看見了一個男子,身上佩一把寶劍,目中無人,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宮禁森嚴的龍華門。劉徹認為此人十分可疑,決不是宮中侍衛,便吩咐關閉大門,立即追捕。近侍大量出動,搜遍了各處,一無所獲。劉徹大怒,下令宮中所有衛士,搜過宮室以後大搜上林苑,並令關閉長安城門搜查,一連查緝了十一天,仍然一無所獲。
武帝劉徹自此更加心煩意亂,情緒喜怒無常,疑心猜忌更重,甚至喜歡無中生有,亂殺無辜。宮中巫蠱案數起,殺死了人員無數,其中就包括武帝劉徹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太子劉據和皇後衛子夫。而到最後,劉徹才知道,這是一場冤案。但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了。
巫蠱是漢時在民間廣為流行的一種巫術,後來傳入宮中,成為宮廷權力、愛寵之爭的一種意識上置對方於死地的一種手段。巫蠱就是用巫術詛咒自己痛恨的人,並做一個木偶埋在地下,代替所痛恨的人,用針紮,這樣天長日久,就可以置對方於死地,稱為巫蠱。
漢宮巫蠱冤案是從公孫賀開始的。公孫賀是胡人,由於夫人衛君孺是皇後衛子夫的姐姐,公孫賀官至丞相。公孫賀有一個兒子,名叫敬聲,視如掌上明珠,驕慣成性。敬聲驕奢放蕩,揮霍無度,以至私自挪用北軍軍費一千九百餘萬兩。案發以後,敬聲被逮捕,下獄治罪。一旦判罪,自然會受重刑。
公孫賀是個很能幹的人,又是位極人臣的丞相,且極愛自己的兒子。公孫賀為了救贖敬聲,便主動請求捉拿朱安世,以解除皇帝劉徹的一塊心病。朱安世是陽陵大盜,民間視為一代大俠,專與官府作對,官府調兵遣將,始終連影子都沒見到,劉徹對此十分惱火。
公孫賀主動請戰,想將功贖罪以救助自己的兒子,何況他又是自己的國戚,劉徹同意了公孫賀的請求。公孫賀調集自己的心腹愛將,他們個個都身懷絕技,—同捉拿朱安世。事隔不久,公孫賀果然將朱安世捉拿歸案。武帝劉徹當然很高興,便赦免了敬聲。公孫賀父子皆大歡喜。可是,公孫賀父子高興得太早了,沒想到朱安世會反咬一口。
朱安世是一代強人,猛然間無意被公孫賀捉住,心裏咽不下這口氣。可是,朱安世已被捕獲,成了公孫賀的階下囚,不服氣也得服氣。於是朱安世心生一計,反正是活不成了,何不讓千刀萬剮的公孫賀陪死?朱安世便在獄中,鄭重其事地給武帝劉徹寫了一封信。
朱安世在信中羅列了公孫賀的許多罪行,並揭露公孫賀不滿足於皇後的姐姐做妻子,還搜羅美女,無所不為;這且不算,公孫賀的兒子敬聲還公然和皇上的女兒陽石公主通奸,並且秘謀要取皇上而代之,還在宮中皇上經常出入的甘泉宮路下埋放木偶人,巫蠱詛咒皇上。這封信很快轉到了武帝劉徹手中。
多疑猜忌的劉徹看了這封信,哪裏受得了這個?震怒之下,劉徹吩咐立即查究。查究的大事自然交江充負責,江充派爪牙四出,網羅罪名,借機將丞相公孫賀的人馬一網打盡。公孫賀父子被收捕入獄,嚴刑拷打,牽連蔓引,致使許多人無端獲罪。公孫賀父子慘死獄中。江充覺得還不夠,便滅公孫賀家族,就連皇後的姐姐衛君孺也不能幸免。
江充消滅了公孫賀,又將矛頭指向其他手握重權的皇親國戚。武帝劉徹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的兒子長平侯衛伉也都受到牽連,並且都一一被殺。江充很得意,進而將仇恨的利劍指向曾經得罪過的太子劉據。
太子劉據一直不喜歡江充。江充深知,多病多疑的武帝日子不多,一旦武帝去世,太子即大位,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江充借這次查究公孫賀之機,便設計將太子網羅其中,最好是能像公孫賀那樣,盡數除掉,一網打盡。
太子天性仁和,寬厚孝誠。劉徹覺得太子不像自己,仁厚過之,不過,在守成時代,太子不失為一個聖明通達的君主。劉徹有一次對大將軍衛青說:漢室立國不是很久,各項規製很不完備,四方夷狄不停侵擾,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我如果不變更製度,定出法則,後世有何可依?如果不用兵討伐,征服四夷,天下如何安寧?隻是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勞民傷財;我的命數有限,繼承王位的人如果還像我這樣變更製度,大肆興兵,國家就危險了,就會像秦始皇一樣,蹈亡秦覆轍;太子穩重敦厚,天性好靜,是一個能安天下的守成君主,再沒有比太子更合適的人了。
可歎的是,大將軍衛青先武帝而去,沒能防止這場無端的災禍。劉徹晚年用法無度,太子寬厚,多有平反,糾正了劉徹的一些失誤。但是,這無形中就得罪了那些劉徹信用的好用重刑酷法的大臣,這些人時常在武帝跟前搬弄是非,誹謗太子,武帝自然和太子產生隔閡。
皇後衛子夫年長色衰以後,武帝劉徹移情於趙婕妤。趙婕妤住在華麗的甘泉宮,武帝便時常宿在甘泉宮。武帝到皇後衛子夫的宮室越來越少,自然和皇後、太子很少見麵,一些隔閡自然無法消除,生疏感一天甚於一天。
漢室深宮 第一大案
有一天,武帝劉徹神思恍惚,朦朧中看見幾千個木人,手裏拿著兵器,惡狠狠地向他襲來。驚醒以後,劉徹冷汗淋漓,感到遍體酸軟,周身無力,精力銳氣蕩然無存。自此以後,便覺精氣散逸,身體江河日下。劉徹懷疑這是巫蠱造成的,於是讓江充加緊查實。
江充借機煽風點火,說宮中有不少人忌恨皇上,盼皇上早日殯天,他們用巫蠱邪術詛咒作惡。劉徹越發信以為真,當麵委江充為錦衣使者,查辦一應巫蠱的人員,立即嚴懲。江充十分得意,接旨後指使爪牙四出,重點清理一應痛恨的人,尤其是太子。
京師長安和各封地郡國,到處天翻地覆,一有木偶人或可疑的東西,便大肆搜捕,再以酷刑逼其招供,然後拉出去斬殺。幾萬人就這樣經曆了一番酷刑以後被一一處死。每件大案江充都親自審訊,並都一一送呈劉徹。劉徹不僅默許了江充的所為,還厚賞江充。
江充無所顧忌,幹脆投劉徹所好。江充奏報劉徹,說善觀天象的大師稟報,宮中有一股黑煞之氣,正是蠱氣,如果不將這股蠱氣清除,皇上的病恐怕會一日重似一日。劉徹立即命江充帶人入宮搜查,清除蠱氣。
江充率領心腹按道侯韓說、禦史章贛統領眾多爪牙一同進入後宮,一個宮一個宮地挖,掘地三尺,搜查木偶人。皇帝禦座下的地麵挖掘了,各宮宮室一片狼藉,最後到了皇後中宮和太子東宮,竟也要掘地三尺。
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怒不可遏,可是有聖旨在,皇後、太子隻能聽之任之。江充掘完以後,奏報武帝,說在中宮和東宮挖出的木偶人最多,並且每一個木偶人身上都寫了大量咒語,詛咒陛下,文句不堪入目。劉徹自然大怒,但想想又不至於此,就想召太子入宮,問個明白。
劉徹住在城外的甘泉宮。太子劉據得知江充誣告自己,十分恐懼。想出城麵見父皇,解釋清楚,又有些不敢,怕父皇不問是非曲直,就地置他於死地。太子萬般無奈,無計可施,便找少傅石德問計。石德更是一個貪生怕死又十分膽怯的人,他也怕皇上怪罪太子,從而殃及自己,心裏十分恐懼。
石德對太子說,不久前丞相公孫賀父子和陽石公主、諸邑公主都因巫蠱之罪,先後被處死,受到牽連的不計其數;如今,江充要誣告太子,沒有人能說上話,情況十分危急;皇上有病,躺在甘泉宮,皇後、太子想問病探望,都沒有回音,皇上吉凶與否不得而知;江充如此膽大妄為,不正是趙高的作為嗎?秦太子扶蘇就是死於奸臣毒手;這個時候,別無選擇,最好便是以皇上的名義,收捕江充,殺了他,這樣或許能逃過此劫。
仁厚寬懷的太子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對這一計謀猶豫不決。太子覺得,沒有父皇的命令,如何能擅殺父皇的使者?與其這樣,還不如前往甘泉宮,拜見父皇,講明真相。可是,江充阻止太子進入甘泉宮。衛皇後沒有意識到事態嚴重,中宮沒有任何動靜。太子無計可施,就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接受了石德的秘計,派人假稱天子使者,收捕江充,一舉將江充和他的死黨殺死。
殺死江充後,太子於當天夜裏派心腹假稱天子使者,進入皇後中宮未央宮,告知皇後所發生的一切,皇後這時方才知道大禍將臨。情況萬分危急,太子調用皇後的禦廄車馬、射士,派人打開長樂宮中的武庫,急調長樂宮衛士,大肆搜捕江充黨羽,一律斬殺。宮中血雨腥風,京師長安烏煙瘴氣,一時大亂。
京師人心惶惶,不知道怎麼回事,隻聽說太子謀反。朝官自丞相以下,也一無所知。江充的黨羽蘇文在京師大亂中逃出京城,直奔甘泉宮,告知武帝劉徹,說太子在宮中興兵謀反,還殺死了使者江充。
武帝劉徹派使臣麵見太子,問明情況。使者膽小怕死,不敢進入長安,便回複武帝,說太子叛勢已成,叛兵窮凶極惡,如果不是自己逃得快,早就身首分家!武帝劉徹再也不抱幻想了,相信真的是太子謀反,想取自己而代之,於是決定嚴懲太子。
皇帝不在京師,京師出了變故,自然由太子和丞相負責應變;如今太子叛亂,自然由丞相出來應變。當時,丞相是武帝劉徹的庶兄,名叫劉屈犛。太子兵卒進入丞相府後,也是一片大亂。丞相在混亂中逃出了丞相府,連丞相大印也不知丟在哪裏。驚慌失措的丞相劉屈犛不知道出了什麼事,便派相府長史乘快馬飛報武帝劉徹。
劉徹怒不可遏,問相府長史:京師大亂,丞相采取了什麼措施?相府長史跪奏,說丞相不敢宣布太子謀反,隻是逃命。劉徹喝斥說:事實擺在那裏,有什麼不敢宣布,丞相實在是太無能了!劉徹當即下令,命丞相負責平息叛亂;令京師內外官兵和京畿附近郡縣兵卒由丞相統一指揮。
太子控製了皇宮。太子在京師城中向百姓宣告:皇帝在甘泉宮,病情嚴重,消息一直隔絕,恐怕內中有變,奸臣乘機奪權,所以起兵捉拿奸臣。就在這時,武帝劉徹親自移駕京師長安城西的建章宮,直接指揮聚集的軍隊,準備平息叛亂。
太子指揮的兵士實在太少。太子派人到北軍中,希望能指揮北軍,但被北軍使者任安拒絕。太子隻好領少量的兵士和丞相劉屈犛指揮的數倍官兵在京師激戰,整整五天五夜,死傷無數,長安城殺聲震天,屍體枕藉。
太子兵寡戰敗,領著殘兵逃出京師長安。丞相率領的政府軍占領京師以後,將這次叛亂的主謀一一搜捕,太子少傅石德和眾多的太子賓客、太子家小統統被殺。皇後衛子夫也覺得脫不了幹係,兒子家小都殺戮已盡,自己還活著幹什麼?於是也自殺身亡。
太子劉據領著他的死黨奔出長安城後,向東倉惶逃亡,一直逃到今河南閿鄉一個農民家隱藏。這戶農家心地善良,很同情太子的遭遇,便答應掩護,度此大難。可是,農民十分貧苦,隻有靠賣草鞋來供養太子。
太子逃逸在外,當然是個禍根。武帝劉徹下令各地郡縣,嚴加盤查搜捕。各個郡縣地方接到聖旨,都加緊盤查,期望能抓到逃亡在外的太子向武帝邀功。官府爪牙奉命四出,密切注視著太子的行蹤。
走投無路、饑寒交迫的太子記起在這閿鄉有一個交誼很深的朋友。這個朋友家中殷實,太子便派心腹前去求助。不幸的是,事機泄漏,官府爪牙發現了太子的行蹤,兵卒迅速圍捕太子。宮兵密密麻麻,將太子藏匿的農戶人家圍了裏外三層。太子見出逃已沒有任何希望,便緊閉門戶,自縊而死。太子的兩個兒子也隨同離開了人世。
太子一家死亡殆盡。武帝劉徹想不明白,繼續派人調查此事。一年以後,此事真相大白,太子無辜,皇後也是冤死,完全是由佞臣江充導演的一場宮廷巫蠱冤案造成的。武帝劉徹十分後悔,可是後悔有什麼用?人已去了,不可能再生。受到沉重打擊的劉徹自此越發精神不振。
這個時候,一位看守漢高祖陵廟的守吏名叫田千秋的,以小小的職位竟越級上書給武帝劉徹,請求給太子和皇後平反。田千秋情真意切,條陳得很有層次,據理為太子申冤。書中說:這件事情,太子有罪的話也不過是被逼興兵,要是治罪也隻能是笞刑;天子之子因為過失而誤殺一人,該定什麼罪呢?
心情沉痛的武帝劉徹看到了田千秋的上書以後,心中越發追悔,更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處理欠妥。劉徹痛定思痛,當年的豪氣和精力又有些在心中複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天性再一次抬頭。於是,劉徹召見田千秋,將田千秋當作心腹。
劉徹見到田千秋後,誠摯地對田千秋說:父親、兒子之間的事,一般人是難以說清的,何況是皇上和太子?誰也不敢多言。你能直言不諱,而且講得很有道理,這是高皇帝神靈保佑,教你來輔佐我,成就大業。劉徹鄭重其事地以禮接待這位守陵小吏。
劉徹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不久以後,劉徹又以田千秋處事能幹超擢田千秋為丞相。武帝劉徹真正是一個愛才識才的聖明皇帝。田千秋僅以一封上書而顯露不同凡響的天智和才華,恰被智慧過人的武帝劉徹所賞識,真正是生逢其時。不久,劉徹因思念太子,便在京師長安修了一座宮殿,賜名思子宮,並在閿鄉建了一座望思台,以此寄托對太子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