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唐高宗得了病,整天頭昏眼花,有時候連眼睛都睜不開,就讓武則天幫助他處理大臣們寫來的奏折。武則天就開始利用這個機會,掌握了朝廷大權,開始參與和處理國家大事了。她還利用這個機會,把反對自己的一些大臣降職的降職,趕走的趕走,殺害的殺害。接著,武則天又想辦法殺害了王皇後和唐高宗喜愛的蕭淑妃。這樣,武則天在朝廷裏的地位越來越鞏固了。
武則天在參與和處理國家大事上,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把各種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威信也就越來越高。這時候,她根本就不把唐高宗放在眼裏了。唐高宗看到這些,特別生氣,悄悄地把宰相上官儀叫進了皇宮,商量著怎麼廢掉武則天的皇後地位。
沒想到,皇宮裏到處都是武則天的耳目,她聽到這個消息,怒氣衝衝找到唐高宗,張口說道:“聽說你想廢掉我這個皇後?”唐高宗嚇得連忙說:“我,我根本就沒有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鼓動的。”武則天立刻大吼一聲:“別說了!來人呀,把上官儀抓起來殺了!”上官儀就這樣被武則天殺死了。
唐高宗一共有八個兒子,武則天生了四個,別的妃子生了四個。別的妃子生的四個兒子是李忠、李孝、李上金和李素節。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把這四個兒子全都用各種辦法害死了。到了這個時候,唐高宗看到武則天的勢力越來越大,擔心唐朝的天下落在姓武的手裏,就決定讓太子李弘繼承皇位。
李弘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則天看出了唐高宗的打算,竟然用毒酒害死了李弘。接著,她又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李賢。最後,唐高宗隻好立李顯成了太子。
公元683年冬天,唐高宗得病死了,李顯登上了皇位,這就是唐中宗。不久,武則天廢掉了唐中宗李顯,把他降為廬陵王。然後,武則天讓自己的四兒子李旦當上了皇帝,這就是唐睿宗。但是,武則天根本不讓唐睿宗處理國家大事,一切全都由她作主。武則天已經掃除了自己登上皇帝寶座的所有障礙,還讓自己的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和一些親戚全都得到了很高的官職。她準備當皇帝了。
公元688年農曆五月,武則天在洛陽舉行了盛大的朝會。唐朝的都城是長安,她為什麼跑到了洛陽呢?原來,唐朝時期從唐高祖李淵到唐太宗李世民,一直都是把長安定為都城。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卻在長安的皇宮裏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她隻要一閉上眼睛,王皇後和蕭淑妃就會披頭散發、鮮血淋淋地出現在她的眼前,嚇得她隻能把腦袋縮在被子裏,哆哆嗦嗦地等著天亮。還有,長安城當時是一座擁有100萬人口的大城市,是亞洲當時最大的一座城市,可長安城附近的農田打出來的糧食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了。所以,武則天就一個勁兒地催促唐高宗把都城搬到了洛陽,從那兒以後,武則天就一直住在洛陽皇宮。
再說武則天在洛陽舉行的這次朝會,為的是慶賀“寶圖出世”,實際上是為自己登上皇帝的寶座做準備。原來,所謂的“寶圖”,隻不過是一塊石頭,那上麵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8個字,暗示武則天就是當今的“聖母”。其實,這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事先叫人在石頭上刻好字,然後指使一個叫唐同泰的人說是在洛水河裏得到的,獻給了武則天。
洛陽皇宮在隋朝時期有一座乾陽殿,李世民消滅隋朝、打進洛陽城的時候,叫手下的大將屈突通放火燒毀了乾陽殿。唐高宗在武則天催促下遷都洛陽時,在乾陽殿的舊址上,用了20年的時間重新修建了乾陽殿,並且改名叫做“乾元殿”。到了公元688年,武則天為了自己登上皇帝寶座的大典顯得特別氣派,下令拆毀了乾元殿,修建了一座明堂。
明堂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按照周朝沿襲下來的規矩,明堂應該修建在離宮城3裏以外、7裏之內偏僻幽靜的山溝裏邊,而且隻能是一間茅草屋。武則天卻不管這些,硬是下令在皇宮裏修建明堂,修建得豪華壯麗。這座明堂從拆毀乾元殿到建成,隻用了九個月的時間。這座明堂的屋頂是圓形的,在九條玄龍的圍繞當中,屋頂站立著一隻一丈多高的金鳳凰。隻見它昂首獨立,雄姿勃勃。這座明堂分成上中下三層,下層是正方形,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用的是青、白、紅、黑四種顏色,象征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層是正12邊形,供奉著十二生肖像,象征著十二時辰;上層是24根菱形大柱,象征著二十四個節氣。這座明堂真是富麗堂皇,光彩奪目,氣象萬千,所以武則天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萬象神宮”。
萬象神宮的前邊是皇宮的正門,叫做則天門。李世民打進洛陽的時候,把這座門樓也拆毀了。後來,唐高宗又重新進行了修建。這座門樓特別豪華氣派,雄偉壯觀。接著,武則天把它改成了“應天門”。
現在,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的一切工作,全都準備好了。
公元690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整個洛陽城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武則天在應天門前舉行了即皇帝位的登基大典。隻見她頭戴朱紅花冠,身穿黃色龍紋袞袍,身佩13環金玉革帶,神采奕奕,在金鼓齊鳴、百官朝賀當中,走向了萬象神宮,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她把唐朝改成“大周”,自稱“聖神皇帝”,把洛陽改成“神都”。那年,武則天67歲。
武則天當上皇帝以後,想了很多辦法發掘人才。她鼓勵地方官員向朝廷推薦人才,還允許人們自己推薦自己。凡是被推薦的人隻要經過試用的確很有才幹,很快就能得到重用。武則天還改進了科舉製度,並且親自進行考試。從那兒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製度開創了“殿試”。由於武則天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在她當皇帝的期間,湧現出一大批非常有才幹的大臣,如李昭德、蘇良嗣、狄仁傑和姚崇。這些大臣忠心耿耿,非常正直,幫助武則天處理國家大事,使得社會逐漸安定了下來,經濟也逐漸地繁榮了起來。
但是,這時候武則天想到,如果自己去世以後應該讓誰來繼承皇位呢?就是說,應該立誰為太子呢?她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想得到這個位置。狄仁傑看到這種苗頭,立刻出麵勸阻,建議武則天不能立他們為太子,而且態度特別堅決,根本不怕冒犯武則天。接著,狄仁傑勸武則天應該把廬陵王李顯召回來,立為太子。武則天想了又想,覺得狄仁傑的建議非常有道理,這才把李顯接回了洛陽,立他為太子。
武則天到了晚年越來越昏庸,生活也越來越糜爛,身邊有兩個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兄弟特別受到寵愛。武則天封張易之當了什麼司衛少卿,封張昌宗當了什麼雲麾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這樣的高官。武則天自從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以後,非常高興,整天在後宮裏和這兩個家夥鬼混,這兩個家夥整天陪著武則天尋歡作樂。武承嗣、武三思這些人為了得到武則天的歡心,想盡各種辦法對這兩個家夥溜須拍馬。他們甚至不敢叫這兩個家夥的名字,管張易之叫做“五郎”,管張昌宗叫做“六郎”。張易之和張昌宗仗著武則天的寵愛,到處橫行霸道,胡作非為。誰要是冒犯了這兩個家夥,他們就在武則天麵前胡說八道。結果,大臣們被這兩個家夥整得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掐造罪名 被誣“謀反”
公元703年農曆八月,有一天,洛陽上空忽然出現一片烏雲,緊接著就“劈哩啪啦”下開了冰雹。隻見冰雹下得又急又密,個兒還特別大,最大的如拳頭,小的也有雞蛋大小,城外田地裏的莊稼轉眼之間就全都被砸倒了,老百姓的房屋也被砸得漏的漏、塌的塌,還有好多人被砸得死的死、傷的傷,好不淒慘。沒想到,這場特別大的冰雹好不容易停住了,天上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刮起了狂風。隻見整個洛陽城內外天昏地暗,好不嚇人。
那個時候,人們特別迷信,封建統治者更是相信鬼神。風調雨順的時候,他們就大吹特吹什麼政通人和,天公作美。隻要一碰上災禍,他們就覺得這是天公對那些帝王不太滿意了,是對帝王的一種懲罰。這時候,武則天正坐在萬象神宮裏批閱著大臣們的奏折,冰雹砸得萬象神宮的屋頂“劈劈啪啪”一個勁兒亂響,狂風暴雨將宮中的樹木抽打得東倒西歪,“嗚嗚”怪叫。這一年,武則天已經快80歲了,身體十分虛弱。她連忙放下手中的奏折,走到宮門口,一看外邊的冰雹和狂風暴雨,心裏不由地感到一陣害怕:“哎呀!我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做出來的事情是不是讓天帝生氣了?我是不是活不長了?”武則天看了看宮外的風雨,又想:這場冰雹肯定會給人們帶來特別大的災難,那些對我不滿的大臣們肯定會借著這場災難說三道四,逼著我讓出皇位!武則天越想越感到害怕和悲傷,一下就病倒了。
皇宮裏的太醫們趕緊為武則天進行醫治。多虧太醫們精心治療,武則天養了將近半個多月,病情總算好了起來。她剛剛能夠勉強撐著身體處理國家大事,就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的一份密報,那上邊說:宰相魏元忠暗地裏勾結了一些大臣,想要謀反。他在武則天生病的時候,整天和這些大臣們秘密來往,商量著怎麼謀反,甚至對一個叫高戩的大臣說:“如今皇上年老體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我們得趕緊想一條出路,應該擁立太子李顯號令天下。到了那時,太子李顯重新當上皇帝,咱們這些人可就是元勳了。”那時候,狄仁傑已經去世了,魏元忠當了宰相。
魏元忠也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在唐高宗活著的時候,他曾經寫過一道奏折,說的是安定邊境、治理國家的策略,受到了唐高宗的讚賞。武則天當上皇帝以後,魏元忠在平定徐敬業叛亂的時候,又立下了特別大的功勞,受到了武則天的器重。魏元忠根本看不上張易之和張昌宗這樣來路不正的奸臣,幾次得罪過他們。
公元702年,魏元忠還在兼任並州副帥的時候,張易之家裏有一個家丁仗著主人的勢力欺壓百姓,搶男霸女,無惡不作,幹盡壞事,張易之卻根本不管不問。老百姓們恨透了他們,就到魏元忠那裏告狀。魏元忠立刻命令手下的士兵們把張易之的那個家丁抓了起來。
魏元忠心想:我如果經過審問定了這個家夥的罪,張易之肯定會前來說情,那樣事情肯定會沒有個結果。不行,我絕對不能輕饒了這個家夥!想到這兒,魏元忠叫人把那個家丁推上大堂,然後一聲令下:“來人呀,打他四十大棍!”兩個士兵馬上把那個家丁按倒在地,另外兩個士兵舉起大棍就狠狠地打了下去。結果,這個家丁隻挨了二十幾棍,就斷了氣。
張易之聽說自己的家丁被魏元忠活活打死了,氣得又是咬牙又是跺腳,恨不得一口活活地吃了魏元忠。不過,張易之知道要想整治魏元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隻好暫時忍了下來。
事隔不久,魏元忠又寫了一道奏折,交給了武則天。他在奏折上對武則天說:“陛下!為臣我受到先帝高宗的器重,又受到陛下的厚恩。所以,我不敢有半點私心雜念,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安危而有話不說出來,使得一些小人在陛下的身邊欺上瞞下。張易之和張昌宗這樣的人,隻知道對陛下阿諛奉承。他們唯一的本事就是彈琴唱歌,對安邦治國卻一竅不通。希望陛下能夠像古代賢明的君主那樣,親近有真才實學的正直人,遠離張易之和張昌宗這樣的小人。”武則天看完這道奏折,心裏非常不高興。
張易之和張昌宗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更加仇恨魏元忠,倆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一定要把魏元忠置於死地。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看到武則天生病以後,不了解外邊的情況,給魏元忠捏造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武則天本來就對魏元忠有些不滿,再加上她一直對魏元忠這種掌握實權的大臣一百個不放心,又一直擔心魏元忠想擁立太子李顯登上皇帝的寶座。所以,武則天看完張易之和張昌宗的密報,立刻傳下一道聖旨,派軍隊突然包圍了魏元忠和高戩的家,來了一個大搜查,想找到他們謀反的一些新的罪證。可是他們什麼也沒有搜查到。接著,武則天又傳下一道聖旨:“把魏元忠、高戩關進大牢!”
大臣們看到魏元忠和高戩被抓進了監牢,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生怕把自己牽連進去。
魏元忠被抓進監獄以後,感到特別納悶,不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麼罪,隻能靜靜地等著審問。
冒死直言,終獲流放
這一天,武則天終於要審問魏元忠了。她叫來幾個重要的大臣。然後派人把魏元忠押上了萬象神宮的大殿。魏元忠跪在地上,連頭都不敢抬,隻是偷偷地看了一眼武則天,隻見武則天端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兩隻眼睛放射出一道凶惡的光。整個大殿上鴉雀無聲,肅靜得連根繡花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
過了半天,武則天終於說話了:“魏元忠,你可知罪嗎?”魏元忠又趕緊磕了個頭,回答:“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可是,我實在是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呀!”武則天生氣地說:“好!現在,證人就在這裏,你還敢狡辯?魏元忠,我問你,我一直很相信你,可是你為什麼還要謀反?”魏元忠一聽,嚇得差一點兒沒癱倒了:哎呀,這可不是一般的罪過呀。如果確認下來,那是要殺死全家的。不過,他很快鎮靜了下來,歪著頭一看,站在旁邊的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臉上露出一股得意的冷笑。魏元忠的心裏全都明白了:一定是這兩個家夥在陷害我。他氣得咬了咬牙,猛地站了起來,高聲說道:“陛下!臣忠心耿耿,這是眾人和上天都可以作證的。我根本就沒有謀反之心,更沒有謀反的罪證。陛下,您一定是聽了無恥小人的胡言亂語。誰說我要謀反,我要和他當場對質。”武則天大吼一聲:“住嘴!魏元忠,你說誰是小人?我看你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說到這兒,她轉過身來對張易之和張昌宗說:“魏元忠要和你們當場對質,你們有什麼話就大膽地說吧。”
張易之往前走了兩步,衝著魏元忠說道:“魏元忠,你在某月某日那天,和高戩議論朝廷大事的時候說過要擁立太子登上皇位。你睜開眼睛好好地看一看,陛下的身體這麼健康,你作為一個大臣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是居心不良、企圖謀反嗎?”魏元忠立刻一字一句地說道:“我從來就沒有跟高戩議論過這樣的話。好,退一萬步說,就算我說過這樣的話,那麼你是怎麼聽到的呢?我說這種罪該萬死的話,總不會當著你們兄弟二人的麵兒說吧?”然後,魏元忠轉過身,對武則天說:“陛下!為臣對朝廷的忠心是沒有摻半點虛假的。您知道,高戩隻是一個小小的司禮丞。就算我要謀反,去和高戩聯絡有什麼用。高戩沒有多大權力,又沒有多大勢力,他能起什麼作用?所以,這就可以證明,張易之是在誣陷我。他的這種謊言編造得太不高明了。”
武則天聽了魏元忠的話,心裏也產生了懷疑,像魏元忠這樣文武全才的大臣,是很難得的呀,怎麼能隨便就處置了呢?想到這兒,她又問張易之和張昌宗:“你們說魏元忠謀反,有沒有什麼旁證呀?”
張易之本來以為誣告魏元忠謀反,武則天會不問青紅皂白就定了他的罪。沒想到,魏元忠剛才的這一番話倒占了上風。武則天又這麼一問,一下把張易之給問住了。張易之的腦門頓時冒出一陣冷汗。這時候,張昌宗急中生智地說道:“陛下!魏元忠謀反的事情,當然有旁證,這就是鳳閣舍人張說。”武則天立刻傳令:“來人呀!去召張說進宮。”張昌宗一聽,連忙說:“陛下!您的身體剛剛康複,還是應該多多注意保養,不能過份勞神。以臣之見,今天就到這裏,明天再繼續審問吧。”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裏非常高興:“好呀,還是六郎能夠體貼人。好,明天再審。”
魏元忠被押回監牢。大臣們退下了大殿。張易之擦了擦腦門的冷汗,衝著張昌宗微微一笑。他真是佩服張昌宗的機靈,剛才如果不是張昌宗的那些話,他今天可就太狼狽了。
這兩個家夥回到張易之的家,張易之納悶地問:“我說兄弟,你說那個張說是旁證,你跟他通過氣嗎?”張昌宗說:“沒有,我剛才在大殿上隻是急中生智想起了他。你別擔心,一來咱們和他都姓張,以前我曾經有意拉攏過他。二來,他很有才幹,是個聰明人,不會不懂得這當中的利害。今天晚上,我就派人找他去。”
當天晚上,張昌宗派了一個特別可靠的親信來到張說的家,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張說一聽,為難地說:“哎喲,哪裏有這件事情呀,我可不願意牽連到這個案子裏邊去。”張昌宗的那個親信又是威脅又是誘惑,沒完沒了地糾纏。張說心想: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我要是再不答應,他們還會去找別人,而且還會用各種辦法暗害我。我不如暫時答應了,等到了皇帝麵前再說。這樣,張說答應了下來。
第二天,張說來到皇宮,一邊等著傳喚,一邊想著見到武則天應該怎麼說話,心裏七上八下的。可是,武則天覺得身體還是有些不太舒服,就沒有審問魏元忠。有個叫宋璟的大臣看到張說這副心神不定的樣子,就問:“張兄!你好像有什麼心事兒吧。”張說跟宋璟是一對知心朋友,相互之間什麼話都說,他就把昨天晚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宋璟一聽,非常氣憤:“這兩個家夥簡直無恥到了極點。”可是,他又一想:自己和張說這樣的年輕官員,官職不高,根本不可能扳倒張易之和張昌宗這樣的人。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保存正直大臣們的實力,準備將來和他們鬥。可是,宋璟再一想:現在魏元忠這樣的大臣,連生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說什麼以後呢?自己這樣的小人物也隻能豁出性命來相救魏元忠了。想到這兒,宋璟問道:“張兄,你打算怎麼辦?”
“我想,如果不答應下來,自己倒是沒有什麼事兒了,卻很有可能遭到暗害。所以,我已經答應了他們。可到了皇帝麵前怎麼說才好,我就不知道了。”
“張兄呀!咱們倆人是知心的朋友,在這種至關緊要的時候,我有幾句話要告訴你。”
“宋兄,你就說吧。”
“我覺得,人生在世,生命和財富都沒有什麼,隻有名聲和正義是永恒的。這個案子牽連到了你,那麼你的大名將來一定會被寫在史冊上。我要是碰到這種事情,寧可死了,也要留下一個青白的名聲。就算咱們不在乎這種虛名,但也不能昧了自己的良心呀!萬一你因為堅持正義遭到不幸,我就要為你鳴冤,一定全力相救。我如果救不了你,就和你一塊兒去死!”
張說聽了宋璟的這一番話,非常受感動,一把握住了他的手,堅定地點了點頭。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著,久久沒有放開。
再說,魏元忠關在監牢裏,心裏一直在想:但願那個張說能夠說實話。可是,張昌宗當著皇帝的麵兒說張說可以作證,他們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那個張說也是姓張,保不住和他們沾親帶故呀!
過了兩天,武則天的身體好了,又開始審問魏元忠。魏元忠走上萬象神宮的大殿,跪倒在地。張說已經站在旁邊了。武則天張口就問張說:“張說!有人說,你曾經聽見過魏元忠和高戩說要謀反,有這麼回事兒嗎?”
張說一聽,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渾身哆哆嗦嗦,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他早就想好了,要用這個辦法逼著武則天讓他說出實話。魏元忠不知道張說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就有些沉不住氣了,高聲叫道:“陛下!張說和張易之串通一氣,共同來誣陷我。請陛下明察才是呀!”
張說一看,臉上裝出非常氣憤的樣子,對魏元忠說道:“住嘴!魏元忠,你身為宰相,怎麼能像大街上的小孩子一樣?誣陷罪名的話,是可以隨便說的嗎?現在當著陛下的麵兒,我怎麼敢說半句假話?你要知道,那可是要犯欺君之罪的。”張易之一聽,說:“張說,你在陛下麵前,如實地說吧,跟他費什麼口舌!”武則天也說:“對!張說,你就快快地把實情說出來吧。”
張說這才不慌不忙地說道:“既然陛下讓我說出實情,我隻好遵旨如實地說了。陛下!我根本就不知道魏元忠說過什麼謀反的話,也從來沒有聽見他和高戩說過什麼對您不尊敬的話。這就是實情,我敢用自己的性命來擔保!”
張說的話一下使武則天愣住了,張易之和張昌宗也愣住了,魏元忠更是愣住了。整個大殿上顯得一片寂靜。
過了好半天,張易之清醒了過來,對武則天說:“陛下!張說和魏元忠共同謀反。”
這時候,武則天的心裏早就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不過她什麼話也沒說,想看看他們往下怎麼個說法。
隻見張說還是不慌不忙地衝著張易之說道:“剛才,陛下讓我如實說來,你也是讓我作證如實說來。我說出了實情,你反倒誣陷我謀反?請問,你有什麼證據說我謀反?”張易之的眼珠轉了幾轉,想起了一件事情:“陛下!就在魏元忠剛剛當上宰相的時候,張說曾經稱魏元忠‘居伊周之地’。伊尹作為商湯手下的一個宰相,在商湯死了以後,曾經放逐了商朝王位繼承人太甲。周公是周朝大臣,曾經代替周成王管理國家大事。所以,張說的這句話明明是暗示魏元忠要把朝廷大權弄到手裏。這就是他和魏元忠合謀反叛的罪證。”張說聽了,微微一笑,還是不慌不忙地說:“陛下!事情是這樣的。魏元忠剛剛當上宰相的時候,我去向他表示祝賀。他說,身無一點功勞卻當上這麼重要的職務,心裏很不踏實,怕對不起您對他的厚恩。當時我對他說:‘您身居伊周之任,當之無愧。’伊尹和周公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忠臣,陛下不促使臣子們學習忠臣,那讓臣子們學習什麼呢?”
張說的這些話,句句在理,張易之和張昌宗被問得幹張著大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張說接著說:“張易之和我同姓同宗,所以讓我作證。我隻不過是個小小的鳳閣舍人,要是投靠了張易之,也許能升官;要是說出實話,也許連性命都保不住。可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臣子,就應該忠心耿耿為陛下效力,怎麼能當著陛下的麵兒說謊話呢。再說,我也怕魏元忠的冤魂找我算賬呀。如果陛下不信,我可以現在就擺下香案,對天明誓,如有半點謊言,立遭天報!”
張易之還想狡辯,武則天把手一抬,他不敢再說什麼了。
這時候,武則天心想:這件案子已經非常明白了,魏元忠是被張易之和張昌宗誣陷了。不過,這也是他自找的。如果魏元忠不攻擊他們,怎麼會有今天的這種事情。你魏元忠攻擊他們,不就是攻擊我嗎?於是,武則天開始說話了:“魏元忠,雖然不能證明你有謀逆的罪狀,可是也不能證明你沒有。好了,貶你為嶺南高要縣尉。”接著,武則天又下令把高戩和張說流放到了欽州。
一場驚心動魄的“謀逆”大案,就這樣收場了。
魏元忠在臨到高要縣以前,武則天想最後看他一眼。魏元忠來到萬象神宮,武則天默默地看著他,想說話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還是魏元忠靜靜地說了一句:“臣走了以後,陛下必定會想起臣的。”武則天問道:“這是為什麼?”魏元忠用手一指她身邊的張易之和張昌宗,說:“這兩個小人,以後必將要惹起災禍。”說完,魏元忠給武則天深深地行了一個大禮,轉過身走了。
魏元忠被貶到了高要縣,武則天手下沒有了得力的宰相,隻好任命張柬之當了宰相。
公元705年初,武則天已經81歲了,得了重病。張柬之就利用這個機會,在正月二十二日這天,帶領五百多個士兵,闖進長樂宮,殺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逼迫武則天把皇位讓給了太子李顯。李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還叫唐中宗。四月二十二日,大唐王朝正式恢複,武則天的大周王朝終於結束了。
公元705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在孤獨寂寞和悲憤之中,在洛陽萬象神宮的上陽宮裏永遠地合上了眼睛。
為官剛純正,忠至滅身冤
――顏真卿之冤
唐中葉,自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到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的79年裏,是唐朝從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轉變時期。這時,爆發了安史之亂,削弱了朝廷集權,形成了藩鎮割據。在朝廷與地方的矛盾中,宦官勢力乘機滋長,致使宦官專政成為唐中後期的重要問題之一。
本文這則冤案的主角顏真卿就是生逢當時。提起顏真卿,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恐怕還是以他的書法成就較為深刻。的確是這樣的,顏真卿在書法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就,他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顏真卿以善寫正書而聞名。正是文如其人,顏真卿為官之時也正是以正直敢言著稱。生逢亂世的顏真卿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這使他即使是落入敵手之中也毫不畏懼,正氣凜然。然而他的這種性格卻是和時勢格格不入的,顏真卿最後的含冤而死,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死得其所的他,永遠浩氣長存!
出身名門,為官剛正
顏真卿(公元708~785年),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是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的後代,唐初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從孫。顏真卿少年勤學,知識廣博,善寫文章,尤擅長書法。顏真卿以造詣超群的書法藝術名高天下,他善寫正書、行書。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吸取了前代和同時著名書家的長處,陸羽稱他的字體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他的筆法還師承了唐代書法家張旭,並請教過僧人懷素。他對筆法很有研究,“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特”。曾作筆法十二意。他以善寫正書而名垂後世,其書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
顏真卿在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曾為禮泉尉,又曾任臨川內史,在政期間使“文政大行”,頗受讚譽。後提升為監察禦史。一次,顏真卿出使到河隴地區,當時五原有一件冤獄,很長時間都沒能作出判決,顏真卿到河隴後,明察秋毫,案情終於大白天下,當時適逢天正早,顏真卿作出裁決後,天下了雨,五原郡的人稱之為“禦史雨”。以後,顏真卿又相繼擔任殿中侍禦史、東都畿采訪判官、武部員外郎等職。由於楊國忠怨恨他不歸附自己,把他調出京城,擔任平原太守。當安祿山謀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的時候,顏真卿以預防連綿大雨為由,修繕城防,召集壯丁,貯備糧食,而對外卻仍會集賓客文士,泛舟飲酒、賦詩,以免安祿山疑心。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朔一帶全部淪陷,唯獨平原城防守完備。在唐玄宗剛剛聽說爆發叛亂時,曾感歎地說:“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等聽到平原派來的使者奏報後,極為高興,對左右的人說“朕不知顏真卿形狀如何,所為得如此!”
安祿山攻陷了洛陽後,殺死洛陽留守李澄、禦史中丞盧亦、判官蔣清,派使者段子光將三人的首級向河北宣示,顏真卿恐怕人心動搖,就哄騙各位將領說:“我一向認得李澄等人,這些首級都不是他們的。”就腰斬了段子光,秘密收藏了三個人的首級。幾天後,用草結成他們的身體安葬,並設立靈位,大聲痛哭,他的部下更加擁護他。
顏真卿召募勇士,十天內共得一萬人,向他們宣布舉兵討伐安祿山。顏真卿為國家遭逢禍難失聲痛哭,勇士們都為之感動。安祿山派遣他的部將李欽湊、高邈、何千年等人把守土門。顏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用計謀殺死了李欽湊、高邈,活捉了何千年,送往京師。攻破土門之後,河北十七郡歸順了朝廷,共同推舉顏真卿為主帥,聚集了兵馬二十多萬,橫向貫穿在燕趙之間,阻絕安祿山的叛軍。朝廷任命顏真卿為戶部尚書,仍為平原太守,不久又加任為河北招討采訪使。
當時清河太守派使者李萼來向顏真卿請求援兵,顏真卿為他發兵六千,並征求他抵抗叛軍的意見。李萼出謀劃策說:“今聞朝廷使程千裏統眾十萬自太行東下,將出圻口,為賊所扼,兵不得前。今若先伐魏郡,斬袁誌泰,太守司馬垂使為西南主;分兵開圻口之路,出千裏之兵使討鄴、幽陵;平原清河合同十萬之眾徇洛陽,分兵而製其衝。計王師亦不下十萬,公當堅壁,無與挑戰,不數十日,賊必潰而相圖矣。”顏真卿表示讚同。於是傳令清河等郡,派遣大將李擇交、副將範東馥、和琳、徐浩等人進兵,與清河、博平五千人聯兵駐紮在堂邑。叛軍袁知泰派其部將率二萬人前來交戰,被打得大敗,斬首一萬多人。
肅宗在靈武即位後,顏真卿多次派使者奏報情況。肅宗任命他為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河北采訪招討使。當時軍費枯竭,李萼建議他收景城鹽利,讓各郡分別上繳,才解決了軍費問題。
安祿山乘虛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各郡再次被叛軍攻陷,唯獨平原、博平、清河三郡依然固守,但人心動搖不安,形勢危急,局麵難以挽回。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顏真卿隻得棄城率眾渡過黃河,經過江、淮、荊襄輾轉來到鳳翔,朝見肅宗。肅宗下詔任命他為憲部(刑部)尚書,不久,又加任禦史大夫。在任官期間,顏真卿對於一些不守禮法的官吏加以彈劾。“軍國之事,知無不言”,因而受到宰相的忌恨,被從朝廷排擠出去,任馮翊太守,後改任為蒲州刺史,又被禦史唐旻所誣陷,貶為饒州刺史。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顏真卿任浙西節度使。當時淮南節度使劉展將要謀反,顏真卿事先做好了防備。都統李峘認為這是製造事端,進行非議。朝廷就征召顏真卿為刑部尚書。後來,劉展果然謀反,而李峘則逃奔到江西。顏真卿到朝廷後,宦官李輔國假傳詔令將玄宗遷到西宮,顏真卿率領百官上表請問起居,為李輔國所痛恨,被貶為蓬州刺史。
代宗即位後,任命顏真卿為利州刺史,還沒來得及上任,隨即又改任為吏部侍郎。後又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沒有上任,改任為尚書右丞。代宗從陝州回到長安,顏真卿請先拜謁陵廟而後還宮,宰相元載對此有所非議。沒多久顏真卿改任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封為魯郡公。當時元載援引私黨,害怕朝臣論奏他的過失。就讓百官凡是要論事先告訴長官,長官再告知宰相,然後上奏皇帝。顏真卿就此上書給代宗,指出:“今陛下欲自屏其耳,使不聰明,則天下何望焉?”認為:“今天下瘡痏未平,幹戈日滋,陛下豈能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了忠諫呢?……如今奏言到宰相那裏就不往上奏了,禦史台作條目,不得直接進言,從此人們就不再奏事了。天下之士,鉗口結舌,陛下便以為無事可論了,豈知他們是畏懼而不敢進言。臣以為如今的時事,曠古未有,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後悔就來不及了。”言詞非常激切,於是中人抄寫內本,傳播於朝廷內外。後來顏真卿掌管太廟時,指出祭器不整齊,元載認為是誹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被貶為峽州別駕,繼而改任吉州司馬,後又提升為撫、湖二州刺史。
元載被處死後,在楊綰的推薦下,代宗召回顏真卿,任他為刑部尚書。代宗去世時,顏真卿被任命為禮儀使。德宗即位後,楊炎為宰相,因顏真卿耿直而厭恨他,改任顏真卿為太子少傅,仍為禮儀使,表麵上給予尊寵,實際上是奪取了他的實權。
“忠至滅身”,三軍痛哭
盧杞專權時,忌恨顏真卿的耿直,改任他為太子太師,免去了禮儀使之職,並想把他排擠出朝廷,安排到方鎮。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後,攻占了汝州。德宗向盧杞問計。盧杞回答說:“希烈為年輕的驍將,恃功驕慢,將佐都不敢靠進他,所以就得派一名儒雅的重臣,帶著皇上的聖澤,為其直陳逆順禍福,希烈必革心悔過,這樣就可以不必勞費軍旅了。顏真卿乃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這事非他莫屬。” 德宗表示讚同,於是命令顏真卿到許州安撫李希烈,詔令下達後,整個朝廷都大為震驚。李勉聽說後,認為失去一位元老會給朝廷帶來恥辱,秘密上表,請求留下顏真卿,又派人攔路截留他,沒有來得及。顏真卿乘驛車來到東都洛陽,河南尹鄭叔則認為此去難免一死,勸他稍作停留,等待朝廷後發的命令,顏真卿認為君命不能回避,毅然前往。
剛到許州時,顏真卿要宣布詔旨,李希烈指使養子一千人環繞著他謾罵並拔出刀劍對著他,作出要分割他、吞食他的恣態。顏真卿紋絲不動,麵色不變。李希烈急忙上前用自己的身體遮擋住顏真卿,喝令眾人退下。把顏真卿安排在館舍中以禮相待,但逼迫他上表朝廷,洗刷自己的罪過,顏真卿沒有聽從。
當時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等河北藩領主帥各自稱王,他們派遣使者向李希烈稱臣,勸他稱帝。李希烈就召顏真卿來看,說:“今四王遣使共舉事,不謀而同,太師觀此事勢,豈吾獨為朝廷所忌無所自容邪!”顏真卿反駁道:“此乃四凶,何謂四王,相公不自保功業,為唐忠臣,乃與亂臣賊子相從,難道想與他們一同覆滅嗎!”李希烈聽了很不高興。過了幾天,李希烈又讓他與四鎮的使者一同參加宴會,四位使者說:“久聞太師重望,今都統(李希烈)將稱大號而太師適至,是天以宰相賜都統也。”顏真卿斥責他們說:“是什麼宰相!你們知道顏杲卿嗎?他是我的堂兄。安祿山謀反後,他首舉義兵而被害,詬罵不絕於口。我今年已經快八十了,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後已,豈能受你們誘脅呢!”四鎮使者不敢再說話。李希烈於是將顏真卿拘禁起來,命令十名士兵看守館舍,在庭院中挖了一個坑,揚言要活埋他。顏真卿泰然自若,見到李希烈說:“死生已定,何必多端,隻需要一把劍就夠了,那樣豈不是也讓李公省事了嗎!”李希烈隻是向顏真卿謝罪。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三月,荊南節度使張伯儀在安州被李希烈擊敗,失去旌節。李希烈派人把旌節和俘虜帶給顏真卿看。顏真卿見後號啕大哭,跌倒在地,氣絕而複蘇,從此不與人說話。後來李希烈的大將周曾等人謀劃襲擊汝州殺死李希烈,尊奉顏真卿為節度使。事情泄露,李希烈將顏真卿拘送到蔡州,顏真卿考慮必死無疑,於是寫好了遺書、墓誌、祭文。李希烈僭越稱帝時,派人問他稱帝的儀式。顏真卿回答說:“老夫已經老了,曾掌國禮,所記的隻有諸侯朝覲皇帝的禮儀。”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唐軍重振,李希烈擔心蔡州發生變故,就派他的部將辛景臻、安華來到顏真卿所住之處,在院庭中堆滿了柴草,澆上油,對顏真卿說:“既然你不能歸降,就自己焚身吧!”顏真卿起身投向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製止了他。七月,德宗車駕回到了長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由於參與了朱泚的叛亂,被處死。李希烈聽說後極為憤怒,就在八月三日,派中使與辛景臻等人將顏真卿縊死,時年77歲。
顏真卿的被害,在朝野引起了很大反響,三軍為之痛哭,德宗停止朝見五日,諡號為文忠,下詔稱他:“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誌……拘脅累歲,死而不撓。”
同歸善理財,殊途遭冤獄
――劉晏、楊炎之冤
唐中期以來,各種社會矛盾迅速發展,吏治腐敗,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或賦斂不一,或征發過多,造成“士民皆衣紙”的淒慘景象。而貴族則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玄宗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沒有限極。唐玄宗後期,唐朝邊鎮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各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形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並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曆時七年多,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河南一帶“人煙斷絕,千裏蕭條”。自此,唐王朝由盛轉衰。在這種“天下戶口,什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的情況下,劉晏臨危受命,擔當起了唐朝財政要職。
楊炎與劉晏同一時期,二者都是唐朝中期著名的理財家,也都死於冤獄。不同的是,楊炎害死了劉晏,後又被盧杞所害。因此,劉晏與楊炎之死當是中國古代冤獄中的典型。
劉晏理財,挽救時局
劉晏(公元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劉晏少有才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到泰山舉行祭祀天地大典,年僅11歲的劉晏到玄宗駐地獻上自己作的賦。玄宗見其年幼,十分驚奇,命丞相張說當麵考試劉晏。試後,張說回稟玄宗,認為劉晏很有才華,“是國家的祥瑞”。這樣,劉晏被授官秘書省正字。此後,劉晏名重一時,被稱為“神童”,公卿們爭相與之結交。劉晏於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任夏縣(今山西夏縣)縣令,後任溫縣(今河南溫縣南)縣令,因政績顯著,遷升侍禦史。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劉晏奉詔出任度支郎中兼侍禦史,領江淮租庸事。此後,劉晏長期擔任唐朝理財要職,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以左仆射兼判度支的身份獨立總領唐朝財政。在劉晏參與或主持唐王朝財政工作的二十餘年中,唐王朝瀕臨崩潰的社會經濟得以複蘇,使唐王朝暫時度過了由“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危機。唐代宗曾把劉晏比作蕭何,後人也給予劉晏以高度評價:“故論中國的理財家,管子而後,晏一人而已。”
劉晏理財思想的精髓在於“以養民為先”。他認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並在這一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的思想下,采取了一係列理財措施。
首先,發展漕運。“安史之亂”使交通運輸遭到嚴重破壞,南糧北運幾至中斷,當時曾有“一鬥錢一鬥米”之說。嚴重的糧荒也威脅到京師,長安的米價由鬥米二百錢飛漲到一千五百錢,即便皇宮的禦膳房也是有上頓而無下頓。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江淮的糧食運不進來。
當時,關中一帶所產糧食不能滿足京師所需,大量的糧食需從東南地區調入。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是隋朝開鑿的運河,但由於河道年久失修,東南地區所產的糧食和財物均無法運人長安。因此,快速、有效地解決糧食問題就成為平滅叛亂、解決唐王朝危機的關鍵。
劉晏為解決糧食和物品的運輸問題,進行了行程達千餘裏的實地考察。在比較了多個方案的利弊之後,認為疏通漕運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因為漕運疏通後,可以減輕京師及其周邊百姓的賦稅、徭役,恢複漕運河道沿岸周邊的社會經濟秩序。同時,京師解決了糧荒,還可以對各地藩鎮及周邊少數民族起到震懾作用。為此,劉晏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漕運的恢複工作:
一是疏通運河,多建船場。劉晏指派大量兵丁疏通河道,“分黃河水入通濟渠”,從而使運河河道得以疏通。同時,在江蘇儀征縣修建了10個船場,在較短時間內建造了兩千艘每船可運糧上千石的大型船隻。此外,劉晏改變了船工的征召辦法,將以往無償強征民夫的辦法改為雇傭法,以此調動船工加入漕運的積極性。
二是因地製宜,分段運輸。以往的漕運是直達運輸法,即在每年早春將船隻集中到揚州,裝糧後於四月渡淮河入汴水,在淺水中行駛一個多月後抵黃河口。由於此時正值汛期,須等到8、九月才能由汴水入黃河,並在進入黃河後換船換人。這種運輸方式既耗時又費力,且糧食損耗較多,每石糧在運抵京師時隻剩八鬥左右。針對這一弊端,劉晏改用分段運輸法,即江南船不進入汴水,汴水船不進入黃河,黃河船不進入渭水,各段運輸船隻完成本段運輸後即行返回。各河段銜接處設立糧倉,專管起運貯存糧食。同時,加強對船運的組織領導,“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為保障漕運安全,在漕運沿途派兵護送。
三是麻袋裝運,減少損耗。以往漕運的糧食是散裝,既不便於裝也不便於卸。劉晏則令改散裝為麻袋裝運,從而既加快了裝運速度也減少了損耗。
四是改私運為官運。以此降低成本,也便於對漕運的管理。
在漕運疏通後,“自是關中雖水旱,物不翔貴矣”。
其次,振興鹽業。“安史之亂”前,每鬥鹽價不超過十錢,而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則上漲到一百一十錢。鹽價飛漲雖然一方麵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另一方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使社會矛盾加劇。
劉晏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鹽錢轉運使。之後,劉晏對鹽法進行了改革。
一是廢除食鹽產銷由官府壟斷的政策,實行民產、官運、商運商銷。劉晏在鹽場設鹽官監督鹽民產鹽,由政府收購並加入鹽稅後就地賣給鹽商,再由鹽商另行銷售。這樣,由於政府控製了食鹽的貨源和批發環節,從而堵塞了鹽商投機倒把的渠道。同時,僅在食鹽產地設置鹽官,以往各州縣所設鹽官被取消,既減少了開支,也避免了官多擾民的狀況,還使唐初因開放鹽鐵而不予征稅的情形得以改觀。
二是設立“常平鹽倉”和實行“以絹代錢”法。為防止鹽商在缺鹽地區哄抬鹽價,劉晏把官鹽運到各地貯存。在發生鹽荒時,由官府將貯存的食鹽“減價”出售,此稱“常平鹽”。劉晏設立的“常平鹽倉”有幾十個,分布在交通要道上,貯備食鹽二萬餘石。這一做法既可保證政府的稅收,又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三是精簡鹽務管理機構。劉晏針對以往全國各州縣均設置鹽官的做法進行鹽務管理機構的裁撤,隻在少數鹽區保留鹽官。同時,撤銷非重點產鹽區的鹽院。全國隻保留十個鹽監和四個鹽場,負責管理和收購食鹽以及食鹽的中轉和推銷。此外,在主要城市設立十三個專門辦理鹽務的巡院,負責管理食鹽的銷售市場,打擊鹽商的不法行為,並向鹽戶傳授製鹽技術、提供製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