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文化研究的再思考(2 / 2)

我這樣說,也可能有人會認為是調和矛盾,將南、北不同的遠古文化“一鍋煮”。我的回答是,非也!應知道,炎黃文化都是遠古時代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如前所引述的“成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創造、進取與融合的指代符號”。雖因地域環境不同,創造了南北有異的不同文化序列,卻是不同中有大同,“和而不同”。和諧社會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史前遠古時代。這正是研究炎黃文化的現實意義表征之一。

關於炎帝文化曆史階段,同中有異,異中求同,並非空穴來風。除上述看法之外,還可舉出考古學新的研究加以印證。在2003年出版的王仁湘著《中國史前考古論集》王仁湘:《中國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內,有“關於中國史前一個認知體係的猜想——彩陶解讀之一”的長篇論文,對史前的“旋紋”彩陶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研究。“旋紋”彩陶分布之廣,令人驚歎!北至遼寧、內蒙古,南達閩、台,東到山東、江蘇,西界甘、川,幾乎遍布中華大地。文章最後認定:“我們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進行了重新解讀,認定了過去沒有確認的旋紋,並且通過初步研究,認為旋紋涉及中國史前時代已經形成的一個傳布極廣的認知體係。……旋紋圖案可能隱含著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共有的認知體係。……旋紋從一時一地形成,在完成起源的過程後,迅速向周圍傳播,以不變的方式或變化的方式流傳,幾乎覆蓋了中國史前文化較為發達的全部地區。這不單單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傳播,而是一種認知體係的傳播。正是由旋紋圖案的傳播,我們看到了中國史前時代在距今6000年前後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認知體係”王仁湘:《中國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88-489頁。

上麵我較長地引述了論者的這段話,因為它切合了我所論述的主題,即:既承認炎帝和炎帝文化有一個發源地(即上述第一點新論),又必須看到炎帝文化是中華遠古文化的總體代表,旋紋圖案就是炎帝文化由北地起源後向中華大地的傳播,同時處於南北各不同係統的炎帝文化先民們又有著因地製宜的獨立創造。因之,炎帝文化的南係說和北係說都同樣可以成立。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早在史前時代就已啟幕,炎帝文化、炎黃文化就是這種多元一體格局的總體象征。這是追溯中華遠古文化引以自豪的認識,這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又和諧一體的曆史淵源!

行文到此,我對於炎帝文化再思考的看法已基本上予以闡明,因論文截止日期已到,暫不展開詳細論述。末了,我應再一次感謝寶雞炎帝研究會的領導和學術同仁,讓我有機會赴會學習、考察,並作出進一步的思考,否則是難以寫出此文的新認識的。特以此文感謝學術同仁的幫助,並請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