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研究熱的哲學反思(1 / 3)

孔潤年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炎帝研究的熱潮已持續了十多年,突出表現為參與炎帝研究的專家學者多,學術活動多,研究成果多。反思現實是哲學的重要功能。利用這一功能反思一下炎帝研究熱現象很有必要,其實這也是從宏觀上對學術研究的經驗總結和理性指導。

一、炎帝研究熱的特點

在中國曆史上的祭祀活動中,一直存在著重黃帝、輕炎帝的現象。“重黃輕炎”的價值取向不僅表現在官方的祭祀活動中,而且也影響到學術研究和民間祭祀。相對於這種曆史背景而言,近十多年來炎帝研究熱的出現本身就是個特點,因為它表征著“重黃輕炎”向“炎黃並重”的轉變。具體說來,近十多年來的炎帝研究熱有以下三個特點:

1.民間性

炎帝研究熱以民間祭炎活動的普遍出現為前提,反過來又以學術研究活動支持著民間祭炎活動。誠然,一些地方的祭炎活動是以地方政府的名義進行的,包括學術研討在內的炎帝文化節,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現象都不能掩蓋炎帝研究和祭炎活動的民本性或民間性本質。因為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群眾參與始終是祭炎活動和炎帝研究的基礎。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上層祭黃,下層祭炎,或者說官方祭黃,民間祭炎的文化現象的出現。

2.經濟性

開發旅遊,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的初衷推動了祭炎熱和炎帝研究熱的興起。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地方就明確提出了“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口號。由於這個口號把文化建設邊緣化、工具化而引起一些人的批評,後來也就沒有人明確這麼講了。可是,在炎帝文化活動包裝下的經濟目標並沒有根本改變。這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活動的市場化運作機製不無關聯,因而也是可以理解的。炎帝研究和祭炎活動的經濟特征,不隻表現為直接的經濟利益追求,還表現為炎帝偶像的經濟性質。按照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述,炎帝和黃帝都可尊稱為“人文始祖”。但是,他們的具體內涵又是有區別的。即黃帝被認為是開創了華夏族大一統局麵的“政治始祖”,炎帝則被認為是發明農業、農具、手工業製品、醫藥、市場等的“經濟始祖”。正因為如此,後世出現官方更重視黃帝,民間更重視炎帝的現象才不難理解。

3.尋根性

尋根問祖,不僅是學術層麵的問題,更是廣大群眾的文化心理認同問題。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融合各少數民族形成的。漢族源於華夏族。炎帝、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所以,從血緣和文化上,就可以將中華民族溯源到炎黃。因而,“炎黃子孫”才成為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共識。對炎帝的尊崇、祭祀,在曆史上雖沒有對黃帝的尊崇、祭祀那麼重視,但也有一些記載。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所說,神農最先懂得使用地力,種植五穀蔬菜,因而成為農業始祖,被尊奉為“地皇”。夏商以來,就開始有了祭祀農神,祈求五穀豐登的典禮。戰國時,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史記·封禪書》,首開官方祭炎活動。據《舊唐書·禮儀誌》載,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曾敕建三皇五帝廟祀神農。北宋剛一建立,宋太祖便讓其官員尋訪“炎帝陵”,在酃縣(現湖南炎陵縣)禦祭,“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曹敬莊:《炎帝與炎帝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頁。清朝康熙帝也派大臣到酃縣的炎帝陵祭祀過。另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炎帝故裏和炎帝陵在陝西寶雞。在曆史上對炎黃二帝的“認祖”現象,不僅存在於華夏·漢民族,而且一些非華夏·漢民族亦予以認同。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地處長江上、中、下遊的蜀、巴、楚和吳、越被中原稱為蠻越,而此時也紛紛認同華夏,甚至自稱黃帝、炎帝苗裔之正宗。霍彥儒:《炎黃二帝與中華民族凝聚力》,《漢文化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195、199頁。從春秋戰國的“炎黃苗裔”,司馬遷的華夷諸族“共祖”,至今日的“炎黃子孫”,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炎黃二帝在中華民族中的“共祖”地位已被廣泛認同。關於炎帝與黃帝的關係,學術界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他們是同時代人,並且一起打過仗;也有人認為炎帝時代早於黃帝時代,這後一種觀點越來越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因此,人們尋根問祖的學術研究領域,已不能局限於黃帝時代,而更需要上溯到炎帝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