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炎黃二帝是海內外華人尊崇的人文初祖,以炎黃二帝為象征的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對於存在了五千年的炎黃文化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對於持續了一百年的炎黃文化研究進行回顧與總結同樣必要。目前,綜述炎黃文化研究狀況的文章僅有魯諄的《世紀之交的炎黃研究與中華文化》魯諄:《世紀之交的炎黃研究與中華文化》,《炎黃文化研究》第6期,第91-98頁。該文對清末和當代的“炎黃熱”進行了回顧;對炎黃的真實性,炎黃時代的創造功績,炎黃的活動區域,炎黃的曆史地位,“炎黃子孫”的含義及對“炎黃文化”的理解等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對炎黃研究有關文獻的整理,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及炎黃文化知識的普及提出了希望。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對百年來的炎黃文化研究進行係統地梳理,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本文的綜述對象以狹義的炎黃文化研究為主,兼及廣義的炎黃文化,即中華傳統文化;以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主,兼及港台和海外學者的成果;以當代的研究成果為主,兼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由於筆者的能力有限,占有的資料也有限,所以難免有疏漏欠妥之處,敬請方家同仁補正。
一、炎黃文化研究的回顧
炎黃文化萌生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黃時代。炎黃文化研究發軔於戰國時期,真正開始於20世紀初,興盛、繁榮於改革開放以來。炎黃文化研究的曆史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時期。
1.從先秦到清末以前是炎黃文化研究的準備期和奠基期。這個時期有關炎黃文化的資料以及帶有學術研究意味的論著,為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西周末期到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對炎帝、黃帝事跡的記載,如《尚書·呂刑》、《逸周書·嚐麥》等。戰國時期諸子紛紛論說炎黃以宣傳己見,《左傳》、《國語》、《世本》、《竹書紀年》、《莊子》、《孟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呂氏春秋》等都對炎黃有所記述。戰國時期炎黃受到普遍尊崇,尤其是黃帝已經成為各族尊奉的共祖。《史記·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齊威王在陳侯因次月敦上刻有“高祖黃帝”字樣的銘文。《國語·周語》:“夫亡者豈係無寵,皆黃、炎之後也。”《莊子·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西漢初年,以道為主兼取百家的黃老術盛極一時,黃帝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百家言黃帝”的局麵。司馬遷順應大一統的需要,“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梳理華夏統緒,整合炎黃文化。《史記》開篇即為“學者所共術”的黃帝列傳,並把黃帝尊為各族共祖,對後世綿延不絕的尊黃現象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炎黃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定下了基調。
從魏晉南北朝至清末以前,炎黃文化繼續得到充實和傳播。炎黃文化與農耕文化、道教文化的關係更為密切。曆代學者對炎黃時有論說與爭辯,如歐陽修、劉恕、崔述等都對“三皇五帝”一說提出質疑,開創了後世疑古思潮的先河。
2.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炎黃文化研究的成型期和發展期。這一時期炎黃文化研究全麵展開,形成了以清末的革命派及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派為代表的兩個高潮
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排滿反清、抵製歐化,將中國傳統的夷夏觀與西方民族主義結合起來,推崇黃帝為漢民族始祖和中國國魂,出現了劉師培的《黃帝紀年論》、《攘書》、黃節的《黃史》、陶成章的《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夏曾佑的《最新中學中國曆史教科書》等論著。參見梁景和:《論清末尊黃思潮》,《炎黃文化研究》第6期;高強:《清末革命派尊黃現象述論》,《安徽史學》2001年第4期。這一時期開創了用近代方法研究炎黃文化的先聲,故而我們視其為炎黃文化研究全麵展開的起點。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清末炎黃文化研究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很強,存在著大漢族主義、“黃帝西來說”等偏差。
民國時期是炎黃文化研究較為活躍的時期。受疑古思潮和抗日戰爭的影響,出現了顧頡剛、呂思勉、羅根澤等主編的《古史辨》、於右任主編的《黃帝功德紀》、錢穆的《黃帝》、蒙文通的《古史甄微》、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等一批與炎黃文化相關的論著。這一時期的研究雖然受到民族危機的影響,但總體來看學術性較強。這一時期炎黃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於疑古派考辨炎黃及其時代,揭開炎黃身上的神秘麵紗,但確有矯枉過正、過分否定之弊端,從而降低了炎黃文化的應有價值。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炎黃文化研究經曆了由熱趨冷直至沉寂,再度趨熱直至繁榮的過程
從1949年至1965年,炎黃文化研究的成果雖不及民國時期那樣多,但仍在繼續。徐旭生的名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於1960年再版就很能說明問題。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動向是研究者普遍運用唯物史觀和社會形態說來指導研究。
從1966年至70年代末,大陸的炎黃文化研究同其他學術研究一樣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陷入停頓狀態。倒是台灣學者李宗侗、王恢、李濟、張光遠、楊希枚、王仲孚等有相關成果問世李宗侗:《炎帝與黃帝的新解釋》,《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9年版第39本,上冊;王恢:《黃帝故邑考》,《文藝複興》1970年版第5期;李濟:《中國上古史待定稿·史前文化的鳥瞰》,《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2年版;張光遠:《從考古發掘與經籍古史的印證論有熊氏黃帝》,《故宮季刊》1975年版第10卷;楊希枚:《〈國語〉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傳說的分析(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集刊》1963年版第34本;《〈國語〉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傳說的分析(下)》《清華學報紀念李濟先生七十誕辰論文集》1976年版;王仲孚:《黃帝製器傳說試釋》,《台灣師大曆史學報》1976年版第4期;王仲孚:《神農氏傳說試釋》,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從80年代初至今是炎黃文化研究最活躍、最繁榮的時期。具體表現在相關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學術會議和紀念活動頻繁舉行,研究成果大量出現。研究炎黃文化的學術團體遍布全國各地,如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陝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各地市縣乃至鄉鎮也有不少類似團體,如(陝西)寶雞炎帝研究會、(寶雞)鳳翔炎黃文化研究會、(鳳翔)槐原女登(傳為炎帝之母)研究會等。眾多學術團體聚攏了一批熱心炎黃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業餘研究者,為炎黃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研究炎黃文化的多為民間學術團體,鮮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僅湖南省社科院設有炎黃文化研究所。炎黃文化的研究者較為分散,且附帶研究者居多。
在各地炎黃文化研究團體的積極組織下,以炎黃文化研究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頻頻舉行。據筆者粗略統計,10餘年間僅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就有20多次,出版的論文集近20種。各地祭祀炎黃的活動不斷升溫,陝西黃帝陵、湖南炎帝陵、陝西寶雞炎帝故裏、湖北隨州神農故裏、山西高平炎帝故跡、河南新鄭黃帝故裏、浙江縉雲黃帝故跡等地,近年來每年都要舉行紀念活動。
在當代炎黃文化研究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居功至偉。1991年5月正式成立的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周穀城、蕭克、費孝通等幾任會長的領導下,出版了《炎黃文化研究》共12期(輯)《炎黃文化研究》創刊於1994年,前10期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炎黃春秋》雜誌增刊,從2004年起改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兩輯,先後與各地聯合召開了以“炎黃文化與民族精神”、“炎黃文化與現代文明”、“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炎黃文化與閩台文化”、“炎黃文化與河洛文明”、“黃、炎、蚩三祖文化”、“炎帝文化與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極大地推動了炎黃文化研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數十位專家學者,曆時近八載編纂的八卷本《炎黃彙典》,於2002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炎黃彙典》輯錄了炎黃二帝及其時代的資料共計400多萬字,近500幅照片。全書包括《史籍卷》、《方誌卷》、《祭祀卷》、《文論卷》、《考古卷》、《詩歌卷》、《民間傳說卷》、《圖像卷》,是目前輯錄炎黃資料最豐富的,為促進炎黃文化研究的發展提供了資料保障。
近年來炎黃文化研究的繁榮得益於“四個重視”。一是國家重視。麵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麵對全球化的大潮,需要利用炎黃文化這樣的傳統資源來激發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精神。二是地方重視。各地希望借助炎黃文化來提升本地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招商引資,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三是民眾重視。中國人素有“慎終追遠”、“法祖敬宗”的傳統,炎黃祭祀熱反映了廣大海內外華人“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民間信仰。四是學者重視。專家學者之所以重視炎黃文化研究,是因為炎黃文化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及複興息息相關。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了炎黃文化研究的繁榮景象,產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二、炎黃文化研究的成果
1.炎黃二帝是人還是神?
古代中國的多數學者都把炎黃二帝視為人文初祖和遠古帝王,對炎黃傳說的真實性篤信不疑,但亦有個別學者提出過疑問。據《大戴禮記》載,孔子的弟子宰我曾問於孔子:“昔者予聞諸榮伊令,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屍子》上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問其師:“古者黃帝四麵,信乎?”北宋學者劉恕在《資治通鑒外紀》裏說:六經“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1923年,顧頡剛在給錢玄同的信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竟成了轟炸中國古史的一個原子彈”②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8頁,掀起了一股猛烈的疑古思潮。顧頡剛等人將東周以前的中國曆史視為偽史,斷定“神農、黃帝不過是想象中的人物”②,徹底否定了炎黃傳說的真實性。以至於有學者說:“今天凡是有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帝係姓》、《晉語》、《帝係》、《五帝本紀》,與《三皇本紀》等古籍所載的中國古代史是靠不住的,從黃帝到大禹的帝係是偽古史”。“如果我們把黃帝當作先殷的曆史人物或部落酋長,甚至於當作華夏族的始祖,豈不是上了東周時代人的當?”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251、254頁。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增加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充分肯定疑古思潮對衝決封建羅網,廓清古史迷霧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其徹底否定包括炎黃在內的上古曆史的做法提出批評早在疑古思潮盛行之時,王國維、錢穆、柳詒徵、劉掞藜、胡堇人、李濟、張蔭麟等就對疑古觀有過批評,當代批評者更眾。如今多數學者相信,“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曆史方麵的質素、核心,並不是向壁虛造的”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頁。李學勤認為“炎黃二帝以及其後裔的種種傳說都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頁,呼籲“走出疑古時代”。張岱年指出:“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疑古思潮興起,懷疑上古傳說,把堯、舜、禹的曆史真實性都否定了,炎黃更不在話下了。現在,到了九十年代,學術界大力宣揚炎黃偉績,這可以說達到了否定之否定,這是對於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輕易否定上古傳說的矯正。”張岱年:《炎帝黃帝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炎黃文化研究》第1期。
受疑古思潮及西方神話學的影響,茅盾於1928年提出了在殷周以前中國存在著一個大規模的“神話曆史化”的過程的假設茅盾:《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頁。“神話曆史化”的假說影響深遠,至今仍被許多中國學者奉為圭臬。按照“神話曆史化”的思路,炎黃堯舜等原本都是神,後來被曆史化而轉變為人。以往學者在探討炎黃二帝虛構說的原因時,大多歸因於“層累說”,卻忽視了“神話曆史化”假說的影響。早在20世紀40年代,錢穆就指出“神話有起於傳說之後者”錢穆:《國史大綱》上冊,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第55頁,“人的神化,神的人化”兩種現象並存錢穆、姚漢源:《黃帝》,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22頁。張岱年說:“近來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者認為堯舜是神話人物,後來轉化而為曆史人物,是神的人化。我則認為,從先秦諸子的記述來看,堯舜禹本來是曆史人物,後來《山海經》等把堯舜轉化為神,毋寧是人的神化。”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張岱年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15頁。張岱年此處雖然說的是堯舜,但筆者認為放到炎黃身上同樣適用。錢穆、張岱年隻是提出一種觀點,並未展開論證。常金倉、江林昌兩位學者則彌補了這一缺憾。常金倉著重從理論視角對“神話曆史化”假說進行辨析,他認為“‘神話曆經史化’本是在進化論指導下忽視文化多樣性的錯誤假定”,中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話曆史化’,倒是十足的‘曆史神話化’了。”常金倉:《中國神話學的基本問題:神話的曆史化還是曆史的神話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江林昌主要從文獻的角度進行考辨,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國語》、《左傳》及有關青銅銘文所記的‘黃帝’,是有曆史依據的,黃帝是華夏各族的共同遠祖,是真實的曆史巨人。……從戰國末年開始,另有一係文獻則將黃帝神化,可謂是神話黃帝文獻。”江林昌:《中國首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1年第4期。兩文相得益彰,從根本上否定了“神話曆史化”假說,肯定了炎黃二帝的真實性,證明“幾千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黃帝,正是曆史上真正的黃帝與傳說神話了的黃帝的統一體。”張豈之:《論陝北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何炳武:《黃帝與中華文化》,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頁。
2.炎帝、黃帝釋義
先來看學者們對“帝”字初始含義的解釋。胡適認為“帝”即是天胡適:《論帝天及九鼎書》,《古史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社1982年版,第199頁。張舜徽釋帝為像日之光芒四射張舜徽:《中國史論文集·釋帝》,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吳大澂首倡花蒂說,王國維、郭沫若繼而發揮,認為“帝”乃花蒂的象形,“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53-54頁。許慎《說文解字》:“帝,禘也”;“禘,祭也”,認為帝的本義乃祭祀。葉玉琛釋帝為燎柴祭天葉玉琛:《殷契鉤沉》,《學衡》1923年第24期。朱芳圃指出“帝”為束柴祭上帝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8頁。尹黎雲認為“帝為祭天,引申祭天的對象也稱帝。”尹黎雲:《漢字字源係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頁。魯剛認為“帝”就是祭天的一捆柴,帝也就是祭祀,帝就是禘的初文魯剛:《“帝”字解》,《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再來看學者們對“炎”及“炎帝”的解釋。高誘注《呂氏春秋·孟夏紀》:“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白虎通·五行》:“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帝王世紀》:“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說文解字》:“炎者,火光上也,從重火。”據此一些學者認為炎帝是火神葉林生:《炎帝考》,《河北學刊》1995年第1期,是太陽神林河:《神農炎帝形象小考》,《尋根》1997年第1期。霍彥儒、郭天祥認為炎帝的稱謂一是緣於炎帝善用火,二是緣於祭祀霍彥儒、郭天祥:《炎帝傳》,陝西旅遊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該論實際上是“炎”和“帝”兩字本義的綜合。還有學者認為“炎”字從魚而非從火,炎帝部族以魚為圖騰葛文華:《再論炎帝稱號的原始含義》,《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3頁;蔣五寶:《“炎”字的原義初探》,《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88頁。
最後來看學者們對“黃帝”的解釋。《史記·五帝本紀》:“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白虎通》:“黃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製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楊寬、郭沫若等認為“黃”與“皇”通,“黃帝即皇天上帝”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頁;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科學出版社1964年版,第276頁。何新、葉舒憲認為黃帝即“光帝”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8頁;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頁。蕭兵認為黃帝是璜玉之神蕭兵:《楚辭與神話》,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頁。黨晴梵認為黃帝就是後土黨晴梵:《先秦思想史論略》,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94頁。龔維英認為黃帝就是女陰龔維英:《由女陰崇拜探溯黃帝原型》,《江漢論壇》1988年第12期。唐善純認為黃帝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張展開的獸皮”唐善純:《中國的神秘文化》,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頁。龐樸認為黃帝就是混沌,也就是革囊龐樸:《黃帝考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第2期。龐樸提出的混沌說轟動一時,劉金在《“黃帝就是混沌”說質疑》(《新華文摘》199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龐樸用的是甲等於乙,乙等於丙,丙等於丁——所以甲就是丁的方法。劉起釪也在《炎黃二帝時代地點考》(《炎黃文化研究》第1期)一文中直言:“這是刻意求深連環推論所得出的結果”。葉林生認為黃帝為孕婦之形,是原始時代的生殖之神葉林生:《黃帝考》,《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吳廣平認為軒轅黃帝的原形是猿猴吳廣平:《軒轅黃帝的原型破譯》,《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曲辰認為黃字以正麵站立之人形與田字合而為一字,意指人與土地的關係曲辰:《軒轅黃帝史跡之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6頁。曾永成認為黃帝的原始義是車,黃帝是始作舟車之人曾永成:《“黃”字構形與黃帝、軒轅》,《中華文化論壇》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