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炎、姬周兩後稷的時代及其代興考(1 / 3)

王暉

先秦文獻中記載有兩種不同含義的後稷,一個是作為官名的後稷,另一個是作為神名的後稷。《國語·周語上》祭公謀父諫周穆王說:“昔我先王世後稷”;《周語上》虢文公諫周宣王說:“是故稷為大官”、“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這些書篇中的“後稷”、“稷”為農官之名。《國語·魯語上》展禽雲:“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雲:“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這些篇章所說中的“稷”就是稷神。

從《魯語上》展禽與《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所說的情況看,稷神也並非隻有一個,而是在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的稷神:一個是薑炎部落烈山氏後稷柱,另一個才是姬周先祖後稷棄。《禮記·祭法》中有與上引《國語·魯語上》展禽所說大致相同的一段異文,其中“烈山氏”作“厲山氏”。陳澔《禮記集說》卷八雲:“炎帝……其後世子孫有名柱者,能殖百穀,作農官,因名農。”這就是說,烈山氏時代,薑炎部族因從事農業生產而名揚天下,其族首領柱被奉為農神而在夏代之前為天下人祭祀;虞夏以來,先周族棄因從事農業生產而名揚天下,其族首領棄被奉為農神而在夏代以來為天下人祭祀。這兩位農神是不同時代不同部族的人物,但同時這兩位農神又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因周族後稷棄就是薑族之女薑嫄的兒子。

一、神農氏、烈山氏後稷與薑炎文化

結合這些古文獻我們可知,從古史傳說的炎帝到虞舜時代,薑炎部落世世代代擔任農官“後稷”,並以炎帝烈山氏後裔柱作為農神來祭祀。大概不僅是烈山氏柱生前為稷官,死後便被奉為稷神;而且傳說中薑炎部落的始祖炎帝也就被視為“神農”。《國語·魯語上》韋昭注雲:“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鄭玄注有大致相同的說法。陳澔《禮記集說·祭法》雲:“炎帝,神農也。”有關炎帝神農氏在農業生產方麵的貢獻,在古文獻中是屢見不鮮的: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周易·係辭下》。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莊子·盜蹠》。

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義》卷一《爵》。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蟲龍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石堯高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

《商君書·畫策》雲“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算地》雲“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師其知也”。這些傳說時代的資料皆言炎帝時代我國農業生產開始發展起來了,所以炎帝後來便被尊之為“神農氏”。漢代還有所謂神農、後稷的藏種之方。《論衡·亂龍篇》雲:“神農、後稷藏種之方,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雖然此說大概為偽托,但從炎帝時代農業開始興盛起來,卻應是符合曆史事實的。

盡管《國語·晉語四》認為炎帝、黃帝同為兄弟,後因居住地不同而為異姓,但戰國秦漢時期的文獻常常把炎帝置於黃帝之前。如不把炎黃二帝看作具體的某一個人,而看作各為一個時代。我們說,把炎帝置於黃帝之前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我們把五帝作為龍山文化的代表人物,那麼早一個時期的炎帝神農氏就相當於黃河中遊仰韶文化時期的晚期。這時農業經濟也正是達到了一個興盛的發展階段。據古文獻記載,薑炎部落活動的區域在陝西中部、甘肅青海的東部地區,這一地區在仰韶文化時期有半坡遺址、薑寨遺址、大地灣等遺址,其農業生產發展到當時的最高水平。

而作為一個薑炎神農氏時代,我認為其時間階段不妨作為一個更為長的時代來看待。據《莊子·盜蹠》、《韓非子·五蠹》、《易·係辭下》、《白虎通義·爵》、《淮南子·修務訓》等書篇記述,在神農氏或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之前,是有巢氏、燧人氏或相應的采集漁獵社會。從距今8000—5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當時正是全新世大暖期,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生物土壤條件優越,形成了被稱之為古土壤的黑壚土或褐土。農業生產開始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采集漁獵的活動逐步降為輔助地位。黃河流域是粟(稷)、黍的起源地,長江流域是水稻的起源地。薑炎部落的首領之所以被稱為“神農氏”,是因為其活動區域為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土壤層疏鬆而深厚,被《書·禹貢》稱之為九州九等土壤中的“上上”,作為粟黍類農作物正適合在這片土壤條件優越而環境條件良好的區域中生長。在這個新石器時期的大暖期,農業生產率先在黃土高原發展起來,並被稱之為“神農氏”,就不足為怪了。

《國語·魯語上》與《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所說烈山氏後裔柱,為田正而被稱為“後稷”,並在夏代之前被尊之為稷神,這個時代應是新石器時代後期,也就是炎帝被尊為“神農氏”的時代,實際上是薑炎部落在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發展良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