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炎、姬周兩後稷的時代及其代興考(2 / 3)

二、先周後稷棄時代考

今文《書·堯典》以及《孟子·滕文公上》、《史記·五帝本紀》等古文獻皆謂姬周族後稷棄是堯舜時代的人。但近現代學者多認為周祖棄本為商之稷官,時代約在夏末商初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426頁;童書業:《春秋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頁;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頁。筆者過去也同意這種看法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422頁,但現在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第一,不少早期古文獻皆言周先祖棄活動在舜、禹時期。不僅有今文《堯典》明謂舜命棄主管農業的稷官,而且西周穆王時期的文獻《書·呂刑》把稷與伯夷、禹並列,謂“稷降播種,農殖嘉穀”;《孟子·滕文公上》謂堯大洪水時代,舜受命治天下之時,益治火,禹治水,“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近來上博《楚竹書·容成氏》謂舜命禹治水,命皋陶治獄,並命後稷治穀:“後稷既已受命,乃食於野,宿於野,複穀豢(換)土,五年乃穰”(第28-29簡)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圖版,第91-146頁,釋文第249-293頁。另外《大戴禮記·五帝德》及《史記·周本紀》皆謂先周後稷棄之母薑嫄為帝嚳元妃,固不必全信,但謂薑姓部族與帝嚳之族通婚倒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些資料都顯示了姬周先祖棄活動的時代是在夏代之前,而不是夏代之後。第二,古文獻中謂從周族始祖棄到周文王隻有十五代。《國語·周語下》載周靈王時太子晉雲:“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又載衛彪傒雲:“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據《史記·周本紀》、《世本》《史記·周本紀》索隱及集解所引,不過《世本》所見十五世周先祖名字與《周本紀》不同。及《國語·周語下》韋昭注所言,後稷棄至周文王十五世有後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太王、王季、文王。但是從虞夏後稷棄到商末周文王時,無論如何也不至於隻有十五世。

對於這種情況,古代一些學者如譙周等認為這是“失其代數”《史記·周本紀》索隱引譙周之說;而如上所舉近現代一些學者依據《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則認為周始祖棄活動在夏末商初之時。筆者認為譙周“失其代數”的說法是對的。一方麵,《祭法》篇“夏之衰也,周棄繼之”,在《國語·魯語上》則作“夏之興也,周棄繼之”,《魯語上》說法與其他文獻的說法是相同的;另一方麵,《國語·周語上》祭公謀父諫周穆王曰:“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細細琢磨這段話中“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就是說虞夏時代,先周族是世世代代繼承後稷一職,這樣一直到不窋時代才“棄稷不務”,這已經是“夏之衰”了。《史記·劉敬列傳》載婁敬對漢高祖說:“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按《周本紀》後稷之後有不窋、鞠、公劉四代,而漢初婁敬卻說後稷到公劉有十餘代,亦可見其間有失代現象。依此看,《史記·周本紀》說“後稷卒,子不窋立”,是不對的。後稷既然在虞夏之際,而不窋已經到了夏末之時,不窋絕不可能是後稷棄的兒子,顯然“失其代數”就在後稷棄至不窋這一段時間之內。因先周族世襲後稷一職,夏代許多世襲後稷的周先祖之名便失傳了。

後稷棄至不窋之間“失其代數”的現象可得到《山海經》的證明。《大荒西經》雲:“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海內經》亦雲:“後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大荒北經》雲“叔均乃為田祖”,也就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者。“田祖”也就是稷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雲“稷,田正也”,可知叔均曾擔任過後稷一職。這說明先周族叔均曾為後稷(田祖),此即周先祖失代現象確實存在。

三、論夏後期“棄稷不務”的原因

夏代末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的原因,筆者以為是夏代氣候惡化造成的。夏代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高峰已經過去,氣候已從溫暖濕潤型向幹旱型逐步轉變。一些學者通過對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4000Abp~3600Abp期間采集的孢粉樣品鑒定分析,在二裏頭文化一期之前的河南龍山文化末期,氣候溫暖濕潤。其周圍環境是以落葉闊葉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草原,從水生植物含量推斷,當時遺址周圍可能存在麵積較大的水麵。但到了二裏頭文化一期前段植被中木本植物以鬆為主,參有一定量的闊葉植物,表明當時的氣溫略有降低,為溫涼溫潤氣候。而二裏頭文化一期後段植被覆蓋度大大降低,水生植物大量減少,旱生植物明顯增加,說明當時的氣候溫涼較幹。從二裏頭文化二期到二裏頭文化三期,氣候幹旱程度不斷加深並形成了稀樹草原植被。二裏頭文化四期幹旱程度有所減緩,植被中含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並形成以落葉闊葉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草原,氣候溫涼較濕。宋豫秦、鄭光、韓玉玲、吳玉新:《河南偃師市二裏頭遺址的環境信息》,《考古》2002年第12期。

和河南二裏頭文化同時其他文化類型與其前的當地文化遺址相比,衰落得則更為嚴重。例如,在青海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川西一帶新石器晚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之後的青銅時代文化有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卡約文化等,前者以農業為主,而後者則以畜牧業為主,或為半農半牧型。其時東方及東有山東、蘇北沿海地區龍山文化之後青銅器時代文化是嶽石文化;繼蘇南浙北的良渚文化之後的青銅器時代早期文化是馬橋文化;北方內蒙古東南部繼老虎山文化之後青銅器時代早期文化是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南部是朱開溝文化。在這些地區均可見相當於夏代的青銅器時代早期已經落後於之前的一個時代,特別是我國西北部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地區青銅器時代早期已由之前以農業為主變為以畜牧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