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門說精衛(1 / 3)

劉寶才

三皇五帝的傳說,本來可以從不同學科做多視角、多層麵的研究。它可以是曆史學研究的課題,可以是神話學研究的課題,也可以是文化學以及文學藝術研究的課題,無論從哪個學科進行研究都不存在“破門”與否的問題。但我這個一直從事史學工作的人,現在卻要寫這篇關於精衛填海神話故事的小文章,便可以說是“破門”了,是破史學之門而出、破神話學之門而入。標題上特意寫明“破門”二字,表示僅僅一隻腳踏進門檻,不過姑妄言之,難免膚淺和錯誤,拜托方家指教!

精衛填海的故事始見於《山海經》卷三《北山經》,其文曰:

又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訁交。是炎帝之少女,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又二百裏”係承上文而言,說發鳩山的地理方位在上文所說的神困山之北200裏。今按:依照郭璞注,發鳩山在今山西長子縣,神困山在今河南林縣。長子縣在林縣以西約200裏。柘木是桑的一種。這個故事很簡單粗疏,說發鳩山上有一種名為精衛的鳥,形狀類似烏鴉,頭上有花紋,長著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叫聲就像自呼其名。這種鳥是炎帝的小女兒的精靈。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出遊時淹死在東海裏。她死後靈魂變成精衛鳥,飛到西山來,叼上小木棍、小石子飛去,丟進東海,往往複複,永不停息,要填平東海,以向東海報仇。

後來晉代張華著的《博物誌》裏記載的這個故事,情節沒有變化,文字更為簡略。到了南北朝時,南朝梁代的任昉著的《述異記》裏講的精衛填海的故事就變得完善細密了。說:

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訁交。每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狀如海燕。今東海畔(引者據《太平禦覽》卷925補“畔”字),精衛誓水處猶存(引者據《太平禦覽》卷925補“猶存”二字),曾溺於此川,誓不飲此水。一名誓鳥,一名冤禽,一名誌鳥,俗呼帝女雀。

與《山海經》的記載相比,《述異記》講的這個故事,省去了精衛鳥所在的山的名稱和方位,省去了描寫精衛鳥形狀的文字,也沒有說這個溺死的炎帝之女的名字和排行,而用“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一句話概括了《山海經》裏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的內容,敘述極為精煉。省去的都是與故事主題關係不大的細節,對於與填海關係密切的情節則作了精心推敲點染。因為精衛鳥是炎帝之女精靈所化,應當為雌鳥,而單有雌鳥不能生育後代,填海就會中斷,所以增加了“偶海燕而生子”的情節。又因為精衛與海燕是兩種鳥,相配所生的後代如果不是精衛,精衛填海的行為還是不能繼續,所生的後代如果不是海燕也不合理,所以又出現一個情節,說精衛偶海燕所生的雄鳥是海燕,所生的雌鳥是精衛,表明銜木石精衛鳥永遠不會滅絕,精衛填海的行為永遠不會止息。此外,還增加了精衛在溺水的海邊發誓不飲此水的情節,引出精衛一名誓鳥、一名冤禽、一名誌鳥之說,更加突出了精衛立誌申冤雪恨、堅忍不拔的精神,使故事的主題思想更加顯豁。最後一語“俗呼帝女雀”尤精妙,一則暗示民間知有此鳥,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二則稱其為雀,點明精衛是一種小鳥,以形體之小反襯誌向之大,表達主題思想十分有力。

《述異記》裏講的精衛填海的故事成熟了也就定型了,以後隻有無關緊要的細小變化。《太平禦覽》引《山海經》的文字稱炎帝之女名媱(yao),《說文》解釋媱是“美好也”。《太平廣記》引《博物誌》的文字又稱炎帝之女名娙(xing),《說文》解釋娙是“女身長之美”。給故事的女主角起個美麗的名字可以增加故事的魅力,但與主題的關係並不很大。至於民間故事裏把《山海經》說的“炎帝之少女”具體化為第三個女兒或者第二個女兒,對於故事主題更加無關緊要。

大體說,戰國至南北朝間,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主要是在流傳中發展完善,罕見討論故事的意義。郭璞的《山海經圖讚》裏的《精衛填海》詩隻是將這個故事用韻語重複一遍,一點沒有討論其意義。唯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十首之二,將精衛與刑天並論,觸及精衛填海故事的思想內容,卻沒有表示肯定與讚許。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