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女原廟會與薑女原崇拜(1 / 3)

孫其剛

《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炎帝族為薑姓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述。如《世本》雲:“炎帝薑姓。”《帝王世紀》雲“炎帝神農氏,薑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薑水,是其地也。”徐旭生先生對薑水進行過考證和調查。《水經注·渭水》雲:“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徐旭生先生說:岐水在岐山的南麵,當在今陝西岐山縣城的東麵,就是地圖上西出岐山,東過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此水南麵隔著渭水,就離秦嶺不遠。秦嶺古代通稱華山,秦嶺的南麵就叫華陽,區域很廣,所以《禹貢》說:“華陽、黑水惟梁州”。它這裏是說華陽,就是要說梁州和雍州以秦嶺為界。薑水與古華山很近,炎帝的傳說可以傳播到山的南麵。皇甫謐所說的“炎帝母遊華陽”,來源頗古,也很難說。現在寶雞縣城南門外就臨著渭水,過渭水南一二裏,在黃土原邊上有一村,叫作薑城堡。堡西有一小水,從秦嶺中流出,叫作清薑河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第二章第一節。古文獻提到的薑水在寶雞一帶,炎帝族祖居寶雞一帶,已在學術界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姬姓的黃帝族與薑姓的炎帝族祖居都在陝西黃土高原,黃帝族的祖居地在陝西北部,離炎帝族的祖居地不遠,兩族自然有通婚關係。雖然兩族間也有戰爭,但兩族間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舅甥血緣關係是割舍不斷的。這種舅甥血緣關係對促進兩族融合,對華夏集團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最初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姬姓的周人與薑姓女子的通婚,在《史記》有記載。《史記·周本紀》雲:“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之女,曰薑嫄。薑嫄為帝嚳元妃。薑嫄出野,見巨人跡,心怡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曰棄。”《詩經·大雅·生民》雲:“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周人把薑嫄視為女祖先,並對薑嫄進行崇拜,祈求生育,希望人丁興旺。

周人雖幾度遷徙,但始終在今陝西地域內小範圍地移動,最後以岐山為根據地,是夏商時期生活在炎帝族祖居地的姬姓人。周人進入炎帝族的祖居地與薑姓女子通婚,是薑姓人的娘家人,因此周人始終把薑嫄視為女始祖,直到周人建立國家後依然如此。

在周人的岐山故地,對薑嫄的祭拜,在近代仍有遺跡可尋。寶雞岐山周公廟就供奉有周人的女始祖薑嫄。每年農曆三月初十至十五,都在周公廟舉行以祭拜薑嫄祈嗣為中心內容的廟會——祈子會。

清·道光十三年《薑嫄聖母感應記》碑文雲:“……岐之卷阿,舊有薑嫄廟,由來已久,列於祀典,享以少牢。每年暮春三月報賽,遠近祈嗣者肩摩踵接,求無不得,香火之資,數以千計。”近代在薑嫄廟會的祈嗣活動仍然很盛。求育的婦女們來到廟中,在薑嫄殿前燃香吊表後,虔誠地跪在祠壇下默誦祈嗣之願,然後討得童鞋一隻,泥塑童子一個,意為祈得之子。如默願祈男孩,須將薑嫄娘娘懷中所抱童子的生殖器拔下吞服。廟中有專人用麵團隨捏隨鑲,以滿足拔童子生殖器吞服的眾多婦女之需。祈嗣後,婦女在返回途中不能說話,否則祈得之子就會跟人跑掉,並且還要買一隻泥塑彩虎,以守護祈得之子。回家後,將討得的童鞋置於土地祠前,泥塑童子則置於炕席之後或不被人發現的隱蔽處。

沒生過孩子的婦女,參加薑嫄廟會祈嗣活動時,除在祈嗣殿前祈禱外,還須在廟中過夜。周公廟三麵環崗,獨南敞口,地勢北高南低,形似簸箕。廟後蟾嶺坡,坡緩林密。廟內三麵崖下,有多孔窯洞。在廟中過夜的未育婦女,會主動找個男子同宿於洞中或坡嶺。前來趕會的男子都懂這個風俗,當某位婦女向某男子示意時,如男子願意,就雙雙離開人群,找個窯洞或在坡林中同宿。有的婦女一時找不到男子,就在夜幕降臨後,手持一柱點燃的香在山中漫走,男子見到光點,明白其意,即跟隨而去,當地把這種風俗叫“攆香頭”。如果一個婦女有了一個男子後,熄滅香頭,其餘的男子就會自動退去。如果婆婆陪著兒媳,姑姑帶著侄女來祈子時,由長輩找個年輕男子同兒媳或侄女同宿。婦女和男子同宿時,彼此不通報姓名。劉宏岐、王滿全:《周公廟祈子會“野合”現象透視》,1990年油印本。

近代以來,每年周公廟舉行的祈子會,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高媒之祭的遺風。

宋·羅泌《路史·餘論二》因束皙曰:“高媒者,人之先也。”高媒人之先特指女先人,也就是女始祖。上古時期,各部族的女始祖均被本族奉為繁衍生育之神——高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