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女原廟會與薑女原崇拜(2 / 3)

夏族把塗山氏奉為高媒。《楚辭·天問》雲:“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王逸注:“言禹治水,道娶塗山氏之女,而通夫婦之道於台桑之地。”禹娶塗山女後,夏族開始興旺,古夏族把塗山女奉為女始祖。

商族把簡狄奉為高媒。《史記·殷本紀》雲:“殷契,母曰簡狄,有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後妃帥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鄭玄注:“玄鳥,燕也。燕以施生時來,巢人堂宇而孵乳,嫁娶之象也;媒氏之官以為候。高辛氏之出,玄鳥遺卵,戎簡狄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簡狄)祠焉;後變禖言媒,神之也。”《月令》記載的這種習俗,顯然源於商族奉女始祖簡狄為高媒的信仰活動。

上古時期各族除為男祖先建廟外,也同樣為女始祖建廟,行祭祀之禮。女始祖同男祖先一樣,在廟中都享用最高的獻祭之禮——大牢。為女始祖建廟的曆史源遠流長,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1983—1985年,考古學家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發掘出一座紅山文化的女神廟址,出土泥塑女神頭像,同出的還有乳房、肩、膊等殘塊。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塚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8期。女神廟建在山上,周圍不見居住遺址,似在郊外。女神廟和社壇、積石塚遙相呼應,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組宗教建築群。女神廟所奉的女神,是紅山文化部族地位最高、受祭最隆重的女神,應是紅山文化部族的女始祖。該廟的性質是遠古的高媒廟。進一步發掘,又在女神廟外圍發現了當時的祭祀坑,坑內大量的陶祭器,說明當時來女神廟朝拜的人很多,並有祭祀活動。當時人們長途跋涉來到這裏舉行祭祀活動,主要是為祈求生育。可以認為,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女始祖廟以祈子為目的的廟會活動。

前麵提到的岐山周公廟會很可能是西周時期周族祭祀薑嫄的孑遺。

周人建立西周王朝後,伴隨著分封,周王室被分封的諸侯,也把對薑嫄的祭祀帶到所封地區。《詩經·魯頌·宮》雲:“宮有恤,實實枚枚;赫赫薑嫄,其德不回。”《毛傳》釋“宮”為“先妣薑嫄之廟”,又引孟仲子曰“是媒宮也。”西周初年分封,把周公之子伯禽封到魯,《魯頌》提到的宮,即先妣薑嫄之廟,是伯禽帶著族人來到魯地之後,為在魯地使族人人丁興旺而建立的,祈望通過祭祀女始祖薑嫄而達到自己所帶出的這支族人迅速繁衍的目的。

民國時期,一些學者發現在晉南一帶的娘娘廟所供奉的娘娘是薑嫄。西周初年,周成王把同母弟叔虞封到唐(都唐,今山西太原),叔虞燮父改國號為晉,東周初年晉國國土跨到黃河南岸,形成大國。晉南的薑嫄廟,顯然是叔虞這一支周王室的同姓宗族最早建立的。分封在外的諸侯建立薑嫄廟,使以薑嫄為始祖的高媒之祭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周族人祭祀薑嫄的習俗影響著分封國內的國民。所在地的人民盡管不是周族的,也祭拜薑嫄求育。久而久之,薑嫄是哪族的女始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薑嫄是主宰生育之神,民眾向薑嫄廟求育,從而形成向薑嫄朝拜求育的風俗,代代延續下來。

對女始祖——高媒廟的祭祀方式與對男祖先宗廟和祠堂的祭祀方式完全不同。對男祖先宗廟和祠堂的祭祀是一種嚴肅、莊重的祭祖活動,而高媒之祭則是開放、活潑的求育活動。

上古時期,在春天祭祀高媒。《禮記·月令》雲:“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媒。”《周禮·地官·媒氏》雲:“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每年仲春,在高媒廟舉行盛會,不禁止男女幽會。隻要雙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在野外自由交媾,不受幹涉。在活動中還奏樂、跳舞,盡情狂歡。《詩經·魯頌·宮》雲;“萬舞洋洋,孝孫有慶。”聞一多說:“《魯頌·宮》曰‘萬舞洋洋’,宮為高媒宮,是祀高媒用萬舞,其舞富於誘惑性,則高媒之祀,頗涉邪淫。亦可想見矣。”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注56,《聞一多全集》(一),三聯書店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