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女原廟會與薑女原崇拜(3 / 3)

仲春之月的高媒之祭,演化而成上巳節活動。孫作雲先生認為:“高媒之祀即與上祀祓禊是一非二。”孫作雲:《關於上祀節(三月三日)二三事》,《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66年版。祓禊就是在河中洗淨身體,除穢去邪,以祈生子。秦漢以前,於上巳節臨水祓禊的習俗十分普遍。《詩經·鄭風·溱洧》說的就是鄭國男女在三月上巳節於溱、洧二水祓禊歡會的事。《漢書·外戚傳》載:“武帝即位,數年無子,平陽公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公主。”注引孟康曰;“祓,除也,於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漢武帝於霸水祓禊的目的是為求子。漢代長安有一個百子池,《三輔黃圖》雲:“百子池,三月上巳,張樂於池上。”池名百子池,於此池求子的目的已明了。《西京雜記》中也記載有漢高祖於戚夫人與三月上巳在百子池祓禊之事。上古高媒之祭的上巳節是上古的狂歡節。

上古時期的高媒廟往往建在郊外,於社臨近。上巳節男女一般在高媒廟外或在社中野合。社是國家土地的象征。《論衡·順鼓篇》提到社祭女媧,而女媧又是高媒神。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農業為本,奉女始祖為社神,是把女始祖當作地母來崇拜,希望女始祖的生育、繁衍能力能夠影響土地,使土地上的莊稼生長茂盛。考古學家在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社壇遺址中發現了地母的象征——陶塑孕婦像。郭大順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1期。上古時期,人們既把女始祖奉為高媒神,又把女始祖奉為社神,社祭和媒祭同時在上巳節舉行,實際上上古時期的社祭和媒祭是合二為一的,上古之社可稱之為媒社。男女在媒社中野合,既可繁衍後代,又可促使莊稼豐產,是一舉兩得之事。《墨子·明鬼篇》記載有當時一些諸侯國的媒社,雲:“燕之有祖(澤),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觀,即《詩經·鄭風·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之觀。觀者,歡也。各國之社為男女交歡之所也。其中桑林之社尤為著稱。《詩經·鄘風·桑中》三次重複:“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郭沫若先生說:“要者交也,抱也;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於此合歡。”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一),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孫作雲先生說:“上宮,我以為即指‘社’或高媒廟,古人謂廟亦曰‘宮’。”孫作雲:《詩經戀歌發微》,《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66年版。周代各諸侯國都有媒社,姬姓之國的媒社,從本質來說,就是祭祀本族女始祖薑嫄的高媒廟。

與供奉男祖先的宗廟、祠堂相比,女始祖廟有獨特的曆史作用。宗廟、祠堂主祭現實存在的男性祖先,並且是祭列祖列宗,男祖先的配偶隻處於從屬地位;而女始祖廟則主祭一位女始祖,並且是傳說中的女始祖。對宗廟、祠堂的祭祀主要是強調政治作用,通過族法、族規約束族人,遵從祖訓。宗廟、祠堂之祭嚴肅而封閉,嚴禁輕佻行為,不許族外人參加,甚至本族的不肖子孫都不能與祭。女始祖廟建在郊外,其廟會是開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不禁止放縱行為。宗廟、祠堂和女始祖廟對人的行為規範一緊一鬆,二者在對立中協調共存,彼此互不幹涉。每年春天的女始祖廟廟會,使無數受族法、族規緊束的適齡男女得到一個符合習慣法的放縱機會,使久受壓抑的情緒得到宣泄,達到身心的放鬆和滿足。

具體到高媒神薑嫄廟的祭祀活動,也有積極的曆史作用。姬姓周族人是黃帝的後裔,黃帝後裔帝嚳娶薑嫄為妻,生後稷(棄),使薑嫄成為周族人的女始祖。這樣黃帝族和炎帝族形成甥舅血緣關係。隨著周人建立西周王朝,把姬姓王室成員分封到全國各地,對女始祖薑嫄的崇拜和祭祀也遍布全國。周人對薑嫄的祭拜實際上也就加強了自己與炎帝有血緣關係的認同。在周代自然形成了周人都是黃帝和炎帝後代的觀念。

在孔子時代,商以前的曆史已不可考。實際上中國古代史籍中的正統曆史最早是受周代的影響。如《周禮》、《禮記》、《尚書》、《左傳》等等。因此傳統史書把黃帝和炎帝作為華夏族的先祖的觀念,是受到周代祖先觀念的影響。如今炎帝和黃帝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已成為海內外華人的共識。而曆史上的薑嫄崇拜對薑炎文化的影響和促進炎黃的融合,具有特殊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