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薑太公的幾個問題(1 / 3)

張維慎王鋒

薑太公,又叫太公望、薑尚、薑子牙、呂尚,是婦孺皆知的曆史人物。他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在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滅商的過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這裏,我們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薑太公的出生地問題,一個是薑太公與周文王初始相見的地點問題。

一、關於薑太公的出生地

對於薑太公的出生地,學術界是有爭議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東夷之士”即“東海上人”說

《呂氏春秋·首時》:“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曰:“太公望,河內人也,於周,豐、鎬為東,故曰東夷之士。”高誘對於“東夷之士”的解釋顯然不妥,正確的解釋應是陳奇猷先生的說法:“奇猷案:河內非夷地,以河內在周之東而稱東夷,未聞。東海在齊,即《有始》‘齊之海隅’,古東夷之地,故曰東夷之士。”對於《呂氏春秋·首時》的說法,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給予了肯定。他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劉永恩先生同意司馬遷的說法,並認為“東海”是“指東方濱海之地,當今江蘇、山東沿海一代”劉永恩:《論薑子牙在興周滅商中的曆史功績》,陝西曆史博物館編《西周史論文集》(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26頁。

2.“河內汲人”說

這種說法以漢代的高誘為代表。他在《呂氏春秋·當染》“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下注曰:“太公望,河內汲人也,佐武王伐紂,成王封之於齊。”晉代的會稽太守杜宣,同意高誘的說法,正如酈道元《水經注》卷九《清水》下“又東過汲縣北”注:“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嚐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晉太康中,範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於其上。”

3.“西方人”說

《禮記·檀弓》:“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呂思勉先生據此分析說:“此太公為西方人之誠證。”⑤呂思勉:《太公為西方人》,《呂思勉讀史劄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頁。

4.今寶雞縣磻溪人

呂思勉先生雖然認為太公為西方人,但並沒有確指,而何光嶽先生則明確指出,太公即今寶雞縣磻溪人③④⑥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18、420、417頁。

以上幾種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從大的方向來講,呂思勉先生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具體是西方哪兒人?尚需分析。

《左傳》昭公二十年引齊大夫晏嬰的話說:齊地“昔爽鳩氏始居此地……而後太公因之”。近代學者據此便說太公是東夷人、殷族、東海之人等。其實都是誤解。所謂“而後太公因之”之意,是指周初封太公於爽鳩氏、季荝氏的齊故地③而言。何光嶽先生指出:“呂尚因與周宗室魯侯伯禽共同坐鎮東方,所以他到過東呂鄉,並留下一部分呂人駐鎮於此,以致被後來一些史家誤認他為東海之濱東呂鄉人。”④。據畢沅《關中勝跡圖誌》卷八“古跡”載:“太公墓,在文王陵東(鹹陽),《史記·齊世家》注: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太平寰宇記》:“太公塚在縣北二十五裏。謹案:《皇覽·塚墓記》雲,太公葬於臨淄,在縣城南十裏。《齊記補遺》雲:太公葬於周,齊人葬衣冠於此。”周人有不忘祖地的舊習,太公等五世君主都反葬於周,而山東臨淄隻是他的衣冠塚而已,“此太公為西方人之誠證。東海上人,蓋因其封東方而附會。”⑤

漢代的高誘,在《呂氏春秋·首時》注下說薑太公是河內人,而在《呂氏春秋·當染》注下則具體指出是河內汲人。但汲地並非薑太公的出生地,而“隻是他曾移居之地”⑥。

我們是讚同呂思勉先生“太公為西方人”的觀點的,但要確定太公在西方的出生地,還須從他的先祖說起。《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其先祖嚐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薑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薑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這段話有下麵幾層意思:

第一,呂尚的先祖曾經以“四嶽”的身份輔佐大禹平水土,很有功勞。那麼,“四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宋翔風《過庭錄》卷四《尚書略說上·四嶽》引《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四嶽,謂四方諸侯,係於四方,謂之四嶽,其號非一人也,其職非一定也,其人非一時也。”《周禮·疏序》引鄭《尚書·注》雲:“四嶽,四時之官,主四嶽之事,始羲、和之時,主四嶽者謂之四伯。至其死,分嶽事置八伯,皆王官……蓋四嶽始有四伯,其後有八伯。因係於方嶽之下,不主中嶽,故變五為四,猶言四方諸侯,數係於嶽……蓋四嶽之官,內為王朝之卿,外為諸侯之長,非有專職如羲、和及共、驩等是也。故是時伯夷、棄、皋陶、垂亦為四嶽,號八伯,非別有四嶽之人。且經唐堯遜位則谘四嶽,舜求宅百揆、典三禮則谘四嶽,事重,故廣谘眾人,不在命官之數,故曰其職非一定也。案:唐、虞四嶽有三,其始為羲、和之四子為四伯,其後共、驩等為八伯,其後伯夷諸人為之……案:班氏說《尚書》,知伯夷逮事堯,故居八伯之首,而稱太嶽……。”《史記·齊太公世家》雲:“呂尚,其先祖嚐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薑氏。”何光嶽先生據此分析說:“此雲四嶽皆指伯夷,蓋伯夷稱太嶽,遂號為四嶽。其實四嶽非止伯夷一人,故曰其人非一時也。宋氏謂四嶽非止一人,並以伯夷為太嶽,亦指伯夷代表四嶽,這無疑是對的。”⑥⑦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0、253、420頁。“四嶽”本是“主四嶽之事”的官職,呂尚的先祖曾經做過此官,而從何光嶽先生的分析來看,作為呂尚的先祖而為“四嶽”一官的應是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