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因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呂尚的先祖在虞夏之際被封於呂或申,賜姓薑氏。
第三,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呂尚就是他們的苗裔。
第四,呂尚本姓薑,隻是因為其先祖封在呂,從其封姓,所以才姓呂。
以上四點,最後一點至關重要,我們隻要弄清楚了呂尚先祖的封地——呂國的所在,呂尚的出生地也就迎刃而解了。關於呂國的所在,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齊、許、申、呂所謂四嶽國,在今河南中部向西南境山中傅斯年:《薑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冊,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申、呂等國源於山西霍太山一帶⑤王玉哲:《先周族最早來源於山西》,《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3期。筆者認為,後一種觀點比較妥當。
顧頡剛、童書業兩位先生說:“西方戎族中以薑戎一族為最盛。薑戎姓薑,他們自稱是四嶽之後;在他們之中,有已經華化的,有仍停留在原始狀態中的。華化的薑戎,便是齊、許、申、呂等國,其中尤以呂國為薑姓的大宗。”顧頡剛、童書業:《鯀禹的傳說》,載《古史辨》第七冊《下編》。作為薑姓大宗的呂國,是由居於嶽山(今陝西隴縣西四十裏)的四嶽東遷後建立的。
王玉哲先生認為,四嶽等薑姓的齊、許、申、呂等國既源於山西霍太山一帶,但春秋以前,他們的主要族眾都早已遷出山西。當然他們在遷徙時可能還有部分遺民仍留在山西境內。周人滅商,呂尚出力最大,於是乃從山西太嶽山區的呂國,改封到山東的營丘。呂國的另一支族和申國則到周宣王時才從山西南遷到河南的南陽一帶。⑤
孫詒讓《尚書今古文注疏》載:“知西周以華嶽為中嶽,不數嵩高也。《左氏》昭公四年,司馬侯雲:‘四嶽、三塗、陽城、太室’,名嵩高為太室,別於四嶽之外。是周時不以嵩高為中嶽,知虞、夏時亦然,故當以霍太山為太嶽也。”何光嶽先生據此分析說:“太嶽、中嶽、四嶽諸分支部落,曾由吳嶽、嶽山東遷至華山,因而號稱中嶽,再東遷霍山,故霍山又叫霍太山、太嶽山、嶽山、中嶽山等。霍山,在今山西省中部汾河東岸……而堯舜均建都於山西南部,四嶽在其北鄰,才可能擔任他們的四伯官職。堯舜才有可能就近祭祀太嶽。”。⑥由於霍山就在霍縣的東邊,所以何光嶽先生更為具體地指出,呂國的始居地在今山西霍縣,為呂尚的祖籍⑦。這就是說,呂尚的祖先在虞夏時分封於此,建立呂國,後遂以國為氏。既然今山西霍縣是呂尚的祖籍,那麼,呂尚的出生地在今山西霍縣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關於薑太公與周文王初始相見的地點
關於薑太公與周文王初始相見的地點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
1.商王別都朝歌相見說
屈原《天問》載:“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王逸注曰:“言呂望鼓刀在列肆,文王親往問之,呂望對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與俱歸。’”
2.渭水之陽相見說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載:“呂尚蓋嚐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麗鹿彡,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悅,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以上兩種觀點,渭水之陽為太公與周文王初始相見的地點應是正確的。
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辯正》卷二十三“呂”下說:呂尚“蓋呂侯枝孫,起漁釣,佐周文王,為武王太師,定天下有大功,封為齊侯。”據此可知,呂尚原是呂侯支孫,是旁係,不是嫡係,所以不能繼承侯位。作為旁係而不能繼承侯位的呂尚。為了振興家道,於商末從其出生地(今山西霍縣)出發,向南進入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去(今河南省)謀求官職。近乎“而立”之年顧頡剛:《太公望年壽》載:“茲假定當滅紂時渠年三十,則至康王六年為七十九,自為極可能之事也。”刊《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10頁。的呂尚是滿懷希望來謀求發展的,但商王朝在紂王的統治下政治腐敗,官場黑暗。為了謀生,呂尚不得不幹屠牛、賣飲等粗活。《尉繚子》雲:“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飲孟津。”《索隱》引譙周曰:“呂望嚐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韓詩外傳》說,呂望“屠於朝歌,天熱肉敗”。《戰國策·秦策》說他是“朝歌之廢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