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淩遲(10)(3 / 3)

餘大成麵向群臣,慷慨激昂地說道:"剛才兩位大臣說袁大人有八罪,我隻想問一下列位大人,北京城被圍困之時,是誰的軍隊前來馳援?又是誰的軍隊苦戰皇太極,數天內血染京城,未曾後退過半步?"冷冷看了梁廷棟一眼道,"卑職隻想問一句,兵部既然執掌兵權,又能調動營兵,但城圍之時,可曾有一兵出來迎敵,外城苦戰的又都是誰人的軍隊?"

梁廷棟無言以對,餘大成又道:"剛才周大人說袁大人有縱兵長驅之罪,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想問大人一句,若袁崇煥縱兵長驅,那寧遠一城占據關險多年,寧錦防線阻抵努酋多年,此是功,還是過?溫大人說袁大人裏通外邦,暗中曲和,我再問溫大人,寧遠一戰,炮轟努爾哈赤令其身死,這樣的功勳,何用裏通外邦?這樣的仇恨,又怎能與敵人暗中曲和?

"諸位一口咬定,此次入口之役,實乃袁大人之過,這更是可笑至極。需知,大人之職在於關內,不在於薊鎮,薊鎮被圍,大人趕來急救,放棄關內,率軍前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忠心?若隻為保存實力,自可以等薊鎮的軍隊前來援救,何用親自前往?又何用血戰數天,身被數傷?再有,關於薊鎮喜峰口、密雲、牆子嶺一帶兵力空虛之事,袁大人早有奏折送上,但兵部扣住不發,未曾重視,才有今日之禍,袁大人縱有責任,亦在兵部之下。這份奏折原件尚在,請梁大人盡早呈於皇上。"

崇禎咳了一聲,道:"梁廷棟,散朝後速拿來與我看。"梁廷棟急忙稱是。

餘大成見崇禎似乎已經被自己言辭打動,急忙趁熱打鐵,跪下說道:"皇上,袁督師蒙冤入獄後,朝野民間多有不平者。今日臣帶來三份奏章,可傳達民意,願請皇上閱示。"

崇禎道:"什麼奏章,拿來我看。"

餘大成自袖中取出三份奏章,雙手敬上道:"這三份奏章分別為:兵科給事中言官錢家修上《白冤疏》,為袁督師申明六大冤情,另一份則是布衣程本直為袁督師寫的鳴冤文章《漩聲記》,還有一份是本朝何之壁上的奏書,何大人一家四十幾口人願為袁崇煥大人坐牢,並稱願承擔一切刑罰。"

崇禎道:"你將這三份奏章都拿上來吧。"餘大成將奏章送上,崇禎一一看來,問道,"這程本直是何人?"

餘大成道:"民間義士。此次北京保衛戰,他也曾經參加了。"

崇禎道:"好。"指著其中的一段文字念道,"惟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這人寫下這句話,看來這袁崇煥在他心中,那是有如天神了。"將奏章合上,道,"餘大成為袁崇煥鳴屈,雖官位小,但看來也是個性情中人,朕不是昏君,不會因你直言就怪你的。其他人還有話說否?"看了錢龍錫一眼,道,"錢大人有何意見?"

錢龍錫拱手道:"皇上明鑒,袁崇煥一案中,有諸多冤情。剛才餘大成也已經說過了,薊鎮之責,不在袁崇煥,即使有責,也不當死。臣想請皇上網開一麵,念在袁大人為我大明建立過不世奇功的基礎上,從輕處理。"

崇禎點了點頭,又道:"孫大人,都說你是袁崇煥的受業恩師,你又怎麼看這事?"

孫承宗走上前來,跪倒在地道:"稟皇上,臣以為袁崇煥有罪,當罰。"

他這話一出,大家都是一愣,連崇禎都是一驚。在滿朝文武中,孫承宗與袁崇煥最好,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怎麼此刻他突然倒戈一擊,說起反話了?錢龍錫更是驚懼,忍不住走上一步道:"孫大人此話何解?"

孫承宗沉穩地說道:"皇上,袁崇煥身為邊關大將,卻不能鞏固邊防,致使側翼防線空虛,令皇太極乘虛而入,威脅京師,僅此一罪,所謂虛名,所謂大功,都無法抵消。所以臣以為,袁崇煥必須要罰,臣請求皇上將袁崇煥削職為民,發還原籍,永不錄用。臣還請求――"說到這裏,頓了一下,"臣作為袁崇煥多年的上級,對下屬管教不嚴,負有重責,願入詔獄服刑,以正國法。"

崇禎笑道:"孫大人說哪裏話?你有功於國,豈有入詔獄之理?"環顧左右,道,"今日聽大家說了不少,朕會好好想想怎麼處理袁崇煥事宜。今日就請退下,明日早朝,再做商議。"

大家紛紛謝恩,準備退朝。崇禎又道:"請禮部侍郎溫體仁與司禮監曹化淳留下,其他的人就退了吧。"

大家拜別皇上出去,在門口錢龍錫追上孫承宗,低聲道:"閣老今日這一番話,有何用意?"

孫承宗長歎一聲:"既然已經是個死局,就不用再爭他個是非對錯,若能令大家脫身事外,保得命在,才是大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隻怕,那溫體仁、周延儒狼行虎視,老夫這韜晦之計,入不了他們的法眼。"

平台殿內,崇禎問計於溫體仁:

"朕自登基後一直考察於你,你這人不結私黨,敢於直言,倒是個好官。今日你說袁崇煥的四大罪,都有道理。但朕觀群臣之言,也頗在情理之中。袁崇煥之罪,我看不至於死,但如何掌握處罰之度,還要斟酌為好。"

溫體仁微微一笑道:"臣還是以為,袁崇煥必須死。他若不死,聖上重振朝綱之風,恐怕難以推行。"

崇禎"噢"了一聲,道:"你且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