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速戰的人還有一個最有力說服皇帝的原因,那就是速戰可以緩解巨大的軍費開支,速戰之後,若能一舉擊敗皇太極,欠餉就不是決定性的問題,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隻要一鼓作氣,打敗了強敵,士兵們就算是心存不滿,那時沒有強敵環伺,也就好處理得多了。反正是要用這些士兵先打敗強敵,用過之後,再作處理。
隻有真正在軍隊裏浸淫時間較長的人才了解,這種短視的想法實在是害人害己,政府如果對軍人如此巧於利用,過河拆橋,那還有什麼軍心、權威可言?軍隊乃國家生存之根本,皇上對草民輕率,漠視其生死,對軍人竟也如此冷漠,試問誰還能為國盡忠?
洪承疇當然知道,崇禎如此支持速戰論的看法,其實有著他內心非常陰暗的想法。十年前,崇禎不顧眾議,一意孤行殺掉袁崇煥之後,內心一直深為不安,他不思自己冷酷無情、剛愎自用,但反而常忌憚群臣對自己心存不滿,因為袁崇煥之能天下盡人皆知,而遼東守將與滿朝文武中,受他恩遇與提拔之人不在少數,並非僅僅一個祖大壽。袁崇煥生前最反對速戰,崇禎現在卻支持與他意見相左一派,無非是想向所有人證明,袁崇煥的戰術是錯的,而他當年殺袁崇煥,其實是一個英明之舉。為自己當年的妄殺、錯殺而找一點正確的依據,而從一個方麵說明他其實對這件事的處理是很沒有自信的。
洪承疇內心非常擔憂,事實上袁崇煥被處死的後果現在已經非常明顯了。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遼東成了個死穴,滿朝名將,提起遼東個個噤若寒蟬,避之不及,除了一個祖大壽,遼東現在還能挺著作戰的,隻有吳襄、吳三桂父子了,其他眾人,不是無所作為,就是根本不願去擔這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此番皇上急召他進京,也是因為這個局麵。但他並非遼東守將,一意堅持自己的觀點恐怕也沒有說服力,他將眼神轉向吳三桂,悄悄使個眼色,意思很明顯,要吳三桂站在遼東軍人的立場上,向皇上進言。
吳三桂豈能不明白他的想法,向前一步,正要開口,魏藻德卻搶在他前麵,拱手道:"聖上,臣以為,遼東戰事之頹敗,完全在於沒有一員良將坐鎮,無將帥之威,故而軍心不整,這也是關鍵問題之一。臣推薦五省總督、陝西巡撫洪承疇大人挑起重任,坐鎮遼東,行使將帥之令。臣還推薦寧遠副總兵吳三桂官升一級,即日升為寧遠總兵,全力輔佐洪大人,臣還以為,原錦州總兵吳襄,因兵敗之故被削職在家,戴罪賦閑,此案雖無冤情,但吳襄功大於過,功過完全可以相抵。臣請將吳襄恢複名譽與待遇,撤銷其一切罪名。這也是昨晚上我與內閣閣老陳演太師等一眾閣臣商議的結果,此建議等於內閣的意見。"
崇禎聽了微微點頭,道:"魏藻德大人的提議很好,朕準了。遼東的事情不能再拖了,錦州已經挺了整整一年了,我們也需要與皇太極決一死戰,派一個統帥過去,是大勢所趨啊。洪承疇,你看如何?"
洪承疇道:"臣多謝皇上抬舉,但臣現在還有一事不明,皇上這次命臣去遼東,不知臣可以領多少兵?皇上又給臣多長的時間完成重任?"
崇禎沉吟了片刻,道:"朕不懂兵法,但也知道,漢時韓信說過,名將率兵,多多益善。至於你能帶多少兵,朕不能說出個實數,朕隻給你八個人,他們是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還有――"崇禎斜睨一眼吳三桂,"新上任的寧遠總兵吳三桂,他們現在所有的兵力,包括他們自己都要聽你的調遣,這八人即日起就是你的走卒,朕先給一年時間,你隻要給我解了錦州之圍就行,朕再給你一年時間,把皇太極趕出遼東。一年不行,兩年也可以,兩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之內,你若能平遼最好,平不了,隻要保住遼東,朕一樣封賞。"
魏藻德道:"洪大人,天恩浩蕩,皇上將八大總兵的最精銳兵力交於你,遼東督師,若論擁兵之重、蒙恩之隆的,前所未有,希望洪大人不要辜負了皇上的殷殷厚望啊。"
洪承疇跪下來道:"臣誠惶誠恐,多謝皇上知遇大恩,臣必當鞠躬盡瘁,馬革裹屍,為國盡力,雖死無悔。"
魏藻德道:"吳三桂將軍,聖上一言九鼎,今日已經將你封為寧遠總兵,寧遠、錦州、山海關,實為我大明遼東命脈。寧遠一城,是名將的搖籃,昔日我大明良將,多出於寧遠。你父子二人,一為錦州總兵,一為寧遠總兵,父子二人享此重要位置,實為我前朝前所未有之事,今日你以弱冠之年,就被委以如此重任,聖恩浩蕩,你當以國事為重,不負重托才為根本。"
吳三桂也跪下道:"臣多謝皇上提拔重用,吾皇萬歲萬萬歲!"
崇禎道:"好了。閑話少說吧,曹化淳你即刻擬旨,洪承疇為遼東薊遼督師。還有,他要的二百萬兩銀子,給我一周之內務必籌齊,送往陝西。要戶部的人加把勁,別老是哭窮。"
曹化淳遵旨。崇禎下令退朝,臨走時突然想起一事,問曹化淳道:"錦州總兵吳襄現在北京吧?"
曹化淳道:"是。"
"明日召他入朝,朕要見他。"
座下的人都聽得清楚,大家不約而同地看了吳三桂一眼,一個信息已經很清楚了,吳氏父子重新得寵,朝中倚重之人,非他們莫屬了。
大家紛紛退朝,陳新甲、魏藻德、曹化淳紛紛對剛剛被委以重任的兩位將軍表示祝賀,對昨晚之事,曹化淳依然是隻字未提,一番寒暄之後,吳三桂與洪承疇出了宮門。
兩人一路沉默無語,一直走到無人注意之處,這才敢於放心交談。洪承疇直接問道:"三桂,昨日我拜謁內閣錢謙益大人,聽說你曾經於幾日前救了他們複社的吳公子?"
吳三桂道:"確有此事。不過舉手之勞。"
洪承疇笑道:"現在複社上下,都已傳遍了你的義舉。二張、錢閣老均是複社巨擘,連他們對你都青睞有加,實為不易。複社在全國有極大的清譽和影響,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你短短時間內能獲得他們的首肯,為師也頗感意外,看來這舉手之勞,真是做到了點子上。"
吳三桂聽了這話,知道是吳梅村將這消息散發出去了,心中暗喜,複社是朝中清流,勢力極大,錢謙益、張采、張溥等人更是名震天下,得其支持,對自己前程與聲譽有極好的推動,但他臉上卻並不見其喜色,反而做擔憂狀地說:
"隻是學生一時義氣,幫了複社,卻得罪了內閣魏閣老,卻不知道如何是好呢?"
"不錯。"洪承疇同意,"錢閣老昨日送上奏折一封,是彈劾魏藻德的,說他在民間強占土地,家人橫行,打死了幾個百姓,證據屬實,但呈到司禮監後就沒有了消息,我懷疑皇上根本沒看見,或是看見了也沒當回事。"
吳三桂道:"吳梅村誓死護衛與魏藻德派人追殺的,應該就是這個東西。"